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政治力量都有胜有败,有盛有衰,聪明的政治家会及早在自己隐退前选定接班人,以善自己身后事。
在许多政客从政的晚期,都对自己的势力发展也日久考虑,为了保持自己的晚节,都急需找到自己的代言人。
清代时,在曾国藩领导的众多湘勇主要将领中,有彭玉麟的忠贞,有杨载福的朴直,有鲍超的勇猛,有李元度的策划,有曾国荃的顽强。
但无一人有李鸿章这样洞察全局的清醒、机巧应变的手腕。
两江一带,历来是人文荟萃之地,曾国藩选中李鸿章为自己的接班人,是极为有远见的选择。
事实证明,李鸿章后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为湘军的胜利,曾国藩本人身后的荣誉都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曾几何时,为了培养李鸿章,曾国藩费尽了心思,早期刻意磨练李鸿章,后来两者发生口角,李鸿章负气出走。
但后来,曾国藩为湘军着想,从长远着想又主动写信,敦促李鸿章出山,意在为自己罗致建功立业的助手。
李鸿章环顾左右,也确信当今可资“因依”而“赖以立功名”者只有曾国藩,因此捐弃前嫌,重新投身曾幕。
李鸿章第二次入幕曾府后,曾国藩对其“礼貌有加于前,军国要务皆与筹商。”
李鸿章在曾国藩身边变得成熟起来,从政事到立身处世均有长足进步,从李鸿章的身上常常可以看到曾国藩的影子。
曾国藩早就使用洋炮,李鸿章来沪后更爱洋枪洋炮。
曾国藩上马杀敌,下马讲学,幕府中供养“三圣七贤”十位名儒,李来沪后也效其技,并与上海势力中的商绅打成一片。
曾国藩处理军政大事虽是徇幕友,然决断善断一由己意。
李鸿章更青出于蓝,来沪后不容他人与自己平起平坐,李鸿章终其有生之年感谢曾国藩的“积年训植”。
其后继承曾国藩衣钵在洋务内政等方面仍坚持曾国藩主张,使曾氏身后政治英名不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