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中国追认为烈士的日本士兵伊田助男,究竟有哪些可歌可泣的事迹?

“九一八事变”后,由于东北军首领奉行“不抵抗政策”,导致日军几乎不费一枪一炮,便在短时间内占领奉天(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事后,日本又扶植清废帝溥仪组建伪满政权(1932-1945年),并借助傀儡政权的力量,在东北地区推行军事占领、经济掠夺和文化洗脑政策,妄图将其变为日本的殖民地。

伪满的“领土”起初包括东北三省,后来又囊括进热河省、内蒙古东部及河北省东北部,总面积约有113万平方公里。在这片广袤土地上,有大约3700万同胞沦为亡国奴,过着水深火热一般的生活。然而,对于日寇的野蛮侵略政策,在东北军主力撤入关内的情况下,当地军民依然在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抵抗,给日伪军队以沉重打击。

其中,原吉林军第一旅第三营营长王德林,因不愿跟随省主席熙洽一起做汉奸,就此决心走上抗日的道路。在共产党的帮助下,1932年2月,王德林率部在吉林省延吉县小城子举行抗日誓师大会,正式宣布反正抗日,并成立“吉林中国国民救国军”。“救国军”组建成功后,王德林自任总指挥,共产党员李延禄担任参谋长,周保中为总参议。

“救国军”成立不到20天,便收复敦化、额稷、蛟河等地,并在海林东站、镜泊湖等地接连重创日军,有力地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此后,“救国军”不断地团结、争取所有的抗日力量,使得队伍的规模不断扩大。到当年7月,“救国军”的兵力扩展到3.5万余人,并收复延吉、珲春等十余座大中城市,从而鼓舞了东北军民的抗日斗志。

“救国军”的存在让日本帝国主义如芒在背,为了消除这个“心腹大患”,伪满政权按照主子的授意,对王德林许以高官厚禄,要求他放弃抵抗,但被王德林严词拒绝。在这种情况下,日本侵略军改“抚”为“剿”,从1932年11月下旬开始,纠集重兵对“救国军”进行围攻。

由于众寡不敌,“救国军”战败后,被迫化整为零,潜伏于山林深处打游击。不久,王德林率伤兵退入苏联境内,“救国军”抗日活动就此步入低谷。为了求得援助,王德林前往莫斯科拜会斯大林,随后又绕到欧洲、香港回国,奔走于上海、天津、郑州等地为“救国军”募捐,但其本人却再没能回到东北战场上(王德于1938年病逝于山东老家)。

王德林离开东北战场后,“救国军”内部由于意识形态和战斗路线的分歧,最终走向分裂。其中,李延禄、周保中指挥的部队,另组“东北抗日救国游击军”(以下简称“游击军”),由李延禄担任总司令。“游击军”组建成立后,在宁安、汪清、密山等地开展游击战,并取得团山子、八道诃子、马家大屯等战斗的胜利。

“游击军”取得一系列辉煌的胜利后,随即遭到日伪军队的重兵围剿,由于缺乏外援,渐渐地便陷入物资匮乏的窘境当中,尤其是弹药奇缺,给后续军事行动带来大难题。就在李延禄、周保中等人一筹莫展之际,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并就此解决弹药补给难题。

1933年3月底,“游击军”在吉林省汪清县马家屯一带,重创日本关东军鳖刚村一旅团数千敌军。战事结束后,“游击军”士兵打扫战场,并四处收集日军遗留下来的枪支弹药。其中一支小分队在嘎呀河畔搜索时,意外地在一处隐蔽的松林中,发现一辆满载弹药但发动机已被破坏的日本军车。在距离军车不远处的地方,战士们还发现一具日军士兵的遗体,以及一张用日语书写的纸条。

经过翻译得知,死者名叫伊田助男,隶属于关东军间岛辎重队,生前是日共党员。根据伊田助男的自述,他出于对“游击军”抗日事业的支持,冒死为他们送来满载十万发子弹的军车,但由于身边全是“法西斯野兽”,无法亲手将车辆交给“游击军”,所以只能毁车、自杀。在纸条的结尾,伊田助男鼓励“游击军”用这些子弹奋勇杀敌,并祝愿“神圣的共产主义事业早日成功”。

对于伊田助男的义举,“游击军”很感动,经高层商议后,决定将他的遗体与牺牲的游击队员合葬在一处,并举行隆重的追悼仪式。时任总书记的王明获悉此事后,立刻汇报共产国际,并得到各国共产党的一致赞扬。为表彰伊田助男的贡献,2005年9月3日,中共汪清县关工委在县烈士陵园为其树立纪念碑,并追认他为抗日烈士。对于这个结果,伊田助男若地下有知,应该可以含笑九泉了。

资料来源: 《东北抗日联军的过去和现在》、《东满抗日斗争烽火》、 《过去的年代--关于东北抗联四军的回忆》

你可能想看:
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