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们很多时候都会看着时间,来提醒自己该做什么事了。现在我们到了午后都会用13点来表示下午一点。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二十四小时制,这也是国际标准时间系统,这种时间最大的优点就是不会出现混淆,所以各国都采用这种时间制。但是,你知道中国是什么时候开始使用这种时间制的吗?
答案是民国时期,民国时期,中国人改变了很多,也被迫接受了很多新的事物,其中就包括时间的改变。
但是,这种时间制只是在民国时期才开始使用,那么,这之前的人都是怎样表达时间的呢?那时候的时间表达方式也很具有中国本土特色,古代是计时单位也叫时辰,那时候的人把一天表示为12时辰,一个时辰是今天的两个小时,根据民间说法,用十二生肖动物出现的时间来为时辰取名字。这也就有了子时、午时、亥时等等时间的名字。
我估计人们听到最多的就是午时的名字了,因为在很多的古装电视剧中很多当权者都会宣判犯罪的人午时三刻问斩,感觉这都是司空见惯的东西,只要一犯罪可能就是午时三刻问斩,那么你们有没有好奇过,这是为什么呢?午时三刻究竟有什么魔力呢?为什么那么多人要选择午时三刻呢?
其实,古时候的午时相当于今天的11点到13点这个时间段,这个时间段也是中午时分,太阳最强烈的时候。三刻又是什么时候呢?
原来,在古代除了日晷这种计时工具,还有使用漏刻计时的方法,这样一天一夜就是一百刻,而且不受天气和夜晚的影响。然而一刻钟相当于今天的14.4分钟。
古代人都是处在封建时代,难免会有人有迷信。古代人认为杀人就是一件不好的事情,无论此人是不是罪有应得,死人的鬼魂都会来找杀他的人以及与他有关的人。
人人都觉得应该选一个好的时间去问斩,以防有鬼魂出来找麻烦。而且在古人认为只有在正午12点也就是一天中阳气最盛的时候杀人才能够压制住人死后的阴气,利用旺盛的阳气冲淡死人的阴气,压制住死人的鬼魂。上面又说了午时三刻也只到11点45左右,为什么不是12点呢?
中国古代很多王朝建立的地点都在西安,到了后期才有王朝选择在北京定都。时间一久人们都选择以西安时间为标准,这就会有一些时间差,所以北京地区的午时三刻就是西安时间的正午12点。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我们现在到了中午都会有午睡的习惯,如果不睡一会,就会感觉头脑昏昏沉沉,无精打采。
古代人也是一样,到了午时的时候,也会有想要睡觉的冲动,所以在此时的犯人,在太阳的照射下,人是非常迷糊的,这样的话再行刑的时候,犯人的痛苦会相对来说小一点,对于犯人也是一种人性化的考虑了。
但是,并不是每一天的午时三刻都是可以问斩的。因为在西汉时期,董仲舒就明确提出,四季的分别,董仲舒认为刑罚应该在秋冬的时候完成。帝王也要遵守四季的变化,这就有了秋后问斩。而且到了唐宋时期,规定只有十、十一、十二月才可以执行死刑。
此外在这期间还会有,正月、每月的禁杀日、二十节气日等等。这些日子都是不可以杀人的,仔细一算可以执行死刑的时间也是非常的少。
而且唐代的时候,法规可是明确规定,只有未时到申时,才可以对死刑犯动手,并不存在什么午时三刻问斩这类词语。到了明清时期就宽松很多,只是有些日子还是不变,需要严格遵守。但是在时间上就可以选择在午时问斩了。
我想估计这个时候的死刑大多在午时执行的,这个时候的人的思想也被禁锢,自然也就迷信很多,人们更愿意将自己的精神寄托于那虚无缥缈的东西。
所以在看古装剧中也要关注一下史实,不能盲目跟风,人云亦云,认为古代执行死刑的时候都是午时三刻。
【感谢您的阅读,您的关注是我创作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