《摩登时代》,真让人笑不起来

查理·卓别林的电影总是充满着荒诞奇想,他用非现实的表现方式,表达了现实社会的种种问题。

1936年上映的《摩登时代》无疑是最能代表他的作品,里面有着许多滑稽搞笑的桥段,同时反映了当时美国社会生活的现实情况,溢满批判和讽刺的色彩。

卓别林在前作《城市之光》5年之后才拿出了新作《摩登时代》,相传在这期间他在大城市生活,体会到了社会底层生活的困苦,然后决定用电影来表达他的想法。

众所周知这是一部喜剧,卓别林用夸张的肢体动作,不符常理的情节制造笑点,常常是能引得哄堂大笑。

与此同时,卓别林的编剧并没有被喜剧元素影响,即便是一部无声电影,角色几乎没有对白,但其讲述的故事仍然非常清晰而有条理。

从故事的角度看,《摩登时代》很难说是一部喜剧,最多只能算是一部悲喜剧。

如果观众能够感受到片中小人物的悲惨遭遇,其实不见得能笑得出来。

电影可以反映时代。

20世纪初期,许多欧美大国完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得到大幅度提高。世界变了,人类却没有什么改变。贪婪的本性驱使他们想要得到更多,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体系下,自私的本性又被无限放大,于是贪欲和私欲横行在这个“摩登时代”。

资本家想要有更多的劳动力以带来更多的利益,工人则想要花更少的时间拿到更多的报酬,双方的矛盾僵持不下,直到流水线生产方式的出现。

确实,流水线作业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资本家获得了更多的利益,工人的工作内容也更简单快捷,只要能科学合理分配,他们可以花更少的时间拿到更多的报酬。

可是资本家们并不满足,他们想要更快,想要更多,欲求不满的结果往往是,破坏事物原有的平衡。

本来流水线生产就存在弊端,工人的工作内容是简单了,但也变得枯燥无味,人类变成了机器的一部分。如果没有合理的工作时间,科学的分配制度,流水线生产的“平衡”就会被打破。

资本家想要更多,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压榨工人。尽最大程度地增加劳动时间,加快劳动速率,根本不理会工人们的工作极限,尤其是在美国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的大萧条时期,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变本加厉。

可工人不是机器,犹如多年前的农民起义,反奴隶运动,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阶级矛盾愈演愈烈。

《摩登时代》的故事背景就设置在美国20世纪30年代经济萧条时期,片中“记录”了当时的车水马龙,可以说是颇具时代感的一部电影。

经典的第一幕部分,卓别林就狠狠地讽刺了失去“平衡”的流水线生产方式。只见他不停的拧螺丝,拧螺丝,拧螺丝,难得换班休息,去厕所抽根烟,结果刚坐下就被“电幕”上的领导喊回去工作。

不知乔治·奥威尔是不是因此受到启发,他在小说《1984》中也写了类似这种监视性的“电幕”。

工人缺少休息时间,老板还要加快工作的速率。有人还因此看到了商机,发明了自动喂食机,好让工人在吃饭的时候也能继续工作。

卓别林饰演的工人成了受害者,他被迫不停地工作,被迫成为自动喂食机的试验品,然后被逼疯,被开除。

一系列的悲剧被演绎成了一系列的闹剧。资本家的做法何尝不也是闹剧,可笑又可恨。

卓别林的目光没有停留在被机械包围的工厂,他还加入了工人大罢工游行的场景,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

羊群的意象,不言而喻。

故事线也被分为了两条,在男主角的两段悲惨遭遇过后,由宝莲·高黛扮演的女主角出场。

她自幼失去了母亲,父亲不幸成为失业者。她的情况并不比男主角好到哪里去,一场意外致使她成为一位流浪的孤女。

流浪的过程中,与男主角的相遇改变了她的命运。

《摩登时代》实质上就是讲述了一个工人和一个流浪孤女的故事,他们都是那个时代浪潮下的为了生存而挣扎的小人物。

不只是他们,无数失业的人被迫去抢劫,偷窃,接着被关进监狱。

“我们并非劫匪,只是饥饿所迫。”这句字幕台词道出了当时美国社会底层生活的无尽辛酸。

讽刺的是,在监狱的生活还比外面的生活更幸福。

既然在监狱更幸福,那为什么人们不干脆都像男主角那样故意犯罪得了?

工人和孤女的相遇给出了答案,因为人们都想要一个家。

只是生存的规则,注定了人必须工作,才能维持家庭的稳定。

为了家庭重回工厂的工人与老板上演了令人哭笑不得的一幕,老板不慎被卷进机器动弹不得,又恰逢饭点,于是工人不得不喂老板进食。

工人笨拙的手脚犹如就是开头部分的自动喂食机,似乎此处是在暗示,在老板眼里,工人和机器没有区别。

即便条件再艰苦,工人和孤女还是努力朝梦想的生活奔去,他们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房子,并且在一家餐厅有了不错的工作。

只是,命运再一次跟他们开了个玩笑。

本来,卓别林设定的结局非常灰暗。

男主角最终神经失常被送进精神病医院,而前来看望的孤女变成了一个修女。离别之际,修女渴望工人能回头看自己一眼,但工人最终没有回头。

卓别林拍完后觉得这个结局“过于痛苦”,才有了后来我们看到的“励志结局”。

失去工作的孤女无奈感慨,“努力又有何用?”

乐观的工人眼见爱人伤心失落,便鼓励道,“一切都会好的!”

最后两人走在看不见尽头的道路上,堪称一个是影史经典结局。

什么时候会便美好,他们看不到,我们也看不到。但路,还是得走下去。

路一直走到今天,工人和孤女的故事仍然能引人共鸣。

时间证明了卓别林的伟大,他在80多年前就已经探讨和反思企业利益与人类个体追求幸福之间的冲突。

这样的冲突今时今日仍然存在,企业希望员工能付出所有,但大多数员工只不过想要简单而稳定的幸福生活,如何调和两者间的矛盾,成为了现代人类的一个待解难题。

《摩登时代》没有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却反映出了工人们的不容易。可惜影片并未能让雇主阶层反思,当年电影上映后,卓别林遭遇了国际资本势力的群体反击,甚至被歪曲评论。至今,多少的人还是只懂得顾及自己的利益,贪得无厌?

可能人就是这样,指责别人永远很容易,要反思自己,没门。

振作起来,不要轻言放弃。一切都会好的!——《摩登时代》

你可能想看:
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