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 正文

梦想从教室起航 “小草变凤凰”

“叮……”上课铃响起,孩子们从操场向教室奔去。一位身着粉色棉衣的短发女子慢步走在人群里,她看着孩子们,脸上露出宠溺的笑容。

“余校长!”一个孩子发现了她。顿时,一阵阵清脆的呼唤声随之响起,“余校长好!”她冲大家点点头,顺势拍了拍身旁孩子的肩膀说:“跑快点,下雨了,别着凉。”

这里是位于重庆开州的凤凰小学,一所天台上的学校。她,校长余兰芬,虽然年过七旬,仍单身一人。但她却说,她并不孤独。因为,学校,是她的家,学生,是她最爱的孩子。

1放弃一生挚爱 “学生亦家人”

凤凰小学的位置并不显眼,从空中俯瞰才清晰可见。

学校位于重庆开州区汉丰街道大时代购物中心的天台,要爬上两层楼梯才能到达。操场、乒乓球台、文化墙、办公室、教室……这里300平方米的空间被利用得恰到好处。

这所小学创办于1989年,从10平方米的铺面到100平方米的街巷,再到如今的300平方米天台,小学经历了艰难且漫长的发展。而余兰芬,也将最美好的青春挥洒在了这片土地上。

余兰芬34岁时,经朋友介绍结识了一位德才兼优的男士。恋爱两年后准备结婚,男方提出婚后一同去四川老家生活。但当时她开办的学校,已经有几百名学生,“孩子们离不开我,我也不想让心爱的人背井离乡陪我受苦。”余兰芬狠心提出了分手。

经营学校有多苦,只有余兰芬自己知道。因为这不是一所普通的民办小学,而是专门接收特殊孩子的学校。学生里有上不起学的农民工子女,有被学校开除的“问题孩子”,还有肢体残疾和智力残疾的孩子。

从办学开始,余兰芬就没想过挣钱,“有钱的给点学费,没钱的免费来读”,是她的办学理念。这些年,余兰芬免费帮助的学生已上千名,她将所有积蓄都投入到学校,资助学生。也因此,余兰芬无暇他顾,情愿不婚,“我不想拖累任何人。”

一晃30多年过去,校园和学生填满了余兰芬的生活,几百张与学生的合影成了陪伴她度过漫漫长夜的精神支柱。她将一张张照片整齐地摆放在客厅墙上、茶几上,卧室的梳妆台上,每天都要精心整理一番。这,成了余兰芬的强迫症。

在她看来,放弃爱情虽有遗憾,但学生的陪伴,也让她有了家一般的温暖。

2梦想从教室起航 “小草变凤凰”

“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音乐课上,孩子们总会唱起这首歌。余兰芬说,小草生命力顽强,希望孩子们从这首歌中汲取力量。凤凰小学前身叫“小草学校”,正是这样的寓意。

余兰芬也是一棵历经种种磨难的“小草”。从刻苦读书到考上教师,再到创办学校帮助困难孩子,她都靠着一股小草般的拼搏精神。

余兰芬幼时,父母双双因病离世。她与哥哥姐姐相依为命,生活过得十分拮据。“但衣服破了有人送,饿了有人买吃的,一次意外落水也是好心人救了我。”余兰芬说,是身边人的关心和帮助,她才能健康长大,因此她立志好好学习,长大后回报社会。

后来,她考进一所中学教书,过上了稳定的生活。一次偶然的机会,彻底改变了她的生活轨迹。

1989年的一天,她看到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嗷嗷大哭,嚷着要上学。经询问得知,家长没钱供孩子读书,“当时我就想,无论如何都要让这些农民工子女读上书。”

于是,余兰芬做了个大胆的决定——辞职,开办学校。

她拿出攒下的100块钱,盘下旧城一个10平方米的门市,买了一块黑板,告诉乡亲们,只要带个桌子和板凳,孩子就可以来免费上课。余兰芬说,开学第一天有10多个孩子来上课,一周后,教室就已经坐不下了。

余兰芬发现,来上课的除了上不起学的农民工子女,还有很多被其他学校开除的孩子,以及身体残疾的孩子。于是,她以“小草”给学校命名,希望孩子们像小草一样,成为坚韧的战士。

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学校先后从门市迁到街巷,再到现在的商业街楼顶。教室也从当初的1个大班,分为了9个班级,最多的时候有近900人。余兰芬将校名更改为凤凰小学,“希望孩子们像凤凰一样飞向蓝天。”

余兰芬曾帮助过的孩子,无一不感激她,让她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姓杨的女生。“很多年前,她才七八岁,大冬天在街上穿个拖鞋卖鸡蛋,冻得全身发抖。”余兰芬回忆,孩子爸爸生了病,没钱供她读书。后来,余兰芬不仅将孩子爸爸送去了医院,帮付医药费,还收留她来免费上学。

杨同学勤奋好学,考上了南开大学,毕业后还开办了律师事务所。杨同学曾不止一次对余兰芬说,是她成就了如今的自己,所以,杨同学几乎每年都会回来看望余兰芬。

30多年来,凤凰小学很多学生都考上了大学,其中不乏重点本科,这让余兰芬倍感欣慰。

3不变的少女初心 “比谁都富有”

可能是与孩子们在一起久了,即便上了年纪,余兰芬也拥有一颗少女之心。她喜欢红色,衣服要穿红的,被子要盖红的,出门前也习惯给脸蛋抹上粉红的胭脂。她爱唱歌跳舞,会和学生一起在操场上翩翩起舞,很多学生亲切地唤她余妈妈。

余兰芬说,如果不是这份开朗阳光,她无法度过那些难熬的日夜。

开办学校初期,欠下很多外债。1994年的冬天,她还完所有欠款,身无分文,大年三十不敢回家,跑到山上靠吃树皮、喝山泉水度过了3天。

贫穷、饥饿、劳累,她都经历了个遍。但相比这些,最让她难以承受的,是来自他人的不理解,“很多人觉得我疯了。”这些年,余兰芬不断自我消化,初心从未改变。

在教学的过程中,余兰芬也格外注重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余校长教会我们很多人生道理,她就像妈妈一样,对我们疼爱有加。”今年读九年级的谌芷涵这样说道。

孩子的进步和成长,就是最好的证明。围绕余兰芬的声音从过去的质疑变成了称赞,她的事迹传遍大街小巷。2017年,余兰芬被评为“最美巴渝·感动重庆月度人物”。

与此同时,余兰芬也收获了多位得力干将,和她一起延续这份爱心。“我从师范毕业后就来到了这里,是余校长的爱心打动了我,让我坚持20多年。”学校老师尤素君说,她在这里找到了自我价值,收获了简单朴素的快乐。

每年教师节,是余兰芬的手机最热闹的时候。“敬爱的余妈妈,教师节快乐!我正在备战残疾人运动会,争取拿冠军,回报母校和老师。”这是来自一个残疾学生的短信。看完短信,余兰芬久久不能平静,“看到自己的学生这么努力优秀,我越发觉得坚持这件事是有意义的。”

有人唏嘘,余兰芬为了学校为了学生,忙活了大半辈子,最后却孤独到老,这样做有什么意义?但她却不这么认为,“和孩子们在一起,我收获了快乐和健康,我比谁都富有!”据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