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 > 正文

曹操:劝陈宫不要下车,为杀陈宫而哭,陈宫: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

陈宫在三国里绝对是个典型的悲剧人物。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陈宫很有才华,富有谋略,只可惜他两次错投主公。

最后与吕布一起在下邳战败被俘,陈宫谢绝曹操劝降,毅然慷慨赴死,体现出一身英雄气概。

(一)

根据史书记载,陈宫是山东人,他的家乡就在东汉时期的兖州。陈宫“性情刚直,足智多谋”,年轻时喜欢结交名士。

陈宫投奔曹操,是在兖州刺史刘岱在与黄巾军作战中阵亡之后。东汉末年,朝政日益腐败,皇帝逐渐成为傀儡,宦官和外戚轮番执政,权力争夺日趋白热化。与此同时,中央失去了对地方的控制,土地兼并非常严重,普通老百姓失去土地后,基本生活都无法维持。

随着社会矛盾越来越激化,最终爆发了历史上有名的东汉末年黄巾大起义。面对潮水般的农民起义军,朝廷无能为力,只得要求州郡各自为战,分头组织力量对抗黄巾军。

在青州地方的黄巾军攻打兖州时,刘岱作为兖州的刺史,是最高长官,率领部队抵御青州军责无旁贷,刘岱就是在与青州军作战时战死的。

这时的曹操正处于事业初创期,急需扩大地盘、扩充队伍、招揽人才。刘岱死后兖州没了刺史,陈宫积极参与到济北相鲍信等人迎曹操出任兖州牧的有关活动中,促成曹操进入兖州,曹操随后击败了青州军,收编了青州军的精锐部队,这支力量在曹操崛起初期能征善战,为曹操势力快速增长贡献不小。

陈宫因迎奉曹操有功劳而受到曹操的器重,又因其精通谋略,被曹操看作是心腹之人,这一点正是体现了曹操重视和爱惜人才。

(二)

曹操爱护人才,器重陈宫,要是照此发展下去,就凭陈宫的本事,在曹营应该混的风生水起,步步高升,大福大贵降临其身是不会有太大问题的。

可是问题就出在陈宫“性情刚直”。陈宫到底是因为什么和曹操分道扬镳的呢?原来曹操担任兖州牧之后,当地有一批士人经常在背后议论曹操,说曹操的坏话。尤其让曹操恼火的是动不动就拿曹操的祖父曹腾是宦官出身说事,这个肯定是曹操最不能忍受的。

于是曹操就处死了带头议论他的那几个人,这下可激怒了陈宫。因为陈宫好结交士人做朋友,被杀的几个人就是他的朋友。

在陈宫的心目中,曹操是能成大事的人物,那应该是信誉著于四海,美名传于天下,宰相肚里能撑船的,怎么就跟这些文人书生较真,还为此开了杀戒?曹操你要是这样,你会成大事吗?看来我陈宫错看了你,跟错人了呀!曹操在陈宫心目中的形象一下子就崩塌了。

既然你曹操不仁,也别怪我陈宫不义。于是陈宫趁曹操为父报仇讨伐陶谦攻打徐州之际,联合逃离长安后正在颠沛流离的吕布袭击曹操的兖州后方,曹操得到消息急忙回师,陈宫和吕布败走。

陈宫虽然“足智多谋”,但是投奔吕布后,吕布这个成不了大气候的投机分子,往往不听他的建议,让陈宫的才能没了用武之地。

这就是裴松之在为《三国志.吕布传》作注解时引用《典略》记载的:“(陈宫)为布画策,布每不从其计。”陈宫多次出谋划策,吕布就是不予采纳,此时陈宫可能会再次感慨:又投错人了!可是这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之后没有第三次机遇了。

及至吕布下邳兵败,陈宫也一同被曹操擒获。尽管陈宫当初投奔曹操,后来由于曹操在兖州杀害名士,陈宫又离开了曹操,但是此时此刻曹操并没有把陈宫当成叛徒而记恨于他,反而耐心劝降他。

