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 > 正文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出兵围困祁山后,他先招呼了鲜卑族的首领轲比

写活历史人物•汉末三国系列之诸葛亮(26)

建兴九年,春二月,即231年,诸葛亮并没有被去年曹魏的三路讨伐大军所吓倒,开始第四次北伐,也是二出祁山。

在《三国志》诸葛亮、刘禅、曹睿、张郃等人的传记里,记载有关第四次北伐的内容都少得可怜,最多的也不过40余字。

我把它们综合一下,得到的信息也不过是:诸葛亮发明了一种新工具,木牛,并首次用它来搬运粮草。从春二月到夏六月,因粮尽退守祁山。张郃追击诸葛亮到木门谷。在交战中,流箭射中张郃的右边膝盖,阵亡。

关于战争的细节,陈寿没作任何交代。以往能带给大家惊喜的《裴松之注三国志》,也只是援引魏国史官编修的《魏书》上的一小段话作为补充。

大意是说,一开始,曹魏那边都以为,诸葛亮出兵是为掠夺人口、战马及物资,其军队没有佩戴辎重,粮食一定不继,将不击自破,无需劳兵。

有人建议,抢先收割交战区域还没有长熟的麦子,以绝诸葛亮粮食补给之来源,但魏明帝曹睿不让,只是不停地给司马懿增派援兵,保护好麦子。这样可以作为司马懿的军粮,好与诸葛亮对峙。

官修《魏书》的补充,不过是隔靴搔痒,仍然无法满足寻求战争细节的读者。

为了挖掘更多的“新料”,让大家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我翻阅了自己一直不怎么待见的《晋书》,因司马懿的传不在《三国志》,而在《晋书》。

为什么?因为陈寿不敢在《三国志》里给司马懿立传。陈寿一路从蜀国跟降到魏国,从魏国又进入晋国,他写《三国志》时,司马炎已是晋武帝,司马懿已被追封为晋宣帝,所以给陈寿一百个胆,他也不敢把司马懿放到《三国志》臣子系列来立传,但他在《晋书》里却是头号人物,开篇第一章就是宣皇帝司马懿的纪。

《晋书》虽然粗制滥造,但也有一点好,她是唐人写晋人事,完全可以放开手脚,不必顾及政治立场上的问题,所以她又具有公正的一面。

为了慎重起见,我又让先贤司马光为我们把把关,看看他的《资治通鉴》里有没有收录《晋书》的相关内容,同时也参考了《汉晋春秋》的相关记载。经过删繁就简,理顺逻辑,为大家提供如下相对可靠的精彩内容。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出兵围困祁山后,他先招呼了鲜卑族的首领轲比能,让轲比能等人进入石城作为响应,也可算作一支可以相互照应的友军。

魏国这边,大司马曹真患病,生命岌岌可危,司马懿从荆州被急忙召回朝廷。

魏明帝曹睿对司马懿说:“西边的战事重大,现在非您不能担当此重任。”

魏明帝让张郃、费曜、戴陵、郭淮等大将都划归到司马懿旗下,绝对听从司马懿的指挥,其实是让司马懿代替了曹真的位置。

曹睿的这一招下的真是一步烂棋,从此,司马懿慢慢产生了觊觎皇权的野心,并在隐忍中等待夺权的机会。

司马懿第一次指挥这么大的阵势,也是他梦寐以求的事情。他披马上阵,开始分兵布阵。他让费曜、戴陵留下精兵四千守卫上邽县,其余的人马全部出动,向西救援祁山。

张郃此时的名头是征西车骑将军,也算是个重号将军了。他对西部地区较为熟悉,曾多次成功抵抗诸葛亮的北伐,手上积累了一些经验。

他对从未指挥过战争的司马懿,当自己的顶头上司,是抱有怀疑态度的。在整个战争过程中,张郃曾四次与司马懿产生分歧。

但分歧归分歧,张郃每次都能顾全大局,听从司马懿的指挥。

有学者指出,司马懿有意用张郃来试探诸葛亮的战争套路,也借机收拾张郃,把张郃收拾服帖了,那么,他手下的中央军团就自然听从司马懿的摆布。

其实,在大司马曹真死后,按军事才能,最有资格接替他的位置的就是张郃。

虽然张郃是当初在官渡之战时,从袁绍阵营里,反水投奔过来的,但一直深得曹操、曹丕、曹睿的信任。所以,有学者认为,司马懿有蓄意谋杀张郃的嫌疑。

先不下结论,等看完张郃与司马懿的四次分歧后,也许你能悟出一个自己想要的答案来。

首先,二位对于如何分兵布阵,产生分歧。张郃认为,应该分兵驻守雍县和郿县,而司马懿则不然,对张郃说:“如果你能预计前军可以独自阻挡诸葛亮的大军,那么将军您分兵的计划就是对的。如果前军不能够单独阻挡诸葛亮的进攻而我们却分兵为前后两个部分,这就是当初楚国兵分三军而被黥布打败的原因。”于是司马懿率领其余全部兵马救援祁山。张郃不得不听从司马懿的指挥。

