穹顶,映出纯粹的一色,仿若远古的天空,缥缈千年的青烟,交汇出,如水的月光,像极了,百岁的老者,俯首低吟。
那深邃,有令人捉摸不透的眼眸,淡漠地俯瞰着,大地上的芸芸众生,世间万象。
夜色,笼罩着这恢宏壮阔,雍容华贵的宫阙楼阁。
这一天,唐太宗李世民陷入久久沉思当中,谁能担得起这天下呢?
就在他迷茫时,一个声音在耳边响起,李治……
而说出这话的就是自己的股肱之臣——长孙无忌。
那么,李治究竟有何过人之处,能够胜过自己年富力强的哥哥李泰,让长孙无忌心甘情愿支持他呢?
股肱之臣——长孙无忌
随着《贞观长歌》这部历史剧的热播,人们再一次走进了曾经的大唐盛世,里面的千古明君李世民和唐朝统治集团的长孙无忌、魏征、房玄龄等人再一次走到了大众的面前。
其实,长孙无忌最引人注目。
这不仅仅是因为,他是唐朝的开国元勋,更是因为他传奇的一生,以及那次令人捉摸不透的选择。
长孙无忌的父亲去世很早,很小就和妹妹一起相依为命。
他们小时候,一起住在舅父高士廉的家中,也受到了很好的文化教育。
而高士廉此人最具慧眼,很早就发现了李世民绝非常人,未来一定会有一番大作为。
于是,他便将长孙无忌的妹妹许配给李世民。
果不其然,李世民后来登上了九五至尊之位,成了大唐的天子。
在李世民登上皇位后,开始大刀阔斧地实施改革和发展,最后在他的统治下,唐朝走上了巅峰。
而其中,长孙无忌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早年间,他们就是志同道合的好友,即使是混乱年代依旧不离不弃,这种情感早已不可替代。
从李渊父子起兵造反开始,长孙无忌一直都跟随李世民东征西讨,但却并没有什么显赫功劳。
后来,长孙无忌总算等到了机会。
在李世民和李建成、李元吉的斗争中,长孙无忌做出了很多的贡献,最终帮助李世民走上了权力的最高处,登上了皇位。
所以,在那场兵变中,长孙无忌称得上是首功之人,也因此被李世民重用。
在李世民的统治时期,长孙无忌在朝堂之上堪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手握大权。
此时,虽然也有人在议论长孙无忌作为外戚不宜权势过重,但李世民却丝毫不介意,因为他看中长孙无忌,并非因为他是皇后的兄长,而是鉴于他的才行。
正是因为自身的能力,长孙无忌才能在官场上平步青云,深得李世民信任,就连最后的立储,都能发表意见。
皇子夺嫡,血雨腥风
贞观之治后期,唐太宗深感自己身体不适,于是越来越宠信长孙无忌。
此时,令太宗最为头疼的便是太子之位的人选。
其实早年间,唐太宗就已经确立了太子的人选,奈何他不争气,难当大任。
作为唐太宗的嫡长子,李承乾早早地就被立为太子,而且他早年间的表现还是很令人满意的。
但他好像就是有一种后劲不足的感觉,到了贞观后期,问题就开始不断显现。
李承乾难成大器,实在不是明君之选。
而此时,比起李承乾,魏王李泰显然是更得李世民的欢心,更受皇帝喜爱。
这一点,从李世民的出巡就可以看出来。
每次,李世民出巡,都会命令太子监国,但是他却总是让魏王李泰随行。
从这就可以看出,唐太宗根本不想隐瞒自己对于李泰这个儿子的欣赏和喜爱。
所以,太宗更宠爱魏王,人人皆可眼见。
贞观十七年,大唐爆发了一场皇位继承权之争。
在这场皇位之争中,李承乾和李泰都铆足了劲儿,都想要成为皇位的继承者。
于是,他们围绕储君之位展开了明争暗斗。
在这场夺嫡之战中,李承乾一来就是处于劣势。
因为私德不检,又没有什么真才实学,很快就被踢出了名单。
相比之下,李泰就显得更为合适。
同样是皇后所出的嫡子,李泰不仅文韬武略样样精通,身后更是有无数的支持者。
所以,在这场皇位之争中,李泰的呼声明显就高于李承乾。
随后,一直支持李承乾的魏征去世。
魏征的去世,就如同李承乾的靠山崩塌,这令他感到很慌张。
面对这样的不利局面,李承乾为了不被自己的父皇抛弃,只能选择铤而走险——谋反。
贞观十七年三月,齐王李祐效仿他的大哥李承乾,发动政变。
不出意外,都是一样的结果,很快就被平定。
这个时候,通过追查齐王的事情,李承乾的计谋被发现了,还未实施就被扼杀在摇篮之中。
立储关乎国家根基,需要慎之又慎。
没有了李承乾,谁又能担此重任呢?
