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六大名著变成了四《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
为何六大名著变成了四大名著,缺的是哪两本?背后原因少有人知
中国的文学著作浩如烟海,为人熟知的优秀作品不计其数,其中最受大众追捧的有四部,分别是《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和《三国演义》,它们常被合称为“四大名著”。这四本书风格各异,几乎是中国人的必读佳物,不过鲜为人知的是,官方定的名著其实有六本,叫“六大名著”,另外两本虽然也是人尽皆知,但未能与其余四部齐名,背后的原因少有人知。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国家百废待兴,文化领域亦是如此。为了丰富老百姓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的文化素养,国家决定在我们古代的优秀作品中挑出几部最有代表性、最老少皆宜的进行广泛宣传和印刷。
经过层层选拔和仔细斟酌,最终选出了六部,除了四大名著之外的两部分别是《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一说起这两部书的名字,想必大部分网友都是比较熟悉的,尤其对前者。
不过后来六大名著不知怎的就变成了四大名著,有人说这是因为《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这两部书有些问题。比如《聊斋志异》这本书,其实近些年它也挺受欢迎的,有些人可能没读过原著但估计看过翻拍的影视剧,而且不止一个版本。大家都知道这是一部讲狐仙鬼怪的小说,每个故事并不长,但内容千奇百怪,故事情节跌宕起伏,让人看过之后回味无穷、十分过瘾。
不过问题就出在这里,有些人认为这部小说对鬼怪之事的描写太深入了,如果青少年读的话恐怕会造成心理上的问题。另外,这部书的很多故事情节都涉及到人妖恋或者人鬼恋,显然这对青少年来说也是不适合的,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
虽然《西游记》里也有很多恐怖的故事情节,同样也有妖魔鬼怪,但它的主旋律强调的还是英雄主义,是带有满满正能量的故事。除此之外,《聊斋志异》还有个问题比较严重,那就是这部小说强烈的批判风格。
这部小说创作与清代,作者蒲松龄深刻感受到了当时八股取士对天下文人的约束,因此在小说中常会借着狐仙鬼怪的故事来暗讽这种制度的腐朽,著名文学家老舍曾评价它说,“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同样,另一名著《儒林外史》也有这方面的问题,而且比《聊斋志异》更为突出。
《儒林外史》的结构风格采用的也是短故事的形式,它不像四大名著那样是长篇的章回体小说,所以每个小故事的主人公都风格迥异,即便是故事里的配角也刻画得入木三分。
正如这部小说的名字一样,它主要写的并非鬼怪而是读书人的故事,作者吴敬梓也借这些杜撰的读书人来讽刺当时“学而优则仕”的风气,暗讽学子们寒窗苦读并非为了黎民百姓而是为了当官赚钱。
正是因为这种种原因,使得《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这两部书稍逊色于四大名著,当然并不是说它们的故事不够精彩、文笔不够好,而是说作为一种官方的小说并不适合普罗大众,并不具有太多正能量。因此当时在整理出版的时候,官方由于资源有限便先出版了四大名著那四部书,后来各个出版社也跟着印刷那四部书,于是人们就渐渐忘了六大名著的事。
如今我们在印刷方面的资源和技术已经十分充足,人们接受文化教育的方式也不仅局限于书本,所以我们想读什么书都能轻易实现。其实不管四大名著也好,六大名著也罢,它们都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精髓,都是古代文人毕生的心血,相信每一部书读完都能给我们带来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