《典略》记载:曹操攻陷下邳后,很可惜陈宫的才华,希望陈宫能够再次回到他的帐下,为他效力,真的舍不得杀掉陈宫。

太祖对陈宫说:"卿如是(赴死),奈卿老母何?"宫曰:"宫闻将以孝治天下者,不害人之亲,老母存否,在明公也。"太祖曰:"若卿妻子何?"宫曰:"宫闻将施仁政于天下者不绝人之祀,妻子之存否,亦在明公也。"太祖未复言。

宫曰:"请出就戳,以明军法。"遂趋出,不可止。太祖泣而送之,宫不还顾。宫死后,太祖待其家皆厚于初。

陈宫称曹操为“明公”,并非是对曹操的敬重,而纯粹是客气话。“太祖泣而送之”,这是什么情怀?陈宫慷慨赴死,曹操都哭着送别。

(三)

撇下曹操爱惜人才、求贤若渴不说,单来分析一下陈宫临死前的心理。

陈宫不愿意再回到曹操那里的原因:

第一他认为吕布临难之际,他去曹操那里苟且偷生,属于背叛吕布。

为什么这么讲?因为在陈宫看来,他离开曹操是因为曹操滥杀无辜,曹操有重大过错,所以趁曹操出兵徐州帮助吕布袭击其后,属于正义的行为,属于弃暗投明的君子之行。

为什么吕布兵败被杀之时再投曹操属于背叛?因为吕布在他的眼中还是个不懂事的孩子,虽然言不听计不从,但是吕布总体上对他还不错,待遇比较优厚。

所以背叛吕布就是名节有问题,以后即使活着也会背上良心债,前脚走路后面就会有人指指点点。

在这方面和徐庶有相似的地方。徐庶离开刘备不属于背叛,因为曹操劫持了其母亲;但是徐母死后徐庶再回到刘备那里,徐庶就担心背上背叛的骂名,名节可能就要受损。

古人所谓“好马不吃回头草”说的就是这方面的事。所以此时陈宫是难以再回到曹操那里的。

第二他可能已经看透了曹操“奸雄”本质,悟得比较早。

如果再回到曹操那里,为曹操出谋划策,以后曹操的所作所为,让他不顺心的事会如家常便饭,随时就有。

凭陈宫刚直善谋的性情,他会考虑到,我的才智贡献给你了,你又不是我理想的主公,到那时我怎么办?所以既然看透了将来,不如现在索性一死了之。

从这个意义上讲,陈宫的选择无疑是正确的,他要比曹操的另一个谋士荀彧开化得要早。荀彧前期一心一意辅佐曹操,就是寄希望于曹操能够建功立业,扫平天下,匡扶汉室,“挽狂澜于既倒 ,扶大厦之将倾。”

可是后来荀彧发现曹操越来越让他感到失望,曹操的权力和野心越来越大,“称魏王”、“加九锡”,距离皇帝仅有一步之遥。而荀彧是心存汉室之人,他预感到终有一天,天下要由姓“刘”变为姓“曹”。

在此不讨论天下该不该变为姓“曹”,而要说的是现实与荀彧的理想之间的差距突然变得如此巨大,大得足以让“足智多谋”的荀彧崩溃、心死,最后荀彧在郁闷中身死。

理想与现实存在差距,对不能苟且偷生的人来说,是一种痛苦,也是人生一大悲剧。陈宫的遭遇难道不是和荀彧有极其相似的一面吗?

文章写到这里,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关于陈宫性格的描述:“性情刚直,足智多谋。”

其实,曹操究竟为什么没能劝降陈宫?陈宫离开曹操后,随着吕布战败被杀,宁愿慷慨赴死,也不愿意再次投降曹操,原因就包藏在这一句话里:自己的聪明才智,誓死也不愿意被自己瞧不起或者感到失望的人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