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自来水的发展历史

广州自来水的发展历史

为充分挖掘生态文明建设中水与社会发展的丰富内涵,提高公众对自来水的认识,重视水资源保护,广州水投自来水公司、南方都市报南都教育联盟及南都校探联合开展“滴滴自来水 绵绵羊城情”自来水有奖征文。经过两个多月的征集、多轮评选,从1000余篇全市各中小学生投稿中,评选出34篇优秀作品,今天展示的是三等奖作品。

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羊城出生、长大的我,对羊城“水”的故事尤为着迷。现在,听我与您一一道来。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城市“自来水”系统  

公元1094年,苏轼被贬谪惠州,听说临近的广州城人好饮咸苦水。原来,受海潮影响,广州每逢台风或冬季到来,咸潮入城,饮用的珠江水浑浊苦咸,严重危害老百姓身体健康,城中时常发生瘟疫。苏轼根据治理杭州的经验,修书广州太守王敏仲,“惟蒲涧山有滴水岩,水所从来,高可引入城,盖二十里以下尔。若于岩下作大石槽,以五管大竹续处,以麻缠之,漆涂之,随地高下,直入城中。又为一大石槽以受之,又以五管分引散流城中,为小石槽以便汲者。不过用大竹万余竿,及二十里间用葵茅苫盖,大约不过费数百千可成。”王太守采纳苏轼的建议兴建这一引水工程,在蒲涧山滴水岩下凿一石槽,乘蓄百尺飞涛之水,再用大竹筒顺着地势将山上泉水引到广州城内,使广州居民在900多年前就喝上干净甘甜的“自来水”。从此很长一段时间,广州城内百姓的饮水难题得到解决,因为饮水卫生问题导致的病患也明显减少。

建议被采纳后,苏轼又考虑到该“自来水”工程的后续维护工作,他提议,在每根竹管上钻小孔并塞住,有了这些小孔,日后即使发现水管堵塞,只要拔掉各节小孔的小竹针,看哪处小孔不出水,便可马上判明堵住的竹管并进行更换,不会累及整个供水网络。其实,苏轼在广州逗留时间很短,却解决了广州居民饮用苦咸水问题,使广州成为有史可证的中国最早拥有“自来水”设施的城市。目前,广州博物馆还存有苏轼设计的“自来水”装置模型展出。在解决广州老百姓饮水难的问题后,苏轼曾赋诗一首:“不用山僧导我前,自寻云外出山泉。千章古木临无地,百尺飞涛泻漏天。”  

官办的自来水厂出现  

从“甘溪”到“六脉渠”,广州现代化意义的自来水厂终于在清末出现了。1905年,官商集股成立广东省河自来水公司,在今西村兴建增涉水厂;后在长寿大街建西关水塔,并于1908年正式供水。当时,一户人家一个月的水费,相当于七八十斤大米的价格,因此只有富裕人家才用得起自来水。1914年,官股招商承购,广州自来水遂完全变成商办,改为“商办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1929年1月,广州市公用局成立“广州市自来水管理委员会”,规划整理水源、改善旧水厂、增建新水厂;1931年,兴建广州最大的越秀山水塔;1935年,“广州市自来水管理委员会”改名为“自来水管理处”并进行了一些供水设施建设,扩建了西村水厂;到1949年,广州共有自来水厂1间,日供水能力14万立方米,但是河南地区(珠江南岸,现在的海珠区)没有自来水可供使用。  

新中国成立后的广州自来水  

新中国成立后,广州市自来水事业飞速发展。1950年,广州市从长堤敷设水管直通“河南”(珠江南岸,现在的海珠区),海珠区终于结束了没有自来水喝的历史。1957年,白鹤洞水厂建成,芳村街坊首次喝上自来水。随后直到20世纪末,广州市政府先后扩建西村水厂,建成黄埔、员村、河南、车陂、石溪、江村、新塘、西洲等水厂,最终保障了所有广州市区的自来水供应。 

