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 > 正文

伟大诗人白居易和他的古原草诗(172)

一、典故及其处

典故: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语义:原为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诗句,意为不管烈火怎么无情的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又蓬勃滋生,绿染大地,满山遍野都是青青的野草了,极为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野草的顽强生命力。后来成为千古名言、群众口语,用以比喻富有生命力的事物顽强向上,生生不已,是任何力量也扼杀不了的。

出处:1、北宋·欧阳修《新唐书·白居易传》;2、唐·张固《幽闲鼓吹》。

白居易画像

二、白居易生于乱世,16岁赋古原草诗

白居易〔772—846年〕,出身新郑官吏之家。他出生后,中原局势动荡,相继发生军阀李正己割据,与“二帝四王之乱”,其父白季庚任徐州别驾,兵临前沿,举家多次逃难,最后避祸越中。

在动乱中,他寄居江南,一直坚持学习,“及五六岁,便学为诗”。直到786年,他才得知有进士科考,便立志科考入仕。

《幽闲鼓吹》记载,白居易16岁那年,从江南到长安,游学士人,准备科考。这天,他带着应试诗《赋得古原草送别》,拜谒大名士、著作〔官〕顾况。顾大人展卷一看,见到名字,注视着白居易,幽默地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言外之意,长安人才济济,没有点真本领,可很难立足。但读到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态度马上变了,不禁连声称赞:“道得个语,居亦何难?前言老夫戏之耳。”

这首诗,连文坛老前辈都被折服了,可见造诣很高。后经顾大人推荐,白居易一举而成名。

现在,这首诗的前四句,入选小学语文,当是人人会读,个个能背诵的。而整首诗可是八句: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是一首“赋得体”诗。所谓赋得体,就是借古诗或成语来命题作诗,有点类似命题作文,要求贴切题意,对仗工整,结构严谨,限制太严,难得佳作。可白居易的这首诗,却写得自然流畅,意韵悠远,字字得体,句句有味,是赋得体中的千古名篇。

白居易古原草送别诗画

课本上的前四句,题为“草”,是描写古原上的野草。而这首诗的后四句,是写送别。很显然,前面写野草,为咏物,是为后面写送别抒情做铺塾的。全诗意为:

古原上的野草多么茂盛,每年一度枯萎一度繁荣。

无情的野火也焚烧不尽,春风一吹又蓬勃萌生。

远处芳草蔓延上驿道,艳阳下翠绿联接你去的古城。

我又来送别离乡游子,萋萋的芳草也满含我的离情。

因此,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应是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可又是一首歌颂生命力的野草颂歌,因为写得太好了,人人爱读,个个乐道,而让诗中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化为口语,成为世代传颂的千古名句。

我们常说白居易的代表作,有长篇叙事抒情诗《长恨歌》《琵琶行》,也不要忘了,还有《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千古绝唱。

三、白居易科考三及第,为官终生

白居易家学渊源,又十分刻苦。在颠沛流离中,他手不释卷,勤学不辍,以致“口舌生疮,手肘成胝,既壮而肤革不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了。

“元白”画像

贞元16年,白居易29岁参加科考,与元稹为同榜进士;贞元19年,吏部书判拔萃科再及第;唐宪宗元和年间,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又及第,与他的同庚刘禹锡一样,拥有仕人最高学历,先后授秘书省校书、盩厔县尉。

白居易《长恨歌》画

这时候,他创作了长篇叙事抒情诗《长恨歌》。据小说家陈鸿介绍,他和白居易、王质夫三人,于元和元年冬12月,到马嵬驿附近的仙游寺游玩,偶然间,谈到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悲剧故事,王质夫说,象这样的突出事情,如果没有大手笔加工润色,就会被时间湮没了,于是,他建议白居易写首长诗、陈鸿写篇小说,二者相辅相成,以传后世。因为长诗最后两句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所以他们就称长诗叫《长恨歌》,称小说叫《长恨歌传》。白居易的闻名中外的不朽著作《长恨歌》,就是这样诞生的。

后来,白居易又升任集贤校理、翰林学士、左拾遗。他积极从政,立志报国。任左拾遗期间,私自认为,他受到宪宗的赏识,便努力尽言官之责,频繁上书言事,并写下大量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其中有《秦中吟》10首、《新乐府》50首,讽喻当世,针砭时弊,“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希望以此来补察时政,辅佐宪宗治理好国家。他上书多获采纳,然而有时言辞过切,没有顾及帝王颜面,往往引起宪宗的不快。

有次,宪宗对中书侍郎李绛说:“白居易那小子,是我提拔他才有了名位的,而他却对我不礼貌,我实在忍受不了!”李绛有识人之明,他知道白居易忠贞国事,立功心切,而切谏宪宗广开言路,体察言官赤诚。可是,宪宗终究心中生厌,不喜欢他了,便改任东宫之官,为太子左参赞大夫。

其实,白居易思想单纯,为官勤敏,过于热心,也过于直切,已经招怨了,还尚不自知。815年,宰相武元庆遇刺身亡、副相裴度受伤,这是国家级的惊天大事,自然会有当国者对现实,也对历史,作出负责任的处理。这时,白居易已经不是言官了,而他却不计自己身份,也不计人微言轻,挺身而出,立即上书,要求严缉凶手,以肃法纪,大有少了他,国将不国了的派头。他的所为,百官惊愕,宪宗讶然,公认为,他是东宫之官,抢在谏官前,而越职言事,是一种僭越行为,而被贬为江州司马。

