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的游戏》中的临冬城能够挡住明朝军队的进攻吗?
随着《权力的游戏》第八季热播,剧中的北境首府临冬城成为了很多人的热议焦点。虽然是魔幻作品的虚构产物,但临冬城的设计与布局却源于现实。从技术角度来讲,临冬城是一座中世纪晚期要塞,即便到了我们的年代也是难以被攻克的,我们完全可以用明朝军队作为参考,看看临冬城的防御水平到底有多厉害!
临冬城其实有很多现实原型,在原作者乔治.马丁的笔下,临冬城被描述为在巨人帮助下修建的城堡,但呈现在所有人眼前的北境大城其实就是中世纪欧洲要塞的一个缩影。
在临冬城中,历史最长的首堡是一座圆而矮小的要塞,这很容易让人联想起中世纪早期的萨克逊圆形堡垒,这种堡垒往往墙壁坚厚,很容易防备当时部落武装袭击,虽然作者没有详细描述,但我们完全可以理解,整座临冬城都是从原始的小工程开始的。
至今在英国还能看到盎格鲁萨克逊古堡。临冬城的主堡则是典型的中古石质建筑,其墙壁由花岗岩打造,对于中世纪时代的攻城武器来说,黄冈岩是很难攻破的坚固材料,一般的投石车很难动摇这座堡垒,同时代的早期投石车也很难发挥作用,虽然可能砸掉某个塔楼或者动摇一些地段的墙基,但总体而言效果是微乎其微的。至于临冬城的外部防御也是两层巨大的花岗岩城墙,其中外城高24米,内城更是高达30米,上面还分布着许多箭塔,这样的高度已经超过了东亚历史上绝大部分的城墙,更何况,完全由花岗岩制成的城墙几乎是不可摧毁的。
临冬城的两层城墙与内堡结构非常合理,19世纪40年代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国海军就使用大量舰炮轰击厦门炮塔的石壁,效果非常糟糕。
火炮水平远不如维多利亚时代的明朝军队,剩下不多的办法就是从较为薄弱的城门寻找突破,不过临冬城的大门设有中世纪特色的翁城结构,所以一旦城门被投石车破坏,入侵者还会立刻遭到守城军的集中反攻,早期的攻城炮都是以轰击城门为主的,从城北通向主堡的必经之路上还有一片非常醒目的神林,虽然是一个带有祈祷性质的场所,却同样有军事作用,因为中世纪军事要塞设计通常都是主堡的道路弯弯曲曲,神林的作用就跟这些防御设施类似,当对方从北门杀入这片空地,也是守军打击强敌的理想场所,即使敌人不怕伤亡并攻克外墙,临冬城仍旧是一块难啃的骨头。
除去易于埋伏的短兵相接的神林外,城堡内一重重的内墙和狭窄的小路也会让进攻方深感头痛,这也是中世纪堡垒巧妙的设计。神林失守,并不影响临冬城主体防御。临冬城的规模比大部分东亚的首府城市要小,这也意味着防御者不需要在城内堆积太多的军队。
要塞化的城市设计也非常注重储存粮食、武器和干净的水,气候恶劣的北境大地,这样的布局显得非常重要,临冬城本身就有地下温泉,甚至可以通过管道来温暖室内环境,守军在内不会有什么影响,但在外的敌军就非常痛苦。
那么明朝军队究竟有没有能力攻克临冬城呢?
在守军数量充足的情况下,似乎很难攻破,因为明朝军队在历史上都不是一支善于攻城的军队,他们几乎没有遇到过堪比临冬城的大型要塞城市。明军历史上最好的攻城武器就是17世纪才引进的红衣大炮。这种武器原本是英国商船上的舰炮,对于设计精良的堡垒没有什么好的效果,只是因为明朝军队缺乏可靠的工程武器,所以才将普通大炮视为大杀器,后来的清军用上了更多红衣大炮,明军防御的城池也在炮火中沦陷。
但明朝也有从未大量使用过的武器,在著名的松锦大战中,红衣大炮的数量还不及一艘荷兰商船,当然,明朝军队也不是非要用红衣大炮。在明朝建立之初,明军就多次发动了大规模的攻城战,其中以围攻张士诚势力的首府平江规模最为浩大。明军不仅围困四门,还打造了三层工程塔,每层都配备弓弩和被称为回回炮的投掷机,日夜不停地向城内投射。
经过八个月的努力才破城门活捉张士诚,但明军制造的投石机比起之前的元朝军队已经有所弱化,元军可以使用动辄百余斤的大型投石机,所以明军使用的回回炮和弓弩一样都是扫荡城墙守军的轻型武器
所以明朝的工程技术是不高的,何况面对临冬城的花岗岩外墙,这些武器的作用也非常有限。
在著名的万历三大征中,明军都有比较典型的攻城作战案例,包括在半岛面对缺乏火炮等重武器的日本军队,明军曾集中了大量火炮轰击平壤城墙,但最后还是要依靠强攻才有效果。在没有红衣大炮的情况下,无论是土法的虎尊,碗口,还是山寨的各类早期佛朗机炮,都不具备良好的攻城能力。
何况在临冬城的周围,不存在大型水系和大规模的人造水利系统,也就是说,连筑坝蓄水的非人道手段也没法实施了,不过,考虑到明朝历史上的作战经历,如此低效率也就没什么奇怪了,毕竟明军遇到的大部分城市和要塞,连中世纪顶级水平的防御能力都不具备。
可以说,明朝军队几乎很难攻破临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