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1442年,张太后病重,她却仍然挂念着朝政大事,于是紧急召见

1442年,张太后病重,她却仍然挂念着朝政大事,于是紧急召见辅政大臣杨士奇和杨溥。

杨士奇和杨溥到了之后,虚弱的张太后派服侍的宦官出去问道:“现在朝廷还有什么大事没办?”

此时,杨士奇已经七十多岁了,但是他却仍然头脑清醒,反应敏捷,他当即提出三件事:第一件事是关于建文帝的。杨士奇提出,虽然建文帝已经亡故,但是还应该享有和前几位君主一样的待遇,允许大臣为他编修实录。

第二件事是关于方孝孺的。明成祖朱棣健在时,恼恨方孝孺不为自己所用,所以处死方孝孺之后还发布严令,规定但凡保存着方孝孺等人书籍的人都应该处死。杨士奇认为现在应该解除这条禁令。

杨士奇一门心思筹划国事,可是他万万没想到,第三件事自己还没来得及说出口,病体沉重的张太后就溘然长逝,根本没来得及处理自己的全部上奏。

虽然张太后没来得及处理杨士奇上奏之事,但是杨士奇所说的前两件事的确十分重要,尤其是解除朱棣的严令一项,这件事如果按照杨士奇的建议执行,必然有不少人因此获得活命的机会,对于方孝孺等明朝大儒的文化思想传承起到不小的作用。

虽然是有利于读书人和文化传承的大事,但是这道严令毕竟是明成祖朱棣亲自颁布的,作为臣子敢于大胆提出解除的意见,显然冒着不小的风险。

杨士奇究竟是怎样的人,敢于冒着大风险提出这样的意见呢?

说起来,杨士奇还真是一位十分难得的名臣。

一、从小就不一般

杨士奇刚一岁的时候他父亲就去世了,他的母亲陈氏带着他改嫁到德安同知罗性的家里,于是年幼的杨士奇改为姓罗。

杨士奇五、六岁的时候,有一次赶上罗家祭祖,场面颇为壮大。杨士奇知道自己的身世,他很清楚,罗家人肯定不会祭祀自己杨家的祖先。于是,年幼的杨士奇就模仿着罗家人的样子,用泥巴做成神牌和祭品来祭祀自己的祖先。

罗性此人不仅学问渊博,为人也比较和善。他看到杨士奇的举动之后,经过询问才知道,原来杨士奇居然还有这样的心思。

罗性大感惊异之余,觉得这个孩子非同一般,于是就又把他的姓改回为“杨”。

杨士奇在罗家一直长到十几岁。

后来,罗性因为犯错被派到西安戍边,不久之后就在那里去世。十几岁的杨士奇只好带着母亲离开罗家,以教学所得来养活自己和母亲。

杨士奇十分喜爱学习,他学问很好,同时又表现出坚韧、宽容等诸多优秀品质,这给他带来了很好的名声。

建文初年,建文帝朱允炆下诏,召集天下有名气的儒生修撰《太祖实录》,杨士奇被成功地推荐了上去,进入翰林院担任编纂官一职。

杨士奇的仕途从此开始,开始他长达四十余年的为官生涯,先后辅佐朱允炆、朱棣、朱高炽、朱瞻基、朱祁镇以及张太皇太后等明朝君主,成为名副其实的五朝老臣。

二、为臣之道

永乐六年,明成祖朱棣决定北巡,留下太子朱高炽监国。临行之时,朱棣指定杨士奇和蹇义、黄淮、金忠留在京城辅佐太子,要求这四位大臣及时纠正朱高炽监国中的错误,保证朝廷政务正常进行。

这次太子监国持续将近两年时间。

之后太子朱高炽又多次担任监国,杨士奇都是辅政大臣。

这显然表明朱棣十分看重杨士奇,而对于朱高炽来说,杨士奇也是一位值得信任的重臣。

这种形势看起来对杨士奇是好事,但是他却因此卷入了皇储之争。

虽然朱高炽被立为太子,但是朱棣最喜欢的却是二儿子朱高煦。朱高煦英武过人,立有不少战功,跟随朱棣出征时还曾经多次救驾,因此朱棣有意立朱高煦为太子,因此经常会故意挑剔朱高炽的错误,尤其是朱高煦散布朱高炽的谗言之时。

有一次,朱棣再次相信了朱高煦编造的关于太子的谣言,于是就特地把杨士奇召来,询问他朱高炽监国之时的详细情况。

杨士奇何尝不知道自己此时所起的重要作用?于是他非常谨慎地说道: “殿下天资高,即有过必知,知必改,存心爱人,决不负陛下托。”

朱棣听了杨士奇的话后非常高兴,因此对朱高炽多了些好感。

之后这样的事情又发生了几次,但是都被杨士奇诚恳地给予了客观的回答,朱棣因此相信朱高炽的确是位德才兼备的皇储人选,因此逐渐打消了另立太子的想法。

如果独立看杨士奇应对朱棣的过程,并不觉得他有多么高明,但是如果和当时其他大臣对比,就会明白他的这些言行是多么得体:在当时的皇储之争中,同为辅政大臣的黄淮等人被诬陷入狱,内阁首辅解缙还因此断送了性命。

在这种情况下,杨士奇不仅保全了自己,更重要的是还保全了太子,可见其智慧之高,当时朝臣之中少人能及。

三、辅佐之功

朱高炽显然对杨士奇十分满意。1424年,朱高炽即位之后,马上将杨士奇提拔为礼部左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对他的进谏多有采纳,两个人的关系十分融洽。

朱高炽只在位了不到一年时间,1425年突然病逝。临终之时,朱高炽遗命杨士奇担任首席顾命大臣。

太子朱瞻基即位,是为明宣宗。

明宣宗看重父亲留给自己的大臣班底,他仍然十分倚重杨士奇,杨士奇则以他的虑事周到、待人宽容的态度影响着朱瞻基。

对于正当壮年的朱瞻基来说,杨士奇自然是非常重要的大臣,但是最能体现杨士奇过人之处的,却是朱瞻基去世、太子朱祁镇即位之后。

1435年,明宣宗朱瞻基去世,太子朱祁镇只有9岁。明宣宗留下遗诏,朝廷大事都要奏请太皇太后张氏后再做决定。

幼主年少,太后主政,杨士奇等辅政大臣的作用就显现了出来,每当朝廷有事,张太后都会派人去咨询杨士奇、杨荣和杨溥三位大臣,然后再做决定。

《明史》记载: “正统之初,朝政清明,士奇等之力也。”

结语

1442年,张太后病重,生命垂危之际她仍然挂念着朝中大事,于是把杨士奇等人召来询问。

杨士奇虽然年迈,但是他仍然像张太后一样操心国事。自建文帝时起,杨士奇就担任和主持君主实录的编修工作,所以对这方面的事情了解透彻,于是他率先提出了编修建文帝实录的建议,然后就是方孝孺著作一事。

可惜,张太后没听完杨士奇的进谏就溘然长逝,把未尽之事都留给了朱祁镇、杨士奇君臣等人。

昔日的辅政大臣现在只余下杨士奇和杨溥,张太后去世一年多以后,杨士奇去世;两年后,杨溥去世。

由张太后、杨士奇、杨溥等人主持的朝政大事一下子都交给了年轻的明英宗朱祁镇。当然,还有他身边那位擅长弄权的宦官王振。

失去了老辈人的护持与管教,朱祁镇很快就被王振成功带飞。

本文参考:《明史·列传一》、《明史·列传三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