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 > 正文

从皇帝宠臣沦为阶下囚,手握重权却最终身死族灭,崔浩都经历了什

崔浩,南北朝时期北魏杰出的政治家、军事谋略,历仕北魏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三朝,全才的他在内政、外战、天文、历法、等方面多有建树,对北魏能够一统北方有着杰出贡献。从皇帝宠臣沦为阶下囚,手握重权却最终身死族灭,崔浩都经历了什么呢?

一、高门名士,才艺通博

“清河崔氏”源远流长,是齐太公姜子牙的后裔,崛起于两汉时期,南北朝时达到极盛,号称“门榜盛于天下,鼎族冠于海内”,唐代时位列“七姓十家”,是公认的全国甲族之首,而推动其达到鼎盛的正是崔浩。

“玄象阴阳,百家之言,无不关综,研精义理,时人莫及”,有着实打实才学的崔浩在弱冠之年便踏上仕途,因为工于书法得伴道武帝左右;常为明元帝讲授经书,占卜吉凶,解读天象;在太武帝时进封东郡公,加侍中、特进、抚军大将军、左光禄大夫,累迁太常卿、司徒。

道武帝拓跋珪是北魏王朝开国皇帝,曾为一时英杰,然而在执政晚期猜恶臣下,不睦兄弟,动不动就滥杀无辜,群臣畏罪不敢亲近,只有崔浩无所畏惧,恭勤不懈,有时终日不归。崔浩之父崔宏,是国号“魏”的提议者,权倾一时,但他终生清廉,从不阿谀奉承来取得宠幸。虽然拓跋珪多迁怒群臣将他们治罪,但崔宏、崔浩父子却从未受过谴责。

永兴元年(409),道武帝被其杀害,其长子拓跋嗣即位,即明元帝,崔氏父子依然受宠,崔宏等八人在止车门听理国事,是为“八公”;崔浩常为明元帝讲授经书,占卜吉凶,“综覈天人之际,举其纲纪,诸所处决,多有应验”。有崔氏父子的辅佐,明元帝得以稳定政局。

二、出谋划策,右弼股肱

明元帝登基之初,都城平城频繁出现天灾,导致禾稼不收,牲畜多死,加上地方官吏豪强变本加厉的压榨,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为了缓解压力,明元帝决定迁都到邺城,但崔浩竭力反对。为何?

迁都到邺城虽然能缓解如今的饥荒,但并非长久之计,内,会导致民众不安,外,则引起屈丐、柔然的窥探侵犯,更不利于日后威制中原。不过人民饿肚子也是亟待解决的,在崔浩的建议下,明元帝挑选穷困民户前往富庶的定、相、冀三州谋食,又亲行藉田,劝课农桑,抑制豪强。第二年,粮食大熟,人心安定。

东晋太尉刘裕北伐后秦,向北魏借道,明元帝及群臣皆认为刘裕此举是“假道伐虢”之策,只有崔浩赞同借道,且献策先让两虎打着,然后堵塞刘裕归途,必大破之。明元帝没有采纳崔浩的建议,而是屯兵十万人在黄河北边来对抗刘裕,结果被刘裕以“却月阵”大破北魏铁骑,明元帝恨未能用崔浩之计。

泰常三年(418),有彗星划过,明元帝大惊,赶紧召集群臣商议,唯有崔浩道破天机:“彗孛者,恶气之所生,是为僣晋将灭,刘裕篡之之应也”。至泰常五年(420),刘裕果然废了晋恭帝司马德文,自立为帝,东晋灭亡,崔浩一语中的,明元帝由此将崔浩视作心腹,常秘密问策。

明元帝时常生病,担心自己亡故后无人继业,就以天机问崔浩,崔浩建议立皇长子拓跋焘为储君,明元帝不仅欣然接受,还为儿子选了六位大臣辅政,其中崔浩为右弼,坐西厢东面,“崔浩博闻强识,精于天人之会”,但可惜的是,他终被拓跋焘所杀。

