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内资深教育工作者赛岛内资深教育工作者赛岛内资深教育工作者赛文

莎士比亚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有一句名言:“名字重要吗?玫瑰就算不叫玫瑰,芬芳依旧。”然而对于台“教育部长”潘文忠来说,马铃薯如果不叫马铃薯,而叫作土豆,就变成了足以吃死人的“毒药”。近日,岛内就掀起一场“土豆风波”,舆论纷纷为“大陆土豆”感到委屈。

康轩文教出版的生物课本中,一幅三格漫画向学生强调学名的重要性。学生A说:“上周末跟家人去餐厅吃到一道糖醋土豆丝,超好吃的。”学生B疑惑地问:“什么?土豆那么小又硬,怎么切丝啊?”学生A回答:“啊?土豆很大颗啊?我说的土豆跟你说的土豆是同一种吗?”旁边的解说栏注明:“马铃薯、花生都常被称为土豆,但两者是不同的物种。”课本因使用“土豆”一词而被绿营猛批“被统战”,潘文忠表示,“我们的土豆是指花生”,还惊讶地声称“台湾教科书怎么可能用中国用词?”随后康轩文教表示,“对于教科书用词引发舆论争议,深感抱歉”。

岛内资深教育工作者赛岛内资深教育工作者赛岛内资深教育工作者赛文

连日来,岛内舆论都在为大陆土豆叫屈。国民党前“立委”蔡正元19日称,马铃薯和花生都是16世纪后被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从南美洲带到亚洲的作物,其中马铃薯原产于秘鲁和玻利维亚,因为长得像中国古代的马铃,所以被福建人称为马铃薯,这种作物在大陆东北则被称为土豆,在华北被称为山药蛋,在长江流域被称为洋芋。花生原产于秘鲁和巴西,传到大陆后被称为花生、地豆、长生果等,该作物在福建被称为土豆,在广东则被称为番豆。蔡正元反讽道,花生、马铃薯的称呼都是大陆人取的,民进党应该全部禁止,也不应该称自己是台湾人,要改称“土豆人”,这样才能彰显自己“又土又逗”。桃园市议员黄敬平也举例称,火鸡在美国叫turkey,在土耳其叫hindi,但火鸡的学名世界上只有一个,叫meleagris。他感叹,包括潘文忠在内的一些绿营人士对“土豆”进行政治化解读和攻击,而不去正视岛内民生需求匮乏、“外交”溃败以及经济增长困境等诸多实际问题。

台“中华语文教育促进协会”理事长段心仪表示,原本她以为康轩的课本是直接把马铃薯称为土豆,与台湾习惯不符,但看了课文后发现,只是介绍各地不同称呼方式,出版社没有错。她认为,化解两岸交流可能产生的误解,是教育本来就该做的事,“两岸虽然使用同样语言,但有时同一字词意思天差地别,像‘窝心’在台湾是指贴心,在大陆则指让人不舒服,容易让人误解”,为了减少误会,反而应该适当让台湾学童知道对岸用语。

除了“土豆”“窝心”外,两岸还有很多词汇含义不同,如“下海”,在大陆一般指经商,但在台湾指从事色情行业。岛内资深教育工作者赛夏客19日撰文称,自从两岸通婚、通航、通商以来,语言文化像长着翅膀似的飞来飞去,让彼此有互相欣赏与学习的机会,不至于让台湾人困在小岛上坐井观天,没想到执政党官员一牵涉到对岸的人情世故就抓狂,“只要不是伤风败俗或不堪入目的言语字眼,执政者又何必弃如敝屣?”台北市议员游淑慧则表示,“闺蜜”也是大陆的用法,但现在台湾人经常用,还有网红、学霸等,这些都是大陆的用法,但台湾人认为很传神,也开始用这些词汇。

“土豆没错,错的是‘教育部’欠缺文化包容”,台媒19日以此为题批评道,民进党官员指鹿为马,大搞泛政治化,是对号称“多元包容”的台湾最大的讽刺。

来源:环球时报

你可能想看:
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