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功开采海底可燃冰,可淘汰石油天然气是真的吗?

近日,一条消息点燃了整个能源界,根据中国国土资源部发出的信息,我国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进行可燃冰试采获得成功。可燃冰学名天然气水合物,是分布于深海沉积物或陆地永久冻土层中,由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结晶物质。其主要化学成分是甲烷,由于燃烧热值极大,为同体积天然气的180倍,而且储量及其丰富,够全人类使用1000年,被视为石油天然气的替代能源。本次试采成功,被外媒给予极高的评价,甚至认为能使世界油气价格崩溃,事实到底如何呢?

自21世纪以来,原油价格大幅攀升,最高时达每桶147美元。如此之高的油价也激发了众多新能源产业的开发,最成功的就是美国的页岩气革命。页岩气革命让美国的天然气价格下降了70%,原油产量也增长到近1000万桶/天,让原油价格跌到现在不到50美元/桶。页岩气革命是美国走出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强劲增长的大功臣。中国页岩油气储量虽大,但开采条件不好,暂时无法取得美国那样的成就。

中国的可燃冰资源也非常丰富,主要分布在南海海域,东海海域,青藏高原和东北冻土地带,储量预估超过1000亿吨石油当量。如果中国能够实现课本的商业化开采,那将是页岩气革命之后的“可燃冰革命”。禁广东沿海海域,可燃冰储量折合天然气达16万亿立方米,而中国天然气的年使用量为3000亿立方米。显然,可燃冰的开发对于优化国内能源供给结构,增加能源供应链的可选择性,消减能源的“马六甲瓶颈”有战略性的作用。

但可燃冰的开采是一个大难题。上世纪60年代起,各国就开始了可燃冰开采的探索,美国,

加拿大,俄罗斯,印度和日本都涉猎其中。2013年起,日本两次从其近海试开采出可燃冰,都因为未能破解泥沙堵管问题而终止。中国可燃冰开采研究要晚几十年,在技术上并没有领先以上国家,本次开采并未涉及到泥沙问题。

而且可燃冰的开采还有一个环保问题,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数十倍。海底沉积物中蕴藏的可燃冰,极易在稳定条件突变的情况下产生爆发。而大规模的商业化开采正是破坏这种稳定条件,一旦开采不慎造成海底甲烷爆发,甲烷在大气和水的作用下最终演变为二氧化碳,增加地球大气和水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这会带来什么样的灾难,不言自明。即使不发生爆发,也会因开采形成海底空洞,导致海底软化,海底滑坡,塌陷,进而引发地震,海啸。

总之,海底可燃冰的开采一定是慎之又慎的,稍不注意就会破坏海洋生态环境。中国这次试采成功也只是实现了万里长征第一步。我国初定的目标也是2020年实现可燃冰工程性试采,2030年实现商业性开采,要实现这个目标,还任重道远。

你可能想看:
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