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合租室友是个非常有上进心的人。有多上进?我每天都在帮他签收快递——全是各种学习类的书籍。
然后他真的做了一份特别周全的计划,每天早起多少分钟读多少页、每天午睡之后趁着迷糊读多少页、睡觉前再读多少页……总之他计划一天读80页。
三个月后——
准确的说,没到一个月他就放弃了。三个月后的现在,这几本书被压在了电脑显示器的底座之下,当成垫子使用。
我认可他的上进心,但是类似情况在他身上已经出现过很多次了。甚至包括他自己的工作,写作、理财等等方面他都是三分钟热度。最终,他对自己下了一个总结:我就是自控力不行。
然后他又去参加了一个时间管理的在线课程,然而他连这个课程都没能坚持学完……
为什么你会丧失学习的自控力?
自控力,在很多人的眼里就是可以控制自己,想让自己干什么自己就会干什么。
朋友,这不是自控,这是遥控,遥控机器人的遥控。
有了自控力才能坚持学习这本身是个伪命题。那些能坚持学习的人,背后都是有原因的,并非完全出于自控力。
那么,能坚持学习,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为了破解这个问题,我再举两个例子。
昨天,我们同事吃饭时一起讨论到一个话题:
你曾经在什么情况下能坚持一个月天天看书?
新入职的小孙说,那是在大学期末考试之前,为了获得奖学金才会读书;老杨说,刚转行开始做IT的时候,我天天都在看各种入门教程……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得出了一个结论:
坚持学习第一的驱动力,就是马上就要用。所谓“所学知识要建立在限时的利害关系之上”,就是这个理。
对于行动类的学习内容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有应用场景,一旦没有应用场景,缺乏正向反馈。坚持不下去才是正常的,能坚持反而是反常的。
因为“学非所需”和“学而无用”,太多人沦为了虚假学习的奴隶。
有“自控力”的人是怎么学习的?
这种迫切需要应用的学习,我们姑且称之为应用型学习。它可以分为三个步骤:
1.先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
每一个经历过高考的人都清楚,冲刺前的终极复习策略不是听老师讲课、也不是继续背知识点,而是做真题。
因为从真题出发,才能把零碎的知识点用起来。
在构建职业能力树之前,也要首先在写下你想要拿下的是哪个职位。只有为了这个应用目标构建出的职业能力树,才能真的帮助你升职啊。
在你有学习的冲动之前,先拿一张A4纸,在上面写下你学习的应用目标,也就是想要解决的那个具体问题。这一点是一切的基础。
2.创造应用场景
有客观的应用场景,你的技能才能得到真实的发挥。但是如果没有客观应用场景,我们还能在主观上创造应用场景。
例如,公司内部每隔一周就会有一次内部分享的机会,比如我上周就做了项目管理的主题分享。这其实并不是因为我的项目管理水平高,而恰恰是因为我的项目管理水平还不够高。之所以由我来讲,是为了让我通过分享,告诉别人我在实践中提炼出来的知识,并通过被更高水平同事的提问“折磨”,将没想通的知识点真正想明白。整个过程中随时都有恍然大悟之感,受益最多的其实正是我自己。
3.获得即时反馈
人类天生短视,喜欢即时的反馈和满足,因为大脑里,住着一个享乐主义者,它经常在你为未来筹谋时出来跟你说:先好好享受现在,未来的事情未来再说!
这就是为什么你打开阅读软件准备看书,却不自觉的打开了《王者荣耀》。因为农药能够给你即时的满足感。
而保持持续的学习状态,也需要一个人甚至一帮人时常给以你精神的鼓励。
还有什么比跟一群有激情的学习者在一起更能让自己坚持下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