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论场·周末聊一会白居易写诗说:人间四月芳菲
豫论场·周末聊一会儿丨花外春来路,芳草不曾遮
□吕志雄
周末聊一会儿,古今家国事儿。大家好!
一场风沙,一阵细雨,春色减了许多,到了伤春的时候了。
屈原独步江边,唱道: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这些愁绪,引发一千多年后辛弃疾的共鸣,他唱起了《祝英台近·晚春》: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
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
看似写女子感伤春光逝去、离人不归,其实是感叹他自己“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他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似乎更能表达他的忧愁。
淡泊的孟浩然没有辛弃疾的雄心壮志,而在晚春也是一样的忧愁,他先是感慨生病误了春光:“南陌春将晚,北窗犹卧病。林园久不游,草木一何盛。”又是恐惧:“常恐填沟壑,无由振羽仪。”
春天呀太短了,来得热闹,去得伤感,但对于咱们当代人来说,除了春光易逝的感慨,怕还有变化太快、迎接不睱的惶恐。
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虽然儿童把他当成客,他依然能认得回家的路,并且“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家乡并没有多大变化。而我们所处的时代,别说少小离家老大回了,就算是离家几个月回家,巨大变化也会让人生出“应怪刘郎迷路、又重来”的感慨。
网络的出现无时无刻不在改变了着我们的生活形态。如今出门没有一个手机简直是寸步难行,坐公交地铁、买东西付费都得扫码,而手机五花八门的更新,更让人有些无所适从,焦虑买什么手机好,买了学会了应用,又担心安全。网络上,QQ刚学会用,微信来了;微信刚熟悉,视频通话又出现了;视频通话出现了,AI仿真人出现了,元宇宙出现了,GPT出现了。
太快的变化,更让我们感受到生存危机。刘慈欣小说中“我消灭你,与你无关”成为一些行业CEO的口头禅。而事实也是,打败你的不是对手,颠覆你的不是同行,很可能是一个过路人。曾经是公交车上不可或缺的售票员,被投币取代了,被扫码取代了;照相机不用胶卷了,不相关的数码灭了胶卷业;活跃在城市街道上的摩的,城管撵都撵不尽,却被共享车给赶得不见踪影。连我这个码字的,也会有种职业惶恐,今天写的东西明天不过时吗?文章会不会被视频替代?我们领导都在要求评论视频化呢!
伤春的古人,有排遣的办法。辛弃疾干脆干起了农活,释怀地说:“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在农作中找到一份惬意。
白居易写诗说: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白居易借大林寺桃花写远离街市繁华、隐入山林的妙趣,以此消磨春愁。
宋代王令说: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他在用精神胜利法来化解春愁。
韩愈说: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他是用哲学的思维看待春归,抓住当下,珍惜芳华。
清朝张惠言一首《水调歌头》词写得最好:
东风无一事,妆出万重花。闲来阅遍花影,唯有月钩斜。我有江南铁笛,要倚一枝香雪,吹澈玉城霞。清影渺难即,飞絮满天涯。
飘然去,吾与汝,泛云槎。东皇一笑相语:芳意在谁家?难道春花开落,更是春风来去,便了却韶华?花外春来路,芳草不曾遮。
这阕词之所以动人,是在他告诉我们: 春风来去,不能了却韶华,只要精神不倒,天天都是春天。
我们面对春光飞逝、世事变幻,也得鼓起精神气,以昂扬的姿态面对。
新东西太多,咱就学去,学不会也不怕,学一点胜过不学,刘向不早就说了吗?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学,就有光明。
我一个朋友,近六十了,从大学毕业起就一直在计算机前沿工作。这些年计算机发展多快呀,从最初的DOS,到现在的AI,真是天壤之别的变化,如何能一直走在前沿呢?他说,万变不离其宗,计算机再变化,基础是数学,变化的只是应用。抓住数学基础,盯住社会需要,再变化我也能走在前沿。
程颐说:“君子之学,莫若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朋友的话颇有这个味道,让我豁然开朗:无论做什么,追时代风涛,为人民服务,谁能淘汰我?又何来焦虑?
词曰:
春走好,落花遍地休烦恼。休烦恼,一时归去,蕊香常缭。
雪中醉步春风到,寻梅忽见桃花笑。桃花笑,水流夕照,春光不老。
——调寄《忆秦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