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次参与我国重大项目焊接技术攻关和特殊钢材焊接性能试验的他,选择以退休返岗的方式继续留在湘江工作。自己现在仍在进行新技术的研发,记者也直观感受到了年轻一代的工匠精神,一直在生产一线做产品数控加工工作。她曾解决过不同国家中期核心部件的急、难、新加工任务。
中新网湘潭4月5日电 (记者 宋宇晟)对于今天喜欢在网络上“玩梗”的年轻人来说,“八级工”这个带有年代感的称谓,已成为顶级工匠的代名词。甚至有网络小说写到“八级钳工手搓核弹”的情节,有影视作品想象出八级工“手搓航母”故事……
这些曾如明星般的工人群体,如今何在?
近日,记者随“好评中国·走进湖南”网络主题宣传考察团走进湖南湘潭,感受到了当代工匠精神的传承。
“我热爱这份工作,再苦再累对我来说不算什么,因为我把工作当成乐趣。有人问我,一个七十多岁的人,走路怎么比年轻人都快?我说这就是种情怀。”
作为湘钢的特聘专家,73岁的艾爱国,仍然每天在湘钢上班。这位“七一勋章”获得者,也曾对八级工有着自己的执念。
艾爱国。受访者供图
在工作日记本第一页,艾爱国曾郑重写下“气焊工1—8级的考核标准”。从最基础的1级工到“最牛”的8级工,艾爱国把标准一条一条誊抄上去。1984年,艾爱国获得了人生中第一个劳模称号——“湘钢劳模”;此后,他又获得省劳模、全国劳模,成了别人眼中的“劳模专业户”。
50多年来,艾爱国坚守基层岗位,攻克焊接技术难关400多个,改进工艺100多项,多次参与我国重大项目焊接技术攻关和特种钢材焊接性能试验。他刚学焊接时立下的“八级工”目标也早就实现。
2015年3月,艾爱国正式退休,多次受到其他企业高薪聘请,他选择以退休返聘方式继续留在湘钢工作。他说:“湘钢培养了我,只要企业还需要,我不能离开。”
当记者见到艾爱国的时候,他说,自己现在依旧在进行新技术的研发,“我一直在不断地学”。
他告诉记者,最初做出成绩,靠的是干得比别人多、干得比别人苦、干得时间更长,随着时代发展,就要转型成为智力型、知识型工人。“要养成终身学习的态度,才能不被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抛弃。”他说。
这份工匠精神没有止步于艾爱国这一代人。在湘潭,记者也直观感受到了年轻一代的工匠精神。
彭小彦。活动方供图
彭小彦是江南工业集团数控加工分厂加工中心操作工,2006年7月参加工作,一直在生产一线从事产品数控加工工作。作为技术骨干,她曾解决多个国之重器关键部件的急、难、新加工任务。
从上世纪90年代起,江南工业集团开始参与航天座椅缓冲器的科研试制与生产。彭小彦告诉记者,座椅缓冲器安置在座椅下方,在飞船返回时起到减缓瞬间冲力的作用,以保障宇航员的生命安全。
2018年,为了适应神舟飞船座椅缓冲器的技术转型需要,江南工业集团将部分难加工零部件的生产从三轴加工机床转移到五轴加工机床。彭小彦通过设计夹具、量具、改制刀具、优化工艺路线等等,解决了多个零件的装夹、变形、加工、测量等难题。2022年,彭小彦及其团队又成功将缓冲器其中一个零件的精度从16微米进一步提高。
彭小彦说,他们这一代技术人员追求的是“微米级的工匠精神”。
这份工匠精神更体现在传承之中。
刘新新。活动方供图
从事焊接工作的刘新新,2002年进入湘电集团。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他带领团队主要承担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新能源风力发电装备、轨道交通和矿山大车装备等一系列大型高精尖产品的焊接智能制造研究和技术创新攻关工作。
他自创的“螺旋式焊接操作法”等一系列技法,在公司和行业焊接领域全面推广运用。在某重点产品的焊接中,刘新新作为项目的焊接首席操作师,探索出“特殊高强钢双人同步深熔焊接操作法”等多套全新的焊接操作技法,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创造了重大经济价值。
刘新新说,自己更希望能将手中的焊枪传承下去。为此,他成立了创新工作室,为青年焊工传授技艺。
作为湘潭市双师型指导老师,刘新新利用自创的“模拟教学法”和“1+1+1”的培训模式,坚持义务为焊工传授技艺,参与公司和湘潭市金蓝领培训工程,累计培养焊工人数达540人,培养了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200余人。
时代虽已不同,但工匠精神从未远去。当“八级钳工”成为网络热梗、“工匠精神”成为社会热词,这背后既是社会公众对顶级工匠的认可,也映照出无数平凡人在普通岗位上的兢兢业业、耕耘奉献。
保持一颗初心,在普通的岗位上把本职工作干到最好,就是对这份“工匠精神”的一种传承。(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