此时,朝臣们就看到了在这场角逐中胜出的魏王李泰。
当时,随着李承乾的败退,李泰在朝中的呼声越来越高,朝野上下皆认为李泰一定就是下一任储君。
毕竟根据社会名声,能够接替李承乾的,不是李泰还有谁呢?
就在李泰沾沾自喜之际,他的弟弟李治如同一匹黑马,突然闯进了人们的视野中。
那么,一向默默无闻的李治,究竟凭什么能和李泰角逐皇位呢?
这都是因为一个人的支持,就是他们的亲舅舅——长孙无忌。
拥护李治,新皇即位
在这样的关键时刻,出现了一个高大的身影,他坚定地挡在了李泰的前面。
表面上看,可能是李治,但实际却是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此次表态,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
毕竟,这么多年以来,虽然身居高位,但长孙无忌一直不管具体的政务。
可唐太宗还是信任长孙无忌的,在关键的时刻,他选择站了出来。
长孙无忌反对李泰,凭什么?
这是因为,在长孙无忌的背后不是孤孤单单的一个人,还有紧随其后的褚遂良。
凭的就是,这么多年魏王府一系列的阴谋诡计。
其实,通过李泰和李承乾的争储之事,就可以看出,李泰是一个很有手段且心思很重的人。
在和自己的哥哥李承乾的角逐中,他步步紧逼,最终李承乾只能选择谋反这条不归路。
除此以外,通过李泰对自己的手足的态度,也可以看出他的亲情淡漠。
一旦他未来当上皇帝,一定会酿成兄弟相残的惨剧。
比起长孙无忌的委婉,褚遂良说话就更加直接。
他直言不讳,表示魏王之所以胆敢如此胆大妄为,都是因为太宗的娇惯。
还建议,如果一定要选魏王当太子,就一定要处置好晋王李治。
褚遂良的话外音就是,一旦魏王登上皇位,势必会铲除李治。
这是因为魏王心狠手辣?
当然不是,是因为魏王曾向李世民表示过,如果自己以后当上皇帝,最后承袭帝位的肯定不会是自己的儿子,一定会让李治继承皇位的。
正是因为李泰的这个表态,让李世民颇为感动,觉得李泰是一个爱护兄弟的人。
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李世民没能看出李泰的本质,但是褚遂良却可以。
他听说了这件事后,当即指出了其中的人性破绽:父子亲?还是兄弟亲?历史上出现过杀掉自己的儿子,让自己的兄弟继承皇位的事情吗,简直是荒谬。
因此,褚遂良深感,能够说出这样的谎言,背后一定蕴藏着更大的阴谋。
最终,长孙无忌和褚遂良都指出了一个近在咫尺的危机:兄弟相残,就在不远的前方。
这就说明,一旦魏王登上皇位,必然会出现兄弟相残的景象,而这样的情况是太宗最不愿看见的,简直是击中了太宗的要害。
毕竟,李世民自己就曾亲身经历过这样的事。
这么多年以来,李世民只要想到曾经的“玄武门之变”,就不免悲从中来。
如今,若是自己曾经的悲剧再次上演,向下一代,向自己的儿子们蔓延的话,李世民是坚决不能接受的。
自古以来,权力都是一朵带刺的玫瑰,看着美丽,实则会带来无尽的痛楚。
它能够泯灭一切良知,所以李世民必须奋起抗争,将这股洪水猛兽挡在家门之外。
此时,李世民犹豫了。
面对皇帝的犹豫,李泰的支持者们也开始揣测天子的意图。
最后,在这场大争夺中,李泰败了,晋王李治顺利当上了太子,随后成为新一任大唐天子。
魏王李泰的失算,最大的原因不是自身能力和弟弟李治,而是长孙无忌的反对。
那么,同样是自己亲外甥,长孙无忌为何要支持一个看起来碌碌无为、平庸的李治,放弃了年富力强的李泰呢?