诸葛亮针对曹魏的驰援情况,却采取分兵而治的办法,留下一部分军队继续进攻祁山,他自己则率领军队迎战司马懿于上邽县,却与郭淮、费曜等人相遇,几乎毫无悬念地击败了他们。

司马懿对失败不以为然,说:“诸葛亮多顾虑而少决断,一定会安营自守,然后割麦,我们有两天时间日夜兼程就足够了。”于是轻装前进日夜行军。

这一点让司马懿猜对了。诸葛亮一边行军,一边还不忘乘机收割大量的麦子,以补充军粮。在上邽县的东面,诸葛亮与司马懿相遇。双方收聚兵马,据险而守,还没有等到接触交战,诸葛亮便主动引军退去。

司马懿尾追诸葛亮到达卤城。张郃与司马懿的第二次分歧产生。

张郃看到司马懿象个贼一样,跟在诸葛亮大军后面,不敢上前主动决战,就对司马懿说:“诸葛亮远道而来,迎战我军,向我军请战却没有成功,他认为我军得利在于不战,打算以长久相持的计策来制服我军。况且祁山的驻守军马知道我部大军已经就在附近,人心自然稳定,可以在这里停下来,驻军于此,分出一支奇兵,出现在诸葛亮的后方,不应该只敢前进而不敢逼上去靠近攻打,白白使得民众们失望。如今诸葛亮孤军作战而且粮食又少,也很快就要撤退了。”

这一次,司马懿非但不听,连给个理由都没有,坚持尾追诸葛亮。

眼看已经追上了诸葛亮,司马懿还是不敢上前,又上山扎下营寨,迟迟不肯与诸葛亮交战。

张郃的战斗特点,就是正面攻击,不搞那么多的鬼主意,却一度让诸葛亮很头疼。

为此,二人第三次分歧又产生了。连司马懿收下将领贾栩、魏平等多次请求出战,甚至挖苦司马懿说:“您畏惧蜀军如同畏惧老虎一样,就不怕天下人取笑吗!”

司马懿此时方感到忧虑。为稳定将士们的情绪,五月十日,司马懿让张郃攻击在祁山南面的蜀汉无当军监军何平。

所谓无当军,按胡三省的解释,是指蜀军中的一种部卒名号,或因军士精悍勇敢,敌人无可阻挡,所以取名无当军。

司马懿自己则从中路进军,选择与诸葛亮正面对峙。

诸葛亮指挥魏延、高翔、吴班率军抵御司马懿。第一战竟然大败司马懿。蜀军战后获得魏军甲士首级三千个,黑色铠甲五千副,角弩三千一百张,俘虏三千人。

司马懿可能首次与诸葛亮交战,吓崩圈了,不得不退军守卫营寨。而诸葛亮在粮草吃尽之后,退军。

司马懿一看诸葛亮要跑,自己还没有捞到一丁点战功,这哪行啊?他立刻命令张郃追击。张郃不愿意追击,认为穷兵不可追。之前,王双因追击诸葛亮而被斩杀,就是鲜活的教训。

于是二人的第四次分歧产生。司马懿执意要张郃去追,张郃不得不去追,否则就是违抗君令,也是要杀头的。他进兵到木门,与诸葛亮交战,蜀军利用居于高地布下伏兵,万箭齐发,张郃右膝中箭而死。

我只能说,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最大的功劳就是干掉了张颌,总算报了第一次北伐时的街亭之耻。曹魏那边,曹真在这次战争期间,已病亡,张郃又在司马懿的“错误指挥”下,一命呜呼。能挑大梁的也只剩下司马懿。从此,三国开始进入司马懿时代了。

其实,读三国,只要读懂曹操、诸葛亮、司马懿就够了,他们三个就像是连接在一起的、打通三国的一条高速公路,其他人不过是这条高速公路上的一个个下口而已。

诸葛亮在木门打败追兵后,面临着是继续驻守对峙,还是退军的选择问题,而决定答案的最主要因素就是军粮供给问题。在后方负责此任务的官员李严,答复诸葛亮说,眼下无法继续提供军粮。于是诸葛亮就火速撤军。

那么,李严与诸葛亮同为托孤忠臣,二人的关系如何?更多精彩,请持续关注。

作者简介:李瑞青,老子故里鹿邑人,现居郑州。从事传媒、教育工作,同时涉猎文史、书法研究。著有《写活历史人物》等五部文史类的读书笔记;《雾太阳》《猎城》等七部情感类的中长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