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 > 正文

世人知道戚夫人是什么文人才子,上演不了乱世相逢的风花雪月

在西汉初的历史中,其实吕后经历了一系列险象环生的政治斗争,她后来当太后的风光,掩盖了她曾经的风雨飘摇,在刘邦的晚年里,吕后的地位差点就被戚夫人取代了。

所以戚夫人后来被吕后虐待,在外人眼中被视为争宠报复,但实际上,这件事的本质,就是政治清算。

公元前209年,因为醉酒犯下渎职罪从而躲进芒砀山里的刘邦终于翻身把歌唱,当时的沛县官僚阶级一致决定响应陈胜在大泽乡的起义,所以便找到刘邦,让刘邦担任沛县起义军的“首领”,这场沛县起义,奠定了刘邦未来建立霸业的基础,同样的,沛县功臣的份量,在刘邦的政治结构中占比很重。

沛县不大,但是人才很多,所以后来的权力交集也十分复杂。

刘邦的妻子是吕雉,而吕雉的家族在沛县是能够与沛县县令结交的大贵族,刘邦的老丈人吕公局办宴席,沛县的达官贵人都来参与,因此吕家的力量很强大,在某种意义上,吕家是要压过刘邦一头的。

但即便吕家势大,吕公还是坚持将女儿嫁给刘邦,而吕雉对刘邦的懒散个性也无怨无悔,支撑起了整个家庭,在刘邦逃亡芒砀山期间,吕雉的作为让沛县人对其钦佩不已,所以在一开始,沛县的功臣们就是对吕雉的认同感更高一些的。

刘邦成为沛公后,率先带着沛县子弟兵北上山东攻城略地,在这个过程中,刘邦一直在做一件事情,那就是吸纳新的文人、将领进入自己的团队中,既是为了填充自己的实力,也是为了对沛县团队的制衡,虽然刘邦的军事能力不强,但政治人际关系却是很强。

因此,在定陶的时候,刘邦得到了“戚氏集团”,而戚夫人,就是其中一员。

世人知道戚夫人是定陶人,在刘邦创业的过程中与刘邦相爱,如果看待的角度浪漫一些,那么这就是一场乱世的爱情故事,可惜的是,刘邦不是什么文人才子,上演不了乱世相逢的风花雪月,而他的爱情,也同样需要加入政治的因素来解释。

戚氏家族能够在西汉成名,不是因为出了戚夫人这么一个美貌和才华并存的奇女子,而是因为戚氏家族在整个西汉历史中都有人参政,著名的临辕侯国,受封者就是戚家人,第一任临辕侯,也就是刘邦的岳父、戚夫人的父亲:戚鳃。

在秦朝的时候,戚鳃乃是一名将领,地位比起刘邦要高很多,但风水轮流转,随着天下变迁,戚鳃就只能臣服于刘邦,不过刘邦对戚氏家族的加入显得十分热忱,不仅宠爱戚夫人来维持他和戚家的关系,而且还重用戚夫人的兄弟,让戚家在他团队中的比重也迅速升高。

所以,宠爱戚夫人,是刘邦在“制衡权力”的表现。

沛县吕家德高望重,而且刘邦起事后还要依靠吕雉的兄弟来打天下,这让外戚吕家对刘邦的权力形成了很大的威胁,而解除威胁的最好办法,就是让外戚和外戚来斗。

这就是戚夫人和吕后斗争以及矛盾的滥觞。

世上没有绝对的恨,也没有绝对的亲,当吕后被刘邦派人接过来身边后,她已经发现戚夫人的存在了,吕后对此感到愤怒,这种愤怒的组成有两种:

一、她作为糟糠之妻为了丈夫不辞辛苦,受尽了苦难后才发现他搂着别的女子花天酒地,不得不愤怒。

二、她看出来刘邦为了打压他们吕家的权力,让戚家入场,作为吕家的一员,吕后自然不会开心。

但吕后生气,戚夫人更气,因为刘邦对她的宠爱,让她觉得吕后根本没有资格当刘邦的正室,所以戚夫人反而对吕后发起了挑战,戚夫人生下了儿子刘如意后,无时不刻在挑衅吕后的地位,这种针锋相对最终埋下隐患。

