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 > 正文

配音艺术家童自荣,为你在内地《少林寺》中饰演的觉远和尚配音的

1982年《少林寺》上映后,在世界上掀起武术热潮,李连杰本人也因《少林寺》一举成名,成为国际巨星。

在随后的一场庆功宴中,童自荣作为李连杰的配音演员也被邀请前往。

有人介绍道:“那位是配音艺术家童自荣,为你在内地《少林寺》中饰演的觉远和尚配音的”。

按常理,李连杰应该走上前去,最少也要握个手打个招呼。

但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李连杰只朝着童自荣所在的方向看了一眼,就马上去了另一个地方。

也正是因为李连杰这个举动,让童自荣在公开场合表示对李连杰艺德的不认可。

而且,这种印象留下来已经有20多年了。

那童自荣说的话到底有没有分量了?

在相当多老影迷的心目中,上译厂80年代当家配音演员之中,童自荣的声音是一种王子般的存在。

的确,《佐罗》《黑郁金香》《水晶鞋与玫瑰花》《绝唱》……他用声音诠释了当年各种英俊大男主,成了那个年代很多少男少女心目中的偶像。

1944年1月,童自荣在上江苏省丹阳市出生。

祖父是一名戏曲演员,老家的墙壁上,还挂着他扮演赵子龙的旧戏照;父亲也是文质彬彬,风度翩翩。

他能被艺术吸引,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1957年,上海电影译制厂成立,那个时期,许多外国的电影电影,经由上译厂配音后,风靡全国。

上海电影译制厂的出现不仅让那个年代的人们,有机会接触更多的外国电影,还给许多对配音感兴趣的年轻人,提供了一个展示他们才华的舞台。

在童自荣17岁那年,看了一部前苏联影片《白夜》,不禁对幕后的配音演员邱岳峰、毕克等大师仰慕不已。

1973年,他加入了梦寐以求的上海电影译制片厂,从此开始躲在幕后的艰辛探索。

录音棚是神秘的,又是难熬的。一连五年,童自荣坐在冷板凳上,没有沮丧。

童自荣的“用功”,是厂里出了名的。

偶然客串跑跑龙套,即使配一两句台词,他也会像配主角那样深夜研究剧本、分析人物,建立内心视象、情绪记忆,拿出了十余年在上戏学习表演的艺术积累,不能不让前辈刮目相看。

几乎所有演员的配音方式,都是拿着本子,看画面说词。

而他总在进棚之前反复研看原片,把台词背得滚瓜烂熟。无论是厂里、家里,还是上下班路上,他都在念念有词。

1978年,美国科幻片《未来世界》里的记者查克成了童自荣参与配音以来配的第一个主角。

童自荣正是凭借这个机会,让厂里的人们意识他声音的洪亮与华丽,随后改写他命运的角色便接踵而至了。

1979年,上译厂要给意大利电影《佐罗》配音,鉴于童自荣的华丽嗓音很适合突出佐罗的高贵,他就被指定来为“佐罗”配音,除此之外,“假总督”的配音任务也落在了他的身上。

对此,童自荣虽然很有负担,但他也想到了应对方法。

那就是他发现他上午的声音低沉,再穿上那种车间里很重的劳动鞋,他的声音就能很好地展现出佐罗的沉稳。

而下午他的声调变高了,他则换上一双拖鞋,这样“假总督”的轻飘他也能完美地诠释出来。

正是靠着这种对角色的精准把控,译制版的《佐罗》一经播出就好评如潮,据说有统计称当年超过7000万的人看过这部电影。

童自荣也被很多影迷认为是配音史上“以自己声音征服观众”的最具代表性的配音演员之一。

他曾每天收到成麻袋的观众来信。

有一封信上这样写道:“您的声音代表着正义与自尊,你独特的人格与艺术魅力永远留在观众心中,无人能替代。”落款是“一家三代影迷”。

1989年,国际巨星阿兰德龙来中国考察市场。

而他下飞机的第一件事,就是去上海译制厂拜访童自荣,且“钦点”他为自己的专属配音师,足以看出他配音的功底。

(阿兰德龙(中)与秦怡(左一)、童自荣(右一)在一起)

事实上,童自荣的声音并不只局限于偶像型,《茜茜公主》中那个充满喜感的勃克上校、《黑郁金香》中的吉敖姆和朱利安双胞胎兄弟、《玩具总动员》中的牛仔警长胡迪等幽默搞笑甚至是反派的人物,他也都能驾驭。

2015年,童自荣为《西游记之大圣归来》里的混沌配音。

童自荣凭借华丽邪魅的声音依旧抢足风头,很多在电影院里被“混沌”声音迷住的年轻观众都开始“路转粉”。

很多人根本没听出来,这个声音居然来自于70岁高龄的童自荣。

当时,童自荣还对导演的选角感觉很奇怪,自己的声音华丽、潇洒,怎么适合配妖怪呢?

“没想到公开放映以后,现在的小青年们审美真是这样的,觉得妖怪就应该是这种声音,显得真实可信,这是我没有想到的。我只是想把妖怪配好了也不容易,要下功夫的。”

近四十年来,童自荣在1000多部集的影视作品里完成性格各异的角色创造。其中有300多部集作品为主角配音。

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大放异彩,而每个人物的出彩,都是他声音艺术的一个突破。

在中国电影百年的时候,童自荣入选中国优秀电影艺术家50人。

他说:“此生足矣!”

现在,越来越多的配音演员从幕后走到台前,不仅唱歌、朗诵、表演,有的还玩直播,成了网红,有了大批粉丝。

对此,童自荣能理解,但依然感到困惑,“观众的要求也是对的,但完全和观众见面了,那么这一份特殊的魅力也就不复存在了,这个矛盾我们应该怎么处理呢?值得探讨”。

真正让童自荣觉得伤感的,是译制片的衰落,“译制片曾经的辉煌可以说是一落千丈,我是蛮伤心的,但是又不甘心,希望让我们的配音事业重新振兴起来。”

在他看来,观众现在不爱看译制片,除了因为原声片的普及,也源于很多粗制滥造的译制片让观众失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