热心国事,而遭贬谪,这事沉重地打击了他,是他一生政治生命的转折点。他说,贬谪使他 “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在此之前,刚正不阿,心系天下,积极投身国事,报答知遇之恩,希望为国为民建功立业;至此,他横遭贬谪,大受打击,意志消沉,思想上逐惭失去了激情火花,使他转向“独善其身”。其时,他创作的长篇叙事抒情诗《琵琶行》,便反映了他这时候的思想状况。四年后,改任为忠州刺吏,他在其东山坡种花,命此地为“东坡”,也反映了他怡然自处、独善其身的修为。

白居易《琵琶行》画

820年,宪宗暴死,穆宗继位。唐穆宗赏识白居易大才,召他回长安,任尚书员外郎,又继任知制诰、加朝散大夫,转上柱国,又升中书舍人,一再得到重用。但是,穆宗荒怠,不听劝谏,他怕重走老路,又命皇上生厌,于822年,求为外职,任杭州刺吏。此时,他维修西湖堤防“白公堤”、疏浚六井,并作《钱圹湖石记》。他还拿出一笔私人官俸,为州库钱庄周转金。这笔基金,运转几十年,直至唐末,才不知下落。

白居易在杭州时,元稹辞去宰相,任浙东观察吏,两人之间往返答谢,唱和诗篇很多,以“诗筒”盛诗相递,传为诗坛佳话。当白居易任满离职时,他要求白居易交出全部手稿,编成《白氏长庆集》50卷。

824年,白居易任太子左庶子分司东都,在洛阳履道里购宅。825年,又外任苏州刺史。在苏州任内,他疏浚了七里山圹,并新建了“山圹街”。826年,因病去职,后与刘禹锡组团,相伴旅游,在扬州、楚州一带,唱和题诗,表现出淡泊平和、闲逸悠然的心态。

“刘白”画像

827年,白居易入朝任秘书监,转刑部侍郎,爵晋阳县男,后又改授太子宾客分司、河南尹。831年,元稹去世,白居易为他撰墓志铭,得润笔费60万之巨,全部布施洛阳香山寺。835年,改任太子少傅分司东都,封冯翊县侯。842年,以刑部尚书致仕。

白居易晚年,官高职闲,过着闲适的生活。他大都居住在洛阳家中,与同庚好友刘禹锡比邻而居,两人结伴相依,吟诗唱和,退避政治,知足保和,过着诗仙似的生活,其时诗作高产,曾出两集,自号“香山居士”。

会昌6年〔846年〕,白居易在洛阳去世,享寿75,葬香山。著作有《白氏长庆集》71卷,为“唐诗三大家”之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时称“诗魔、诗王、诗仙”,而名垂青史,流传千古。

四、唐宣宗《吊白居易》,高度评价老诗人一生

846年,武宗去世后,其叔李忱37岁,继位为帝,是为宣宗。

唐宣宗年长为君,熟悉朝中掌故,他拟用白居易为宰相,可没想到,斯人竟离他仙逝!宣宗非常悲痛,他为朝廷失去一位热忱宰相,而深感惋惜;他为帝国失去一位伟大诗人,而流泪不止!他为大诗人亲拟谥号为“文”,赠尚书右仆射〔宰相〕,给他至高无尚的死后殊荣。

悲痛之余,他静下心来,又以帝王之尊,写下悼亡诗《吊白居易》: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这首七律是帝王诗中的极品佳作,也是千古悼亡诗中的典范,在诗中宣宗概括了白居易光辉的一生,给他的人品、诗品作出极高的评价:

唐宣宗吊白居易诗

您缀玉联珠,写诗作文,整整60年,

没想到如今您却赴冥界做诗仙去了。

您一生为国操劳,居处不定,却以“居易”为名,

您崇信造化无为,顺乎自然,而以“乐天”为字。

您名闻大唐天下,少年儿童也能解吟《长恨歌》,

您诗耀华夏子孙,胡人牧民也能咏唱《琵琶行》。

您的功德和声望,普天之下,妇孺皆知,

每当想起您来,我无不怆然而流下泪水。

宣宗首先写出白居易创作时间长、贡献大,并推崇备致,称他为“诗仙”,饱含着对老诗人突然逝世的惊愕和惋惜。

中间两联,高度概括老诗人的思想性格和诗歌成就。他称赞老诗人一生为国奔波、随遇而安、乐观豁达的思想性格,并用“童子解吟、胡儿能唱”,生动形象地概括出白诗的风格和特点:优美通俗,妇孺皆喜。

最后,用“已满行人耳”形象地表明白诗的几乎无人能及的巨大社会影响,以及受欢迎的广泛程度,更表达了帝国领袖对白居易之死无限惋惜和深切的感伤。

这首诗语言凝练,情感真挚,颇类白诗,流传很广,在社会上抛起了一场颂读白诗、宣传白诗的新热潮,极大地推动了大唐诗歌文化事业的发展。

陈存选2023、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