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杜虎
张雪峰又惹上事了。
他在近期参加某个节目时表示,公司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招聘条件,那就是必须有3年以上的工作经验,不招应届生。他称公司的工资和福利待遇已经是行业很顶尖的了,但是对方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不是那么定心,经历过社会的毒打以后,才会珍惜这份在双休都很难得时可以三休的工作。
“张雪峰解释公司为何不招应届生”很快冲上热搜。
张雪峰还是保持了一贯的口才和直白话风,既宣传了他们公司优秀的行业地位,又是三休又是工资福利高,同时又把公司招聘上的“双标”解释得非常顺滑,好像不招应届生不是他们公司的问题,不属于歧视性条款,而是为应届生着想。可是,没工作经验本就是应届生的特点,而不是原罪。
对于一个建立在话术基础上的教育咨询公司来说,张雪峰在埋汰应届生上保持了高水准,他说应届生“不定心”很像是看穿了应届生的缺点,成功地把PUA的习惯性思维变成了爱护应届生的好听话。很多人很吃这一套,尤其是那些被社会毒打过的,对张雪峰是“更爱”了,一点不在乎这番话是否正确。
张雪峰平常为家长和学生出主意,主要是就具体爱好、高考分数或大学择业方向给出他的意见。他的咨询指导方针基本越来越程式化:选专业时跟着考公走,方便考公的就是好专业;文科不好就业,是“舔”人的服务业,哪怕热爱也比不上找到一个饭碗。
这一赤裸裸的饭碗思维,也招致了不少批评。
按理说,张雪峰的公司招不招应届生,是他作为小老板的自由。但是当政府要求国企和公务员队伍扩大应届生招聘时,张雪峰的公司是反其道而行之的。当社会大众对招聘中各种歧视条款深恶痛绝时,张雪峰却把歧视应届生的理由说成应届生的问题。哪怕张雪峰无需承担社会责任,但到底还是“暴露”了。
张雪峰暴露的不是真性情,而是真面目。他一个劲地让应届生去考公、去选一个有利于找工作的专业,可等到应届生真到他公司应聘了,真要花他自个的钱了,他又不答应了,把应届生拒之门外。他拒绝的是应届生,实际上拒绝培养应届生,担心培养后辞职走人,损失他的培训成本。
你也可以说,张雪峰给人出谋划策时,扮演的是戳破幻想的人生导师,当他拒绝应届生时又回到了老板的身份,对人对己都保持了这份人间清醒。可如果他的公司不要应届生,别的公司也不要应届生,那谁来吸纳应届生?张雪峰可以“双标”,这是他作为老板的权力,但把“双标”解释成应届生的原罪就错了。
有人说,张雪峰平常教人选一个好找工作的专业,可自己公司却对应届生关上大门,这导致他的逻辑无法自洽。道理是这么个道理,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张雪峰不招应届生,还说应届生这不行那不行,矮化应届生的形象,在应届生群体中制造新的焦虑,而在制造焦虑上,张雪峰是一以贯之,是相当自洽的。
张雪峰炫耀自家公司这好那好,但他公司的本质就是将家长焦虑、学生焦虑乃至社会焦虑做成了一门生意。考公上岸是最大最好的出路,而今他又说应届生要接受社会毒打才定心,进一步丰富了他散播的焦虑类型,也许这也有助于他发展出新的挣钱项目。
应届生需要工作经验,需要积累社会认识,完善工作技能,这些都是不言自明的。可要是全盘接受张雪峰的说辞,应届生真的开始自责、自找缺点,可能就上当了,因为寻求经验的积累,与自认“经验不足是有罪”完全是两回事。张雪峰是接受过社会毒打的,变成现在这副模样,“社会毒打”是好还是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