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 > 正文

判官清正廉明,敢为百姓发声,刚正不阿,不为钱财动摇,他就是铁

文:文史咖【欢迎关注文史咖,带你领略趣味历史】

要说在没有监控,也没有录音笔的古代,破案是非常难的一件事情,上下五千年不知积累了多少冤案、错案,所以判官是极为重要的一个角色。

北宋时期,有一位判官清正廉明,敢为百姓发声,刚正不阿,不为钱财动摇,他就是铁面无私“包青天”——包拯。

牛遭割舌,实属奇案

宋仁宗庆历年间的一个清晨,一名农夫来到开封府报案, 此时的包大人才起床更衣,听到府外有人伸冤,便立即整理衣冠。

来到堂上,一位农夫牵着一头牛在此等候。包大人询问案情,才知道是家中牛的舌头被人偷了。宋朝法典法律规定:“凡无事杀牛者皆判刑”。

牛被割了舌头,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过不了几天牛就会因流血感染而亡,到那时农夫便再也说不清楚,这才急匆匆地前来报案伸冤。

在当时,农民本就地位不高,指望着家中的牲口能充当劳动力,这下牛被人所伤,对一个家庭来说,是会有极大影响的,农夫的心情可想而知。

要说这贼人不偷牛,也不拿钱财,偏偏只割掉牛的舌头,案件实属离奇。牛虽说有些通人性,但也不能直接指认出犯人。况且贼在暗,官在明,又没有有用的线索,案件完全是无从查起,任谁看也是毫无头绪。那么包大人会如何应对呢?

包拯先是俯首沉思,而后轻笑道:“你去把牛宰了吧,杀了牛,小偷就会来自首了”。

农夫一愣,有点摸不着头脑,不过,既然包大人发话了,必然有他的道理。于是他便向大人告退,回家杀牛。

农夫回到家,就提起刀冲着牛棚就去,手起刀落。

没过多久,官差就赶到对老汉说:“大人有话讲,今日杀牛解构分块,明日街市摆摊卖肉”。

先是让自己杀了牛,又让自己卖牛肉。要知道,万一有人向官府告发农夫私自宰牛,按照前面提到的法律规定,农夫可是会被判刑的。

农夫半信半疑,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将牛分割解构,分敛肉块。

翌日清晨,天气晴好。老汉推着小车,载着牛肉奔赴集市。占了个位子,等待着赶集的人们。

平日里,早集都是卖些蔬菜水果、米面油盐之类的东西,有时也有卖河鱼的,不过鲜有卖牛肉的商贩。赶集的人渐渐多了起来,看见有个卖牛肉的摊子,大家都欣喜地前来问价挑肉,顾客络绎不绝。

包拯布局,引蛇出洞

当农夫忙前忙后时,人群中有个目光紧紧地盯住了老汉,奸笑一声,心里又在筹划着一个新的计谋。而这贼人不知一切尽在包大人的掌控之中,自己正在一步步走向法网。

又过了一日,清晨,又一人来到府衙告官,果然是举报农夫擅自宰牛的,而他要告的正是那一日失了牛舌的农夫。包拯问清所告为何事后,只见他眉头舒展,面露笑意,言道:“抓贼人!”

在包大人的逼问之下,那人终于承认是割了农夫牛舌的贼人。而原因就是他同农夫结了仇,一怒之下,就割了牛舌,这样牛就会因感染身亡,农夫也找不出凶手。

之后,他又见到农夫在集市上卖牛肉,断定是农夫看牛时日不多,便干脆宰了卖钱,别人不知道,可他明白农夫是自己宰的牛,就到官府陷害农夫,让农夫受牢狱之苦。

没想到包大人早就料到,才让农夫宰牛引出凶手,这下,凶手可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啊。这样的断案高招令人惊叹不已,不愧是“包青天”包大人!

水落石出,再看细节

其实,破解“牛舌案”的关键之处就是要善于掌握凶手的心理,从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先他一步反将一军。而包拯正是做到了这一点,他有着周密的逻辑,超乎常人的思维能力,

才能不被惯性思维的圈子束缚,跳跃出来,站在更高的层面上看待问题,才会预料出凶手的想法,引贼上钩。

要说包拯的命运,也并不是顺风顺水的。有着伟大抱负的他在考试屡次落榜,以致于让他放弃了求取功名的想法,转而当一个地方官,为百姓效力。

想来,这与破解“牛舌案”如出一辙,不执著于眼前,而要跳跃维度看问题,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找到自己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