三、多谋善断,北方一统

拓跋焘为帝后,对崔浩的信任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希望他能够直言相告,助自己治世,“其思尽规谏,匡予弼予,勿有隐怀”。因此,崔浩每每直言不讳,在他的辅政下,北魏接连打败胡夏、柔然、北燕、北凉等,实现北方一统。

始光二年(425),胡夏立国者赫连勃勃病死,诸子争位,唯有崔浩以星象为证,力荐拓跋焘伐胡夏。有崔浩的支持,拓跋焘先是拿下弘农、长安,后以自己为饵,引诱固守都城的夏军主力出城追逐,再以伏兵断其退路,由此灭亡了胡夏。

太延五年(439),拓跋焘与群臣共议伐北凉之事,再度遭到诸公的反对,尤其是安西将军李顺的反对之声最大,他收了北魏的钱财,想要养匪自重,于是在拓跋焘面前说谎了。李顺和崔浩虽然为亲家,但两人互相看对方不顺眼,其势如水火般难以共存,李顺的谎言被崔浩直接戳穿,“汝曹受人金钱,欲为之辞,谓我目不见便可欺也!”而北凉灭亡之日,也是李顺身死之时。

拓跋焘虽然作战勇猛,常常身先士卒,但他本人并不以谋略著称,所以对多谋善断的崔浩颇为倚重,“虽有征讨之意,而虑不自决,前后克捷,皆此人导吾至此也”,甚至有时会亲临崔浩的家中求教,仓促之间,崔浩家中来不及准备玉盘珍羞,但拓跋焘依然大快朵颐,而崔浩若是入宫拜见,还可以进出寝宫,这番亲近信任无人能及。

四、抱火寝薪,身死族灭

然而人心难测,何况是掌握生杀大权的皇帝呢?崔浩看似风光无限,但他的身边已经是危机四伏,稍有不慎便会死无葬身之地。尽管拓跋焘登基之初就因为顶不住群臣的压力而罢黜过崔浩,但崔浩不仅没有引以为戒,反倒是借助皇帝的宠信四面树敌。

崔浩没有预料到如果自己得罪了拓跋焘的话能够如何保命,在他还不自知的情况下,杀机悄然来临。拓跋焘下令由崔浩主持编纂国史,虽然拓跋焘嘴上说着要实事求是,但当他看到刊刻在石上的《国记》竟然记录了拓跋氏早年同族杀戮、荒暴淫乱的史实时,被愤怒冲昏头脑,不由分说就杀了崔浩。

不是没有人提醒崔浩要小心行事,拓跋焘从诏令佛教徒还俗到大肆灭佛,都有崔浩在背后推动,鲜卑贵族们大多信仰佛教,他们对颁布诏令的拓跋焘无可奈何,便把怨气撒在了崔浩身上。崔浩掌权后,便“欲大整流品,明辨姓族”,此举拔高了北魏内的汉族世家,但遭到了鲜卑贵族的强烈不满,离崔浩之死,就差一根导火索了。

要说灭佛和提高汉族地位,对拓跋焘还算有利的话,揭发拓跋氏过去的丑闻,可以说崔浩是自寻死路,虽然崔浩有魏征之才,但他的皇帝可没有唐太宗那样的宽宏雅量,崔浩不仅在死前尊严尽失,“自宰司之被戮辱,未有如浩者”,还连累了同族姻亲,清河崔氏同族无论远近,加上姻亲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皆连坐灭族。

自诩天命尽知,却算不到自己死期将至;为北魏立下汗马功劳,最终屈辱死去;助力拓跋焘年少登基,晚年则身死族灭。“非我同类,其心必异”,汉人尚且内斗不止,更何况自己维护的还是遭受汉人“鄙夷”的胡族,所以当崔浩忤逆了皇帝之后,他的下场已然注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