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城县杜海龙:学习雷锋四十载 红色逐梦向未来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孟向东 曾倩 通讯员 张栋察
“在第60个‘学雷锋纪念日’到来之际,省里给了我‘最美志愿者’这个崇高荣誉,但我感到自己距离真正的雷锋还差得很远。下一步,我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把雷锋精神传承好发扬好,让雷锋精神走进千万家,让千万家走出更多雷锋。”3月1日,2022年度河南省“最美志愿者”获得者、南阳市方城县粮食和物资储备中心志愿服务队志愿者杜海龙说。
为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释放向上向善向好的正能量,2月28日晚,河南省举行2022年度河南省“最美志愿者”发布仪式。
据了解,此次活动由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联合省直多部门组织开展,经过严格规范的评选程序,共评选出22名2022年度河南省“最美志愿者”。发布仪式通过播放事迹短片、歌舞表演、现场颁奖等形式,大力学习宣传最美志愿者的先进事迹和崇高品德,进一步宣传榜样事迹,营造致敬先进的浓厚氛围和强大气场。
“我们倡议:争做雷锋精神的倡导者,争做雷锋精神的践行者,争做雷锋精神的传承者。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奉献爱心,处处可为。让我们立即行动起来,永远做学习雷锋的最美志愿者。”在2022年度河南省“最美志愿者”发布仪式上,杜海龙和其他21名“最美志愿者”发出集体倡议。
“学习是灯,努力是油。要想灯亮,必须加油。既然学一番,为何不深专?”这是杜海龙学习雷锋精神的座右铭。
参军入党40多年来,杜海龙视雷锋为标杆榜样,把学习雷锋精神作为一种价值追求,用坚守温暖人心,用奉献诠释担当,在平凡的岗位上谱写了一曲嘹亮的时代赞歌。
弘扬雷锋精神,凝聚文明力量。1979年,杜海龙参军入伍,先后当过高炮手、驾驶员、驾驶班班长,担任连队学习雷锋小组组长,他为战友缝洗被褥,替战友写家信、站岗,协助后勤人员种菜、养猪、养兔、做饭,开展军民共建活动。期间,被部队授予“一专多能技术能手”“红旗车驾驶员”“学雷锋标兵”等荣誉称号。1986年,杜海龙从部队退役后,在方城县粮食部门工作36年,保持军人本色,爱岗敬业,尽职尽责,护粮保粮,他牵头成立螨虫项目研究攻关组,研究储粮害虫的绿色防治,研发出仓库防漏剂、诱杀粮虫灯等国家发明专利、科技成果8项,被评为河南省粮食系统优秀职工,获得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
发扬革命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杜海龙多次参与《丝路之源》《中国最早楚长城》等文化考证项目,艰难寻访张骞后人,提出丝路之源在河南的重要依据,促成豫陕两地66代张骞后人跨越2000余年时空的牵手联亲。2021年,杜海龙出资10余万元,挖掘收藏红色文化史料2800多件,创办100余平方米的家庭红色文化馆,打造爱国主义教育阵地,传承红色基因,累计接待参观者5万余人。帮助12个单位建立红色文化馆,并被10余所学校聘为校外辅导员。义务帮助建成“老兵之家”等红色场馆15个,提议建设英雄岗、红军河纪念碑林和红军学校,组织开展重走长征路活动,普及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热心公益事业,爱心奉献社会。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杜海龙始终保持学雷锋、做好事、助人为乐的好作风,只要看到有困难的群众,他就站出来、冲上去,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在开车途中,只要看到等车的群众,他都会亮出共产党员证、军人退伍证,免费捎带一程。他坚持不分上下班,不分节假日,接待全国各地的参观者上万人,为12名烈士寻访回家的路或魂安烈士陵园。多次深入乡村、社区、机关、学校、企业,开展红色主题宣讲1000余场次。发起成立爱衣行公益组织,建立北上广爱心传递站,关爱大山里的39名学生,照顾聋哑家庭11年。
“我将把家庭红色文化馆打造成为雷锋精神的宣传阵地,大力宣传弘扬雷锋精神,并带动广大志愿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推进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长效化开展,让雷锋精神薪火相传。”杜海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