这都是因为长孙无忌的私心使然。
人总是贪欲不足
其实,原因十分简单,柿子还是挑软的捏。
魏王李泰在历史上的记载就是一个很强干的人,城府很深,又精于算计。
这样一来,若是李泰登上皇位,掌握大权的话,长孙无忌这等开国元勋一定会被架空,最终碌碌无为,再无施展的机会了。
毕竟,此时的李泰才二十四岁,正是年富力强的年龄。
而且,相比于李治来说,李泰的人生阅历和政治经验都更加丰富,有自己的一套处世哲学和政治理念,根本不可能轻易受别人的摆布和控制。
所以,长孙无忌根本不可能支持李泰。
至于长孙无忌为何要选择李治,还是因为他和李泰截然不同的地方。
比起年富力强的李泰来说,李治年龄尚小,性格又比较柔弱,更容易掌控。
这样一来,若是李治取代李泰的话,自己将会是最大的受益者。
综合考虑下来,长孙无忌还是选择看起来柔弱可欺的李治,而不是刚强的李泰。
而李治最终从这群实力强悍的哥哥中胜出,还有李世民的考量。
他想到了一句话,水则载舟,亦能覆舟。
在一个国家的治理中,他的君主必须要有仁爱之心,懂得谦逊礼让,只有这样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
而这一点,在李泰的身上毫无体现。
因此,李泰并不是继承人的最佳人选,他可以是一个很好的臣子,但绝不会是一个仁爱的君王。
最后,经过一段激烈的思想斗争和权衡利弊后,太宗李世民最终选择了李治,抛弃了李泰。
这样的结果,就可以看出,李世民是支持长孙无忌等人的看法的。
至于这个结果,长孙无忌是十分满意的。
毕竟只要李治成为下一任天子,自己又是他的亲舅舅,有着血缘的羁绊,顺理成章地就可以成为辅佐大臣,进而掌控朝中大事,权倾朝野。
就这样,李治在这次惊险激烈的夺嫡中,成功胜出,成为储君。
最终,长孙无忌也确实通过李治走到了权力的巅峰。
可惜的是,长孙无忌并未能守住自己的辉煌,最后在位极人臣、权倾朝野时身败名裂,实在是令人无比惋惜。
纵观这场世纪储君之位的角逐,我们不难发现长孙无忌的用心。
面对两个继承人,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那个更好拿捏的,这也说明了长孙无忌是一个有野心的政治家。
面对那样的选择,一心想要站在权力之巅的长孙无忌,自然会选择李治,这是人性使然。
毕竟和李泰相比,李治年轻,也没有参加过此前的政治斗争,历史清白,作为舅舅,他也就更偏爱这个外甥。
就这样,仅仅十六岁的晋王李治坐收渔翁之利,在长孙无忌的簇拥下,成了唐朝的天子,也开始书写自己的人生。
参考文献:
唐太宗的继承人.作者:孟宪实 刊名:《国家人文历史》 上传者:张金良
长孙无忌的“明星”经理人之路.作者:王者觉仁 刊名:《各界》 上传者:费祥琪
两朝良佐——长孙无忌.作者:刘敏 刊名:兰台内外 上传者:栾舰
长孙无忌和立储之争.作者:王丽丽 刊名:新课程:中学 上传者:刘大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