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宫是谁?是三国时期的名士。真名士自风流,某种意义上上来说,不能把名士当一般人看,他们的志趣和意向都与常人不同。
陈宫就是三国名士的典型代表。
高山流水为知音——边让的死
边让是陈宫的好友。两人都是衮州人,一个是兖州东郡人,一个是兖州陈留郡人。
边让其实从来没有在曹操手下呆过一天。
他是一个忠于汉室的人,汉灵帝的时候,因为才名卓著被大将军何进征召出仕,后来董卓作乱,天下军阀纷争,就辞官回到了故里。之后,曹操进入衮州,又自任衮州刺史,这让身为汉室党的边让心有郁愤,作为一个擅长词锋和文章的名士,边让必然要就此事议论一二,言辞间对曹操的轻视和贬低自然也不可避免。
这也是他被曹操所杀的表面原因。
实际上,边让被杀,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
首当其冲的就是曹操是宦官家庭出身,虽然也算士族,但是显然还没有完全融入到士族中来,所以对于名士的态度,一方面想利用他们的才能,另一方面却又忌惮甚至面对名士时还有些自卑。
边让
此时的曹操手腕还没那么圆滑。面对边让这样的刺头,没多想就直接下令杀了。
如果是几年后,汲取了教训的曹操,可能对于边让的非议只会一笑置之,亦或者另想办法对付也未可知。总之,不会一杀了事。正如同他以后对待汉末名士祢衡。
祢衡与边让一样恃才傲物,边让好歹是在自己家里叨叨,祢衡却是当着曹操的面多次羞辱,曹操也都忍了,忍无可忍,也没直接动手杀了他,而是使了一招借刀杀人。
曹操不但杀了边让,还灭了边让一族。这样残酷的做法让当时的士林群体颇为震惊,难免也有兔死狐悲之感。
陈琳
陈琳写的《为袁绍檄豫州文》中提到,当时的士林因为边让的死而愤怒悲痛,民怨深重。“身首被枭悬之诛,妻孥受灰灭之咎。自是士林愤痛,民怨弥重;一夫奋臂,举州同声。”虽然这是站在袁绍立场写的讨伐曹操的檄文,但是从这段话也可以看出,边让的死确实在士林中掀起了狂澜。尤其是在东汉这样一个名士具有极大影响力的时代。
而陈宫在史书上记载,其人性格是“刚直壮烈”,且“少与海内知名之士皆相连接”。
有此性格,又有此情谊,做出反叛曹操的决定也就不奇怪了。
投奔还是合作是个问题——陈宫奔吕布
从史实来看,陈宫一开始就是打着利用和联合吕布的主意,根本没有投奔吕布麾下做谋士的打算。最后却成了吕布麾下的谋士,只能说时也命也。
陈宫反叛是在兴平元年(194年),曹操大破衮州,又收编了黄巾残兵为青州兵,此时的目标就是徐州。而初平四年(193年)曹操之父曹嵩在徐州境内被杀,只是曹操再一次进兵徐州的借口。
借口是借口,悲愤却还是要表现出来,于是,曹操在徐州境内大肆杀戮,几乎屠尽一州,史书记载:“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这种极端残忍的行径也引起了他麾下一些谋士和将领的不满,尤其是本来就心有异志的陈宫。
陈宫
所以陈宫分析了一下当前的局势,觉得完全可以说服张邈,联合吕布,一举把曹操拿下。
陈宫不愧是大才。他也是少数几个能把曹操逼入几乎绝境的人物。
趁着曹操带着主力进攻徐州的时候,陈宫联合当时的陈留太守张邈及其弟张超,从事中郎许汜及王楷等人发起了叛乱。
陈宫的本意是什么?是借吕布之勇,遏曹操之势,或灭曹操,再与吕布分割衮州,纵观天下,寻求逐鹿的机会。
《三国志·魏书·张邈传》中陈宫说服张邈:“吕布壮士,善战无前,若权迎之,共牧兖州,观天下形势,俟时事之变通,此亦纵横之一时也。”
所以,对于陈宫来说,吕布也就是一个好用的棋子。
只是陈宫没想到,曹操在后院起火,地盘尽数丢失,仅仅留下鄄城、范和东阿三县的情况下,还能靠着夏侯惇、荀彧等人的坚守,赢得了从徐州撤兵的时间。使得一面倒的局面慢慢地转为了陈宫一方与曹操一方的对峙。
曹操
最终,曹操得到了胜利。
已经面临失败的陈宫被迫与吕布逃亡徐州投奔了刘备。
这个期间,陈宫似乎也可以转而投靠刘备。但是对于陈宫的性格来说,再次转而另投他人是不太可能的事,当吕布、陈宫被抓,送到曹操面前时,《典略》中记载了陈宫与曹操有这么一段对话:“太祖笑曰:‘今日之事当云何?’宫曰:‘为臣不忠,为子不孝,死自分也。’”
历史的迷惑在于什么?在于身不由己。
人的迷惑在于什么?在于心不由己。
陈宫既然走上反叛这条路,就已经是身不由己,被裹挟着向着命运的终点狂奔,而他的性格也决定了,反叛这些事有一不可有二,所以他才会一直跟随在吕布身边。
即便知道吕布不会重用他,也不是一个值得跟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