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第一部被删掉的四大名著与《聊斋志异》被踢出名著序列
《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中国古代四大名著家喻户晓,至今仍然令人回味无穷。
可少有人知的是,原本我国并非四大名著,而是六大名著。只是随着不同时代的价值观取向发生改变,直到建国后,名著也从六大变成了四大。
那么被删掉的两本名著分别是什么,又为什么会退出名著序列?
《儒林外史》
第一部被剔除出六大名著的书籍便是清代文学大家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人们曾经在课本上学习过的《范进中举》,便是《儒林外史》中的经典之作。
想要真正理解这本书籍,就不得不从吴敬梓的生平经历以及科举制度的影响开始说起。
吴敬梓一生都受儒家思想熏陶,并出生于书香门第之家。就那个年代而言,吴敬梓算是妥妥的人生赢家。
然而与家中长辈不同,吴敬梓虽然年纪轻轻就高中了秀才,却在接下来的科举之路上越走越慢。
因为不懂经营,再加上常年大手大脚的生活,也导致他家道中落。事业不顺,家庭破落。以往衣食无忧的少爷,瞬间感受到来自整个社会的深深恶意。
真正走进生活,于是得以用心感受生活。恍惚过去数十年,吴敬梓终于明白科举制度对人们的荼毒,这便有了《儒林外史》的出现。
后人难以理解其中残酷与可怕,尤其是从未经历过的科举制度,根本无从感受。
用一个名人举例就能明白,彼时陈独秀和北大校长蒋梦麟聊天时就提到。陈独秀为八股秀才,蒋梦麟则是策论秀才。论资排辈之下,蒋梦麟还得称陈独秀为前辈。
范进的影响局限于书本与后人的想象,陈独秀与蒋梦麟两人,可算举足轻重。
可为何如此充满讽刺意味的书籍,却被踢出了名著序列呢?其一是在于科举制度离我们实在太远。想要让读者感同身受,实在不太现实。
其二则是科举制度对人荼害不假,但能够在中国历史存在一千三百多年,也有一定的原因。一味的批评,并没有脱离时代的束缚去看待问题的本质。
此外,和《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四部名著相比,《儒林外史》属于短篇集,并非长篇巨著,这也是它无法当选四大名著的重要原因之一。
《聊斋志异》
另一本被删掉的名著则是《聊斋志异》,书籍原文大多数人看的比较少,可通过书籍拍摄出来的影视作品,相信你不会陌生。
和吴敬梓一样,蒲松龄同样是科举制度的受害者。在科举制了上,命途坎坷,终其一生与仕途无缘。
面对不公平的社会现实,蒲松龄巧妙的利用鬼怪故事进行讽刺。其中不少故事现如今读来,依旧令人拍案叫绝。
只是自成书以后,诸多细节太过不雅,甚至一些细节还有悖伦理纲常,很容易造成负面影响,无奈只能剔除。
尤其是许多行文用句,要么毫无道理,要么是纯粹的愤世嫉俗,这样的词句太多,也难堪名著之称。
因此,《聊斋志异》也就只能经过艺术化的加工而出现在世人眼前。倘若是直接阅读书籍,多半会觉得驴唇不对马嘴。无他,该删的地方太多,实在算不上完整。
民众的选择
或许很多人会为《儒林外史》与《聊斋志异》感到遗憾,其实这完全没有必要。《红楼梦》等四大名著的文学成就,大家有目共睹,其他书籍想要做到如此程度,实在不易。
而当初在选择出版优秀作品的时候,其实也早已规定了“四大名著”的说法。老百姓一致投票,最终《儒林外史》和《聊斋志异》遗憾落选。
及至后来兴起几大名著之说,多半是一种噱头,吸引民众对这两本书籍的看重。
可想看的人不用介绍也愿意看,不想看的人,即便说破了天,也不会去翻动书页。
当然,倘若有时间的话,也不妨带着辩证的思维与态度浅看一番。或许经过自己的思考,也能从中找出不一样的精彩。
其实四大名著也好,六大名著也罢,最重要的是人们能够从书籍之中获得什么。是否能够得到新的感悟、新的思考。
倘若只是麻木的翻动书页,甚至故事最后讲了什么也不清楚。究竟是几大名著,甚至是不是名著,又有多大的关系呢?书山有路,却也要一步一个脚印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