公元前202年,刘邦登基称帝,开创了大汉王朝,刘邦成为皇帝后,册封妻子吕雉成为皇后,将吕后的兄长吕泽册封为“周吕侯”、吕释之册封为“建成侯”,这让外戚吕家的力量一时之间强大无比,而刘邦和吕后的长子刘盈性格懦弱,自幼也没有接受很好的启蒙教育,所以资质一般。

刘邦唯恐外戚势力太大,压制了刘盈,日后恐怕江山都保不住。

于是刘邦就没有阻止过戚夫人和吕后的斗争。

也同样是大汉建立后,戚夫人的父亲戚鳃被封为临辕侯,这个侯爵的地位在刘邦的功臣团队里并不算高,但他的职责却是非常重用,因为戚鳃被刘邦任命为“中尉”,中尉当时掌管的是守卫长安的北军,这也就意味着,在京城地区,戚家的威势很大,戚鳃也相当于首都军区司令。

这种特殊的地位,就让戚夫人有了充足的底气和吕后作对,因为刘邦对刘如意的宠爱,戚夫人常常得寸进尺,让刘邦废掉刘盈,改立刘如意为太子,离谱的是,刘邦也觉得应该这样,理由是刘如意更像他,而刘盈不像他,未来不堪大用。

多年的斗争,吕后很多事情都忍了,唯独废掉太子这件事她忍不了,因为一旦刘盈被废,吕后未来就成为不了太后,太后就是对她从未客气过的戚夫人,等到那个时候,戚夫人还能反过来把她给折磨致死,除了她要倒霉以外,吕家一样是跑不掉,这就是吕后要考虑的政治问题。

而这一切,刘邦显然是知道的,他不仅知道,还有意推动。

原因也很简单,他觉得吕家以及支持吕家的开国功臣们,对他的威胁和掣肘太大了。

萧何、曹参、夏侯婴、周昌、周勃等等这些人,他们都站在吕家这一边,这些人要是在心思上有异动,刘家的江山就不保了,所以刘邦要想尽办法先把吕家甩出这个位置,只要吕家没有资格接触最高权力,刘邦的江山就是稳的。

除此之外,刘邦还想和这些功臣们“争权”。

因为刘邦的能力和文化水平受限,刘邦在崛起的时候,很多事情都是靠着萧何、张良等人的出谋划策来解决的,自然而然地,他们就成为了大汉建立的执政者,比如萧何,他就制定了大汉的法律还有休养生息、无为而治的国策,所以面对着亲近吕家的萧何,刘邦不得不防一手。

果不其然,在刘邦提出了废掉太子刘盈,改立赵如意的时候,整个大汉朝廷都炸开了锅,而沛县功臣们则是全部反对刘邦废长立幼,他们或多或少都是看着刘盈长大的,除此之外,刘盈的性格并不强势,未来对他们的压制力肯定极小,因此功臣们为了自己也为了大汉的江山考虑,他们都反对废立太子。

公元前195年,刘邦平定了英布的叛乱,这一次平定英布之乱,刘邦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他在战场上被敌人射中了一箭,这一箭给刘邦造成了致命的伤害,所以刘邦回到长安后,迫不及待开始了“废太子”之事。

废太子之事此前一直都仅是在口头上说说而已,这一次落到实处,难免掀起波澜,而张良等人第一时间摆明了反对的态度,面对他们的不同意,刘邦脾气也上来了,直截了当表示一定要废太子,这种姿态让张良直接“告病返乡”,除了张良外,萧何等人也纷纷有所动作。

事实上,这一场废太子,已经演变成了“戚家外戚”力量和“吕家外戚”力量的斗争,吕家就是因为太强,支持者太多,从而被刘邦针对打压,虽然戚家实力微弱,但有刘邦做靠山,他们已经完全拉平了和吕家的实力差距,最重要的是,刘邦要的就是一个实力弱小的外戚。

只有外戚不强大,皇权才能强大。

而戚夫人或许知道这一点,也或许不知道,她靠着刘邦对她的青睐蹬鼻子上脸,对吕后发出无尽的嘲讽,吕后也无法体面地回应戚夫人的嘴脸,只能想尽办法来拯救儿子的太子之位,他找到了萧何、张良、周昌等人,希望他们能够帮助刘盈在刘邦面前说几句话。

面对吕后的央求,周昌表现得极为英勇,他不惧刘邦的身份,对着刘邦“废长立幼”的荒唐举动直接破口大骂,事实上,周昌一直都是靠直谏被刘邦所重视,因此在周昌骂了刘邦一顿后,刘邦还真的动摇了。

