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陈奕迅的新单曲《我们》?

不怕说俗套的话,《我们》是一首很有画面感的歌曲。这种画面感的营造,一定程度上就是源于陈奕迅的唱腔。

和之前大部分陈奕迅的抒情歌略有不同,《我们》的主歌部分显得很沉,这种抑的音调,既发挥出了陈奕迅声线颗粒感的优势,也起到了一种定位的作用。 这种定位换位到电影、摄影层面,就是那种聚焦感,虚化了音乐以外的东西,并突出歌手声线主体的质感,这也是开口醉的另一种解读。

除此之外,陈奕迅在《我们》这首歌的开始部分,还稍稍用到了半念白的处理。虽然不似李宗盛那样更有叙事感,陈奕迅的这种念白,是介于吟唱和Shuffle的处理,看似漫不经心,实则与心声同步。

这也是陈奕迅的特别之处,并非学院派唱将的他,历来的歌声里,总是会有一些江湖气息,这种江湖其实就是你、就是我这些平凡人的人性。所以,陈奕迅从来不会用歌声去和琴声严丝合缝。但在琴声中那一点点错位,恰恰是陈奕迅的高级之处。

这是一种不甘平庸的破格,更是一种心声同步的原声。 而音乐的魅力,从来不是如程序般的精准和精密,恰恰就是那些看似“瑕疵”的不完美,那些吉他换把的摩擦声,那些拉动琴弦时的杂音,以及像陈奕迅在《我们》里这样的如倾诉、如陈述、如叙述的歌声。是歌声,也是心声,感觉得到心跳,也感觉得到悸动。

考虑到歌词里那些化之不去的伤感,这样的歌声又如何能不虐心。 刘若英的新片,虽然叫《后来的我们》,但陈奕迅的这首《我们》,和刘若英曾经的《后来》,其实唱的都是当下的我们。

葛大为的词,不刻意煽情,甚至不刻意押韵。要知道,一个词人有时候为了押韵,可是什么事都干得出来的。 但葛大为真没有。近似口语化的歌词,也为陈建骐优雅的旋律,添上了更多的烟火味。让弦乐拓展的时空宽度,因为这样的叙述和停顿,有了凝固和定格的作用。

《我们》是一首没有奇妙想象、没有神来对仗,更没有奇幻用词的作品。但越平凡,有时候就越有力量,因为有关爱情的遗憾和忧伤,有时候点到即止,就是一种最动人的深刻。

这种情歌的深刻,才能闻者落泪、听者伤心。 江湖有云:“伤心不听陈奕迅,分手不听刘若英”,至少在《我们》这首歌曲里,让我们找到了前半句的根据。

你可能想看:
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