现代化的广州自来水  

从喝上水到喝上好水,是进入21世纪后广州自来水的最大变化。2004年,南洲水厂建成,这是当时国内工艺最先进的大型饮用净水厂。通过增加臭氧处理、生物活性炭过滤的新工艺,把北江的好水送到海珠区、番禺区、天河区千家万户。据说,当时南洲水厂的自来水在水质、口感、气味等方面都是当时国内最好的,可以比肩欧盟标准。2007年,为把水质更好的西江水引入羊城,广州正式实施西江引水工程。成千上万的工程人员排除万难,用辛勤的汗水浇筑出当代广州最长的“地下人工河”:在地下造了2条直径为3.6米、单管长46.5公里的原水主干管以及共计23.8公里的原水支管,将西江好水送入广州的西村、石门、江村3家水厂。2010年,3家水厂全面改用西江水,水厂添加的净水材料少了,微生物含量降低,街坊们喝水更放心,越秀、荔湾、白云及天河共600多万市民受惠。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出现,广州自来水的供水服务也在不断创新。2019年,北部水厂正式投产,让广州有了第一个5G自来水厂,通过“天上有云(智慧供水云)、地上有格(供水网格管理)、中间有网(互联网+供水服务)”,实现5G安防、5G巡检、智能化管理,保证用水安全,打造出行业智慧供水典范。

如今,广州城市供水保障格局不断优化,已构筑起东江、北江、西江、流溪河“四源共济、八厂互补”优质水源新格局。四大水源地、八座自来水厂全天候满足着广州中心城区民众的用水之需,日供水能力超500万立方米,居全国第二,城乡集中供水普及率100%。从生产到服务,从源头到龙头是广州自来水发展的缩影,通过一代代人的上下求索,最终将“放心水”“优质水”输送到羊城家家户户。  

对广州用水的建议  

广州自古河道纵横、水系发达,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广州全市水域面积755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面积10%,整体水资源较丰富。其中,多年平均可利用水资源约是426亿平方米,本地可利用水资源约是28亿立方米,占本地水资源总量约36%;过境的可利用水资源约是398亿平方米,占过境水资源总量的21%。可利用水资源受过境水资源量影响较大,换句话说,广州使用的自来水资源90%以上是外来水,本地水资源极度匮乏。另一个数据更为直观,广州人均本地水资源量仅为405立方米,是全省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仍属于缺水型城市。因此,广州做好水资源管理和利用工作非常重要。

水是生命之源,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小伙伴们,地球上的水是有限的,每一个人都要怀抱对水资源的感恩之心、爱护之心,积极行动、携手努力,珍惜水资源,从我做起,勤俭节约,形成节水优先、爱水惜水的良好社会氛围,保护好我们唯一的家园。

从自己出发珍惜水资源。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节约用水要从点滴做起,从自身做起。在日常生活中形成节约用水新风尚,一水多用、减少浪费,养成随手关闭水龙头、淘米洗菜水用来浇花、瓶装水喝完等好习惯,通过自身习惯去影响家人、朋友,带动大家一起行动。

做好保护水资源的科普工作。广州虽然是岭南水乡,但却缺水。这一情况和我们的主观感受不符,可能有部分民众并不了解,因此,需要大力开展相关科普展览、开展水资源开放日等一系列节水宣传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到真实情况并主动节约用水;要呼吁全民、全行业、全社会珍惜水、爱护水、节约水,错峰用水、合理储水,为受旱情影响的区域腾出资源,缓解用水压力。

合理利用中水。中水也称再生水,它的水质介于污水和自来水之间,是城市污水、废水经净化处理后达到国家标准,能在一定范围内使用的非饮用水。建议在洒水车、浇灌设备、喷泉等需要水资源较多的设施中大力推广使用中水,减少直接使用自来水。

科学用水、开源节流。践行节水型生产生活方式,提高水资源节约水平,充分发挥大数据云计算的智能监控作用,及时反映全市用水量、水管、水质、渠道疏通等情况,保障用水安全,实现广州自来水的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

你可能想看:
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