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维汉
河南开封系七朝古都。初建于五代时期的开封府已有上千年历史,在北宋时期更是成为“天下首府”,有160余年的辉煌历史。
2002年6月,河南开封府征集诗词楹联,我写了几副楹联投寄去。后来收到一本《开封府楹联诗词选》,从书里看到,我撰写的一副“断案务公平,长鸣耳畔三通鼓;为官当体恤,永祐民间万户春”被刻挂于正厅,俗称大堂位置。而我最自以为信心满满的另一副却仅仅收入书中,内容为:“知斯冠盖如云,偏留包拯垂千载;亘古署衙无数,独有开封震九州。”上联在众多履职的达官贵人中强调包拯的流芳百世,下联在遍布各地的衙门官署中突出开封府享誉九州的历史地位。按道理一人一地分布有序,为何却未入评委法眼呢?
于是我翻阅了开封府的历史资料寻求答案。一则《开封府题名记碑》进入了我的视线。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二月到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闰二月,曾有183人次担任过开封府知府,164人担任过开封府长官。嘉祐二年(1057年)三月,包拯以龙图阁直学士的身份权知开封府,他是北宋开封府第93任知府。包拯最著名的执法事迹,是拆毁侵占惠民河的违章建筑。《宋史》记载,“中官势族筑园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通,适京师大水,拯乃悉毁去。或持地券自言有伪增步数者,皆审验劾奏之。”由于执法严明,后人称誉他为“包严”。有道是,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开封府不是包拯一人的开封府,身前身后曾有多名官员任开封府府尹或知府。包拯之前有未登基时的宋太宗、宋真宗、宋钦宗,还有寇准;包拯之后有欧阳修、范仲淹、苏轼、司马光、苏颂、蔡襄、宗泽等一大批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军事家在此任职。这些历史名人,不仅在此树立、弘扬了公生明、清慎勤的道德正气,也在此形成了以“廉正刚毅”为鲜明特色的开封府官衙文化。人们一说“开封府”就只知道“包青天”,这样就未免对其余大人们略有不公了。
嘉祐三年(1058年)六月,欧阳修以翰林学士的身份权知开封府,是北宋开封府第94任知府,是包拯的继任者。让他担任开封府尹,开始很多人表示疑惑和担忧,因为前任包拯担任开封府期间政绩显赫,朝野上下不管多么显贵,在包拯面前皆须规规矩矩,生怕这位六亲不认的府尹动辄板脸叫阵。因此民间才有“关节不到,有阎罗老包”一说。而欧阳修生性宽和,无意于照搬前任包拯的那一套铁面做法,对于前任的威名赫赫,他有自己的看法:“凡人才性不一,用其所长,事无不举,强其所短,势必不逮。吾亦任吾所长耳。”上任之后,欧阳修以“宽仁治市”, 办法比较民主、温和,行事低调,“一切循理,不事风采”“民安其不扰”“简易循理,不求赫赫名,京师亦治”。他采用政简治宽的方法,同样把开封治理得井井有条,后人称为“欧宽”。有人好奇去请教欧阳公:“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何也?” 欧阳修回答:“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简者,不为繁碎耳。”欧阳修虽与包青天风格不同,但依然政绩卓著,同样声名显赫。
民间对“包严欧宽”,素有很好的口碑。包拯以威严震动京城,欧阳修以宽简誉满朝野,“包严”与“欧宽”殊途而同归。管理城市,理念有多种,包拯坚守法度的威慑和谨严,欧阳修更讲究体现个人的性格与人文关怀,二位名尹各有千秋。后代开封府门两侧立起“包严”“欧宽”两座牌坊。清代开封知府刘书元,于东辕门外建“包欧二贤祠”,教育官员“严而思包严之道,宽而思欧宽之由”。可以说,“包严”与“欧宽”已成为开封府重要的遗产。
话题回到那副落选楹联,若是悬挂在包公祠还说得过去,挂在开封府就有点以点代面、以偏概全了。包拯在开封府仅仅任职一年零三个月,即便名声再显赫,也只是为官一任,不能只见大树、不见森林了。可见,人对客观事物的看法一定要防止片面性,不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更不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世界是多色彩的,不是单色彩的。认识一定要全面客观,才能力避主观片面性。
世事洞明,学无止境。感慨系之,赋诗一首:“贤才坐阵自纷繁,铁打衙门流水官。莫道开封唯铁面,包严之后有欧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