除了周昌以外,还有当时的太傅叔孙通严厉反对刘邦废太子,他甚至“明死志”来进谏,叔孙通是制定大汉律法的重要人物,话语有着相当的重量。

而让刘邦彻底摒弃废太子的想法,是因为张良出计,安排吕后这些人去“邀请”秦朝四位还在世的博士出山,史称“商山四皓”,这四位博士是刘邦当年想得却得不到的重要人物,对治国辅君有着不小的意义,所以当商山四皓打着辅佐刘盈的名号出山后,刘邦只能放弃了。

因为刘邦知道,有了商山四皓,刘盈不至于丢掉大权,这四位博士也肯定能辅佐好刘盈。

在刘邦的想法中,“制衡”永远是核心目的,强戚家,弱吕家,这就是制衡,但如果不能够强戚家,那么引入商山四皓,一样是能弱吕家,最起码吕后不可能通过常规手段架空刘盈未来的大权。

自此,戚吕之争结束,戚夫人彻底失败,刘邦很遗憾地通知戚夫人,吕后注定是她的主人,这句话就是告诉戚夫人,不要再想着跟吕后斗了,这是一个刘邦都不想破坏的良好局面,甚至可以说是刘邦都不能够破坏的局面。

破坏之后的代价,刘邦付不起。

从政治的角度来看,戚夫人多多少少是被刘邦利用了,刘邦对戚夫人和刘如意的宠爱是真的,但这种宠爱并不是纯粹的,因为刘邦是政治家,政治家的感情大多数时候都要考虑一部分利益因素,譬如联姻之类的感情,就是最好的例子。

正是因为戚家有被利用的价值,所以刘邦在感情上才对戚夫人如此重视,当然,说戚夫人和刘如意完全是被利用那也不妥当,戚夫人本身就是戚家利益集团的一员,她自然知道让刘如意成为太子的好处,所以为了更大的利益,她愿意和吕后斗一斗。

后宫的斗争失败,在短时间内并不会造成什么严重后果,不同朝堂上的斗争,一旦失败就会面临抄家灭族,虽然戚夫人输了,但刘邦仍然有能力给她们母子两人留一条后路。

刘邦知道吕后的为人,所以对于戚夫人,他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最重要还是保住刘如意,为了保护刘如意,刘邦用了一个吕后无法拒绝的人,那就是周昌。

周昌在保刘盈一事上出力颇多,为了吕后可谓是舍生忘死,所以吕后视周昌为恩人,既然是恩人,那么刘邦就将周昌任命为赵国的国相,赵国,正是刘如意的封地,只要周昌担任了赵国国相,吕后对于刘如意根本没办法强来。

除了周昌这道保险,刘邦还给刘盈灌输了“兄弟观念”,刘盈经历了废太子之事,但他很奇怪地竟然没有对戚夫人和刘如意产生怨恨,对于刘邦提醒他要注重兄弟感情的话还特别上心,所以说刘盈在刘邦口中的“不堪大用”,这句话是有几分道理的。

做好了这一切准备,刘邦以为戚夫人母子结局再坏也坏不到哪里去,戚夫人最多就是软禁致死,但只要刘如意长大了,戚夫人就可以被接到封地。

但刘邦哪里知道,戚夫人根本没听他的话,在他驾崩后,还要对吕后发出挑衅,于是吕后除了把戚夫人囚禁在永巷以外,还派人去把刘如意杀了,而刘如意有着周昌保护本来也是不用死的,可戚夫人把自己坑了还不够,天天哭喊着儿子为什么不来救她,面对孝道的约束,刘如意只能进京,不久后被吕后毒害。

所以戚夫人最后的结局,跟无辜根本不沾边,戚夫人的一切都是自作自受,即便在刘邦活着的时候,戚夫人多少有点无辜,在刘邦去世后,戚夫人就跟无辜没关系了。

而在大汉朝,吕后杀戚夫人之所以一直被视为“错误”,根本原因是因为吕后在临终前将军政大权给了自己的两个侄子,最终造成诸吕之乱,因此吕后在汉朝,并不是每个人都喜欢的。

但不管怎么说,吕后杀戚夫人这事,只能说明吕后的手段残忍了些,除此之外,吕后并没有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