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辽中区作为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始终把粮食安全作为政治任务,扛在肩上、记在心里,保耕地、育良种,强服务、促增收,护航粮食生产,破解丰收密码。2022年,面对疫情防控、暴雨袭击、旱涝灾害等多重冲击,辽中区粮食总产量超11亿斤,粮食生产实现十九连丰。
守好子孙田,稳住基本盘。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长牙齿”耕地保护硬措施,开展农村乱占地建房非住宅类房屋专项整治工作,全面建立区、镇、村三级网格化土地监管体系,打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管理模式,守牢耕地红线,用实际行动保障“农田就是农田”“农田必须是良田”。建立健全黑土地保护机制,开展科技培训指导、田间试验示范、新施肥技术和新型肥料推广等,提高科学施肥水平,减轻农业面源污染,耕地地力稳步提高。全面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2011年至2021年,10年间累计投入11.6亿元,建设高标准农田104万亩,实现耕地全覆盖。通过测算,高标准农田建设后相比以前,每亩年节省灌溉水50立方米,水稻、玉米亩均增收50公斤,土地租金每亩提高200元以上,促进了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的双提升。
粮食大丰收,命脉在水利。因地制宜开展系统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推进农业水利工程建设和全过程管护,按农业作物种植特点统一规划摆布,修建高标准综合灌溉设施、涵管、储备水泵、发电机组,实施农田排涝整体提升工程,维修改造排水站变压器,开展沟道清淤、沟干堤坝维修养护等工程。10年间,先后投资超过2.7亿元,发展喷灌面积70096亩、管灌面积6663亩、水田渠系改造16900亩。农田排涝抗旱能力得以全面提升,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成为连续取得丰收的关键性保障。
科技是引领,人才是保障。以科技创新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与沈阳农业大学合作,搭建陈温福院士工作站,培育北梗1号、2号等多个水稻优良品种,打造现代农业的强大“芯片”,水稻产量、质量全面提升,单产由每亩571公斤提高至600公斤左右。积极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以先进农技装备为支点托起农业生产高效率,玉米、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为97.5%和98.5%,拥有配套农机总计13620台(套)、总动力构成66.51万千瓦,不仅满足本地区生产需要而且能有效支援其他周边县区,发挥了引领和带动作用。深入开展农村人才培育行动,加大农业人才培养力度,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组织科技特派团15个,科技特派员190余人次,为农民解决种植过程中的问题,用科技组合拳为农业插上智慧的翅膀。
金融助发展,跑出加速度。实施更加精准的金融助农政策,强化服务引领,引导更多金融资源向农村倾斜,为农业高质量发展引入“金融活水”。积极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和加强种粮农民补贴,2018年以来累计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4.3亿元,涵盖10万多户农民,2021—2022年发放实际种粮一次性农民补贴资金2200余万元。大力推进农机专项补贴政策,探索补贴申请、核验、兑付全流程线上办理新模式,五年来合计补贴农机具3800余台,累计发放专项补贴资金8500余万元。同时,强化金融保险保障作用,39.6万亩粮食作物投保农业保险,整体承保深度达91.84%。2022年在遭受连续强降雨极端自然灾害时,受灾农户获赔偿近900万元,极大地降低了受灾农户的损失。近三年来,辽中区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升3147元,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绝对值和增速均高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
数字化赋能,农业更智慧。发挥国家农业示范县和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的引领示范作用,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构建辽中农产品可溯源体系,在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农作物生产质量的同时确保农产品安全可靠。积极推广中化MAP系统应用,建设保护监测点33个,气象监测站点20个,苹果蠹蛾、草地贪夜蛾疫情监测点27个,土壤耕地质量监测点6个,3000多户农民通过手机端实时接收农作物环境、土壤、温湿度等信息,实现了农作物生长全周期立体化监测。推动农业智能化,建设欣禾生态农业数字化育苗中心、汉夏产业园水肥一体化设施、于台印象数字化大棚小区,建设5G基站708个,村庄4G覆盖率达到100%。目前,辽中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0%,数字技术应用正助力全区农产品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和品牌打造,推动辽中农业实现绿色转型。
人勤春来早,备耕正当时,大地迎来一派繁忙景象。辽中区将不误农时抓好春耕备耕,为提升粮食稳定供应能力、保持物价平稳打牢基础,努力赢得粮食生产“二十连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