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家居 > 正文

在城里种乡愁

*本文为《半月谈》2023年第4期内容

春节过后,江南大地从隆冬中苏醒,半月谈记者来到位于江苏苏州中心城区的浒墅关镇华盛社区花野圩自然村。这个傍水而栖、四城环绕的村落一派生动景象,村民们巧种“城中田”、盘活“边角料”,发展都市精致农业,一幅“离城市最近的美丽田园”画卷跃然眼前。

经营权退出,水稻田增效

立春前后的花野圩,阳光温暖,河水流淌,成片农田向远方铺展,绿油油的麦苗上露珠闪动。

半月谈记者在田埂上遇到了种粮大户戴贤芳。戴贤芳1968年出生,是种粮30多年的“老把式”。他承包了100多亩地,在务工之余种植水稻和小麦,仅种粮一项,年均增收10万元左右。“年前下了雪,冬麦长势不错,这几天再下一把肥。”丰收的喜悦“迫不及待”地浮现在戴贤芳脸上。

眼下,浒墅关已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国家级改革试点,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6400多亩,花野圩是受益村之一。华盛社区党支部书记朱春华告诉半月谈记者,村民们有偿退出土地经营权,土地化零为整,由村里统一流转,开展规模化种植,效益大幅提升。

“种地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戴贤芳说,过去水稻要人工打农药,现在采用无人机雾化喷洒,100多亩地一天就能完成。一季稻洒2次农药,降低了残留,提升了品质。村里还打响“花野圩”大米品牌,提高粮食附加值,米价从每斤2.7元提高到4元左右。

既要稻谷满仓,也要“诗和远方”

花野圩地处苏州主城,生态优越,仿佛袖珍的城市“绿肺”。穿行村间,半月谈记者看到田野中竖立着一个个“向日葵”标牌,记录着认领信息。

2019年起,村里将约10亩土地进行开发,用作“认种地”。城市居民一年支付660元,即可认领一块属于自己的小菜园。施春荣是一名教师,工作之余常来务农。他说:“小菜园20平方米左右,可以自己动手,也可委托农庄打理,根据季节收获蔬菜,意在寻觅来自田园的香甜味道。”

花野圩还引入民间资本,打造苏浒休闲渔业生态园,开展“稻虾共养”“鱼稻共生”等生态研究试验项目,并开发出共享农庄、钓龙虾、钓大闸蟹、摸鱼等农事体验活动。自2019年开园以来,累计接待游客6万多人次。

游客多了,民宿火了。由农房改建而成的“花香满圩”民宿2021年开业,共4间客房、5个餐饮包间。一些观光客捕获了小龙虾、采摘了时令蔬菜,习惯拿到这里加工,现做现吃,别具风味。

“最近生意不错,几乎天天客满。”52岁的老板娘陆月珍说,天气暖和后客流量有望进一步攀升,“开一家田园饭店是我的梦想,在花野圩,我们既做大了生意,还追寻到诗和远方”。

塑形铸魂,种植乡愁

行走花野圩,粉墙黛瓦的农房与花草相映成趣,古朴的石拱桥畔,鸟儿不时飞过。在一些边边角角的菜地里,草头、萝卜、青菜、卷心菜等鲜嫩欲滴。

朱春华告诉半月谈记者,成片土地流转后进行规模化种植,但“边角料”流转不出去,村里索性辟出10多亩零星地让村民免费种,取名叫作“美丽菜园”。

花野圩自然村的“美丽菜园” 刘巍巍 摄

家住花野圩31号的陈阿宝已届耄耋之年,身体硬朗。陈阿宝说,虽然年纪大了,但闲不住,“美丽菜园”有她二分地。“现在最大乐趣是种地,一辈子在农村,种菜也是解闷。”

乡间的一草一木是传承乡土记忆的载体。江苏大阳山文旅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易乃坚说,花野圩挖掘江南水乡文化内涵,依托生态农业和现代农业科技,面向中小学生开展研学旅行活动。

一位北京教师带领学生们参加农业研学活动后说:“以前带北京孩子来江南,不知道去哪里探索具有代表性的江南文化,如今在花野圩找到了答案。”

半月谈记者:刘巍巍 / 编辑:苏娅

责编:张子晴/ 校对:秦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