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你立刻把这本书上交朝廷,千万不要让子孙后代”

“你立刻把这本书上交朝廷,千万不要让子孙后代再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1375年三月,刘伯温病重,他自知来日不多,于是就把两个儿子叫来,把《天文书》交给长子刘琏,对他这样嘱咐说道。

从1360年起,刘伯温就开始辅佐朱元璋,为他的各方征战、朝政大事出谋划策。朱元璋平定天下、在南京即位以后,任命刘伯温为太史令,是专门负责天文历算的官员。

刘伯温从小就博览群书,诸子百家无一不通,他尤其喜好天文历法,十分精通这方面的学问,他也正是以这方面突出的才能辅佐朱元璋,对朱元璋取得天下贡献不小。

刘伯温刚开始跟随朱元璋的时候,朱元璋尊奉小明王韩林儿,每年岁首,朱元璋都会下令专门在中书省设下御座,带领文武官员一起行礼,表示对韩林儿的尊重。

朱元璋带领大家一起跪拜的时候,唯独刘伯温一个人坚持站立不跪。刘伯温不仅不跪拜,反倒还冷冷地说道: “他只不过是个放牧的野小子,何必那么尊敬他呢!”

说完这些话后,刘伯温当即单独求见朱元璋,向朱元璋点明天命所在。

刘伯温所说的显然正是朱元璋所想的,于是朱元璋马上向刘伯温询问平定大计,刘伯温把自己的计策全盘托出,朱元璋马上全部采纳。

有刘伯温的良策,还有帐下徐达、常遇春等大将的英勇善战,朱元璋逐一扫平陈友谅、张士诚、韩林儿等人,于1368年在南京即位。

坐上宝座的朱元璋知道刘伯温劳苦功高,因此始终对他十分尊敬,平时称呼刘伯温时从来不直接称呼他的名字,而是尊敬地称呼他为“老先生”,夸奖他说道“吾子房也”,把刘伯温比作刘邦的谋士张良。

从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到成为朱元璋朝的太史令,这几年时间应该是刘伯温和朱元璋相处最好的一段时间,因为此时的朱元璋迫切需要有刘伯温这样一位上知天下、下晓地理的高明之士的指导,需要有人告诉他如何实现自己的野心,成功坐上期待的宝座。

“共患难易,同富贵难”,“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些道理刘伯温大概也是明白的,但是富贵就在眼前,要想轻易舍弃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在朱元璋即位后的前几年,刘伯温没能及时离去,反倒还卷入了和李善长、胡惟庸的争斗之中。

在李善长的排挤下,刘伯温以妻子去世为由,请求辞官归乡,很快就得到朱元璋的同意。----对于此时的朱元璋来讲,刘伯温的大智慧已经成为一种潜在的威胁,而不再是可靠的依赖。

虽然即将离开京城,刘伯温却仍然惦记着朝中大事,临行时他向朱元璋上奏道: “凤阳虽然是帝乡,但并不适合建都;另外陛下要征讨王保保,万万不可低估他的实力!”

智慧忠诚如刘伯温,虽然自己处境堪忧,却仍然希望以“上晓天文、下知地理,中间明人事”的本领帮到朱元璋。

在刘伯温的劝说下,朱元璋没再坚持在故乡凤阳建都;在征讨王保保的战役中,明军果然失利,刘伯温再次言中。

大军失利,让朱元璋想起过去战争中刘伯温的料事如神,于是他亲自下诏,历数刘伯温过去的功绩,然后邀请刘伯温返回京城。

刘伯温回到京城,李善长已不再是他的劲敌,他的对手换成了胡惟庸,朱元璋当前十分宠信的丞相。

胡惟庸记恨刘伯温,因为在他当丞相之前,朱元璋曾经就任他为相一事询问刘伯温,结果刘伯温表示,不应该任命胡惟庸为丞相,因为他会扰乱朝政,把事情全都搞糟。

那时的朱元璋显然不再对刘伯温言听计从,所以虽然刘伯温反对,但是他还是任用胡惟庸为丞相。

刘伯温回到京城,胡惟庸寻找着报复机会。

胡惟庸报复的第一招是诬陷:他诬陷刘伯温想占据有“王气”的地方为墓地,结果当地的百姓不同意出让,于是刘伯温利用权势驱逐百姓。

这件事如果是发生在别的大臣身上,朱元璋或许不会相信,因为并不是随便哪个大臣都能看出一个地方是否有“王气”。但是这事发生在刘伯温身上,朱元璋肯定会相信,因为刘伯温有这个本事。

胡惟庸把这件事禀告朱元璋之后,朱元璋虽然当时并没有降罪刘伯温,但毕竟还是有所触动,于是就削减了刘伯温的俸禄。

受到夺禄的惩处之后,刘伯温又是担忧,又是恐惧,一时不敢离开京城,结果很快就受到了胡惟庸的第二次报复。

1375年正月,刘伯温感染风寒。此时刘伯温不过六十几岁,风寒也不是什么大病,如果及时用药、好好调养,还不至于致命。

但是,刘伯温得罪过胡惟庸,而胡惟庸很记仇。

听说刘伯温生病后,胡惟庸带着医生前来探望,然后为刘伯温开了药方,让他照方抓药服用。

有的史料上说,胡惟庸是接受朱元璋的旨意前来。不管胡惟庸是自行前来,还是遵从朱元璋的旨意前来,结果却是一样的:吃了医生开的药后,刘伯温腹胀如石,病情不但没有减轻,反倒更加沉重。

病情更加沉重的刘伯温明白,自己终归是遭了别人的毒手!什么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什么王气、天命,这些本领可以让自己服务朝廷,却也可以成为别人忌惮与痛恨自己的理由。

刘伯温明白,为了保全子孙后代,自己的看家本领就不能再往下传承下去。于是,病情危重之时,他把《天文书》交给长子刘琏,嘱咐他说道: “你立刻把这本书上交朝廷,千万不要让子孙后代再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明史》的原文是: “亟上之,毋令后人习也。”

这是刘伯温对朝廷、对朱元璋的表态:我这一代不会觊觎什么王气,我的子孙后代没有这方面的本事,他们更不会有这方面的企图!请你放过他们……

做完这一切以后,不久刘伯温就溘然长逝,时年65岁。

本文参考:《明史·列传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