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看了两部国产电影,一部是《妈妈》,另外一部是前不久热映的爱情影片《不能流泪的悲伤》。在我看来,两部影片描述的都是在平凡、琐碎的生活中涌动着的脉脉温情和爱意,展现着平凡生命爆发出的坚毅力量,蕴含着对衰老和疾病的思考。
影片《妈妈》中,65岁的冯济真得知自己患上阿尔兹海默病后,想提前安顿好85岁母亲的晚年生活。而母亲知道真相后,母爱天性被唤醒,毅然承担起照顾女儿的重任。
《妈妈》通过一位母亲的眼睛和笔记,细致描绘出女儿患上阿尔兹海默病后的变化,真实地反映了阿尔兹海默病患者的发病过程和病情发展:从记忆衰退到认知能力下降,甚至出现幻听、幻视、尿失禁、情绪失控等症状。影片主角冯济真原本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大学教授、文化学者,疾病摧毁了她精致的生活,她变得脾气暴躁、面目狰狞、言语粗鄙,维持了60余载的尊严和体面都相继崩塌。
电影《不能流泪的悲伤》中,女主人公赵心卉与男主人公林汉聪跨过重重难关,终于修成正果,携手共度余生。看似完美的爱情故事,却被一条潜伏的暗线牵引着:林汉聪为了让患上阿尔兹海默病的妻子重新记起自己、“找到”自己,和妻子一起重温旧日时光,追寻往昔足迹。影片中,他们重新上演了一幕幕双向奔赴的浪漫爱情故事。片尾,当那象征着寻爱之旅开启的录音带再次出现时,人们不禁潸然泪下。
虽然两部影片的主题分别是亲情和爱情,但它们都有一个隐性的主角——阿尔兹海默病。目前,我国有超过1000万的阿尔兹海默病患者,这些患者发病早期会出现记忆力轻度下降、学习能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轻度认知障碍,但不影响日常生活;患病晚期会出现远期记忆减退,伴有情感淡漠、哭笑无常、言语能力丧失等症状,严重者甚至会丧失生活能力。
在上面两部影片里,《不能流泪的悲伤》中的赵心卉只表现出了记忆减退,而《妈妈》中的冯济真出现了大小便失禁、丧失行动能力等严重症状。
作为医务人员,我们在工作中更多关注的是患者所患的疾病,希望通过各类检查手段做出正确的诊断,并给予药物或物理治疗帮助患者痊愈。但很多电影中的细节和情景,给了我们转换角度思考问题的机会。
医史学家西格里斯特曾说:“当我说‘与其说医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不如说它是一门社会科学’的时候,我曾经不止一次地让听众感到震惊。医学的目的是社会的。它的目的不仅是治疗疾病,使某个机体康复,还要使人能调整以适应其生活的环境,成为一个有用的社会成员。为了做到这一点,医学经常要应用自然科学的方法,但是最终目的仍然是社会的。”
许多阿尔兹海默病患者在发病前,或许是体面的白领丽人、家庭幸福的主妇、外表光鲜的成功人士、受人爱戴的社会精英。发病后,他们由于病情不可控而做出种种行为,被人误解、歧视。疾病的痛苦、精神的折磨使他们逐渐失去作为社会成员的能力,甚至失去生活的勇气。
医学人文是一种感悟,是一种心灵深处的共鸣。但社会公众对于阿尔兹海默病的了解并不多,给予患者的精神和人文关怀更是少之又少。他们不仅需要家庭的照顾,更需要全社会的呵护与理解。
也许,我们可以通过光影,透过电影主人公的视角,重新审视生与死、自由与尊严、爱与被爱的命题。
文:甘肃省金昌市中心医院科研教学科 王敏
编辑:魏婉笛 于梦非
校对:杨真宇
审核:徐秉楠 陈飞
喜欢就告诉我们您“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