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 > 正文

不懂自律,不会自控,危机永远潜伏在孩子内心深处

孩子和家长之间,关于“玩手机”和不让孩子“玩手机”的battle,那可是由来已久。有一些“高端”家长,那可谓招数频出,想方设法地限制孩子玩手机玩平板的时间。

比如一位爸爸仔细研究之后,发现平板里有各种功能设置,可以做出很多使用限制,其中包括:

屏幕使用限制:直接限制整个平板电脑的可使用时间,这就可以避免孩子玩到太晚或者周末无节制的玩;

APP使用时长限制:可以限制某个APP的使用时间,可以很好地避免孩子专门玩某个APP里的游戏;

APP安装申请:孩子不能随意下载安装APP,安装时需要提交申请给指定的监管人等等。

这么一番操作后,家长认为,自己可以放心大胆把平板交给孩子玩了,孩子基本可以和骚扰广告、干扰信息、游戏等等隔绝了。

不少家长看到这份分享后也纷纷抛出自己的妙计:

“最早把iPad交给儿子用时,为了避免他抱着不撒手,居然只是充20%的电,现在想想真是土得掉渣了”

“为了防止孩子沉迷手机,我买了一个500块的平板学习机,安卓系统,买回来我根据孩子学习需要安装了几个app,运行正常,但反应不快,也算不上卡。但要是再下载的话,系统就提示内存已满。至于游戏,根本运行不起来。孩子现在压根没把这个平板和娱乐联系起来,对待它就跟对待课本一个态度。完美!”

真是能充分感受到爸妈为防止孩子沉迷电子产品做出的不懈努力!

在家长纷纷为这些小妙招惊叹时,也有家长提出不同的想法:

实际上,这些极个别的声音和思考,恰恰是需要我们重视的,从外部来严格控制孩子vs孩子自律、从自身做到合理安排,哪个更难,显然是后者,哪个更好?显然也是后者!

湖北高考理科状元进北大后,因沉迷游戏导致多门功课不及格,被学校劝退,这个六年前的新闻,不知道还有多少家长记得。

去年,西南交通大学发布一则通报,院内6名同学进入退学预警期,理由是这几名学生修习学分不足,累积有两学期,学分未修满15分,从通报内的具体内容来看,有四人是因为沉迷网络游戏。

所以,年少时父母对孩子的学习严抓狠打,上了大学就真的可以放心了吗?未必。

不懂自律,不会自控,危机永远潜伏在孩子内心深处。

自律和自控,其实可以分为2点,一是对自己行为的控制,二是对自身情绪的掌控。

1.自我控制及冲动控制:

例如功课写一半跑去玩游戏、看电视;存钱买东西,但仍忍不住花钱,都是缺乏自控力的行为表现。

大脑主要掌管自控力和决策力的重要部位——前额皮质,前额皮质的自控力功能分成三个区域。

前额皮质的左边区域负责“我要做”的力量,它能帮你处理枯燥、困难或充满压力的工作,负责统筹协调情绪冲动与认知、控制人在面对挑战时的行为,以及帮助人们根据情况调整行为策略。

右边的区域则控制“我不要”的力量,它能克制你的一时冲动,掌管个体的注意力,认知力,以及遵守规则、控制冲动、推理和决策的能力。

第三个区域位于前额皮质中间靠下的位置。它会记录你的目标和欲望,决定你“想要什么”,负责与“奖赏”有关的行为决策。

这个区域的细胞活动越剧烈,你采取行动和拒绝诱惑的能力就越强。

2.心智弹性:

自律的表现,不仅反馈在学习和做事的结果上,也反映在完成目标的整体过程中,这对孩子的自我觉察能力就有很高要求:能够了解自己的状态、真实需要及情绪控制等,才能订定出合理的目标并保证执行。

很多孩子遇到困难了,情绪就很消极,不想努力立刻放弃,自律就更无从谈起了。

我们的大脑可以分为上层大脑和下层大脑,上层大脑由大脑皮层及其各个部分构成,尤其是额头后面的部分,包括前额叶皮层。

上层大脑进化程度更高,可以以更加全面的视角看待世界。在这里能发生更为全面的心理过程,比如思考、想象和规划。

我们希望孩子产生的很多品质都在此产生:明智的决策、对身体和情绪的控制、自我认识、共情、道德。

如果上层大脑发挥正常作用,孩子就会表现得成熟健康,能够理智地处理突发问题。

所以想要提升孩子的自控能力,就必须要加强对于大脑皮质前额叶区域的锻炼,通过参与脑电生物反馈训练,可以更为精确的训练大脑不同区域,让前额叶得到充分锻炼和发育。

我们也可以在孩子参与脑电训练的同时,搭配一些辅助性的训练方法,例如情绪管理和行为管理训练,教会孩子正确认识和处理自己的冲动情绪及不良行为,也可以配合一些读写训练、视觉听觉方面的注意力习题训练,让孩子的综合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此外,我们在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时,也可以参考心理认知训练法则,运用科学知识和技巧:

学习生活要规律化、习惯化

良好自控能力和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是相辅相成的。就如奥斯卡·王尔德说:“最初是我们造成习惯,后来是习惯造就我们。”

习惯往往藏在小细节之中,比如一个良好的书写习惯,包括端正的姿势、清楚的卷面等;良好的作业习惯,不仅仅是把任务完成,还包括认真检查、收集错题、整理文具书包等等。

良好的生活习惯,是把自己的玩具书籍分类摆放,易拿易找;是用完纸巾吃完水果后,放进垃圾桶,而不是随手乱丢。

这些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小细节,家长都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养成习惯,看起来都是小事,但加在一起足以改变孩子,让他们的自控能力、自理能力越来越强。

批评和指导的小技巧

当孩子因自控力不足犯了错误,家长要指出孩子的错误,需注意这几点:

第一点就是事情发生后要立即处理,不要拖。首先要用询问的方式听孩子陈述事件,在听的过程中去问一些问题,让孩子自己意识到问题。

第二个点是具体指出他做错了什么,告诉他可能带来的后果以及带给父母的感受,可以沉默一会,让孩子体会这个感受。

第三点,很多家长不是批评某件事,而是否定孩子的人格。我们要告诉孩子他的行为不对,而不是无差别攻击孩子,甚至把以前的错事也拿到这件事里面来说。

如果我们想要孩子去做什么,别“拐弯抹角”,“你就不能不看电视,就不能别做XXX”,直接告诉孩子你期望他怎么办,“把电视关了,你该去写作业了”。简单明了,孩子执行起来也更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