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 正文

【佛教通史(续)】-229-(禅宗)-沙门宰相裴休

【感谢】

佛教通史专题课,文字基础稿由群主【安端】及群友团队整理、校对提供。群友团队名单如下:

【安端】、周志华、恒审、兰花草、双林居士、王增惠、厚朴、陈贞云、辛昕、MI8、Edward、李润、

上线稿文字、资料注释由群主【安端】整理、校对、提供。图片由群友 厚朴 提供。

本节课音频首次上线:2019-1-31

上一课,我们说了黄檗希运禅师的思想——“钟陵集”【《钟陵录》,又作:《钟陵绿》】、“宛陵集”【《宛陵录》,又作:《宛陵绿》】、《断际禅师传心法要》都是由裴休写成的。所以,希运的禅思想,它既代表了黄檗希运的思想,它也反映了裴休的观点,这是中国士大夫精神和禅精神融合一体的一种新的禅思,或者说一种新的禅思潮。我们后世称这种禅,叫作——士大夫禅。

裴休,他一生对佛教的支持是不懈于力的,尤其是禅宗!而且是普惠式的!什么意思呢?就是——每一个派都支持。裴休对于禅宗内部的派系对立啊,非常反感!说:“互相诋訿,莫肯会同”【原文:裴休相国问禅法大行,宗徒各异,互相诋訿,莫肯会同,切要辨其源流,知其深浅,比虽留意,未得分明;撰录之时,恐有差错,伏望略为条流分别】。他觉得——你们嘴上说的是“无心”……行动上,对吧?分出这么多派来,这也太分裂了!不是“无心”吗?不是“无分别”吗?不是“诸法平等”吗?

他从南宗、北宗对立开始,他就反对禅宗的这种分裂!所以,他支持圭峰宗密。圭峰宗密想的就是“大一统”——三教合一。他还是始终中国文人的那种“统一观”。

裴休有我们传统儒家的一种“道统