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4月17日报道据美国《科学日报》网站3月8日报道,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在全世界首次对全球范围内日常环境中的细颗粒物(PM2.5)展开的研究中发现,仅有0.18%的全球陆地面积和0.001%的全球人口接触到的PM2.5低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安全水平,而PM2.5是全球最主要的环境健康危险因素。
重要的是,虽然在截至2019年的20年里,欧洲和北美洲的PM2.5日均水平出现下降,但南亚、澳大利亚、新西兰、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日均水平都有所提高,全球范围有超过70%的天数高于安全水平。
2021年11月5日,意大利罗马空气污染严重。(安莎社)
由于全球缺少观测空气污染的污染监测站,所以缺少本地、全国、地区和全球接触PM2.5的数据。现在,这项由莫纳什大学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学院的郭玉明教授领导的研究发表在了《柳叶刀·星球健康》杂志上,阐释了过去几十年来全球PM2.5变化的概况。
郭教授说,研究团队利用传统的空气质量观测、基于卫星的气象和空气污染探测、统计和机器学习方法,在全球范围内更准确地评估PM2.5浓度。
他说:“在这项研究中,我们采用了一种创新的机器学习方法,整合了多种气象和地质信息,以大约10公里×10公里的全球单元网格的高空间分辨率来估算从2000年到2019年全球地表每日PM2.5浓度,重点关注高于每立方米15微克的区域,这是世卫组织认定的安全限值(该阈值仍有争议)。”
这项研究揭示,在开展研究的20年里,欧洲和北美洲的年PM2.5浓度降低了,接触高浓度PM2.5的天数减少了,而南亚、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以及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接触高浓度PM2.5的天数增加了。
研究还发现,尽管全球接触高浓度PM2.5的天数略有减少,但2019年超过70%天数的PM2.5浓度仍然高于每立方米15微克。南亚和东亚超过90%天数的每日PM2.5浓度高于每立方米15微克。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高PM2.5浓度的天数显著增加。
从全球来看,2000年到2019年的年均PM2.5浓度为每立方米32.8微克。
PM2.5浓度最高的地区分布在东亚(每立方米50.0微克)和南亚(每立方米37.2微克),其次是北非(每立方米30.1微克)。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每立方米8.5微克)、大洋洲的其他地区(每立方米12.6微克)和南美洲(每立方米15.6微克)的年均PM2.5浓度最低。
按照世卫组织2021年的新指导限值,2019年只有0.18%的全球陆地面积和0.001%的全球人口的年接触浓度低于年均每立方米5微克这个指导限值。
郭教授说:“我们还记录到南美洲8月和9月以及撒哈拉以南非洲6月至9月的PM2.5浓度相对较高的空气污染情况。”
他还说,这项研究很重要,因为它“深入揭示了室外空气污染的当前状况及其对人类健康的影响。通过这些信息,决策者、公共卫生官员和研究人员可以更好地评估空气污染的短期和长期健康影响,并且制定减少空气污染的策略”。(编译/葛雪蕾 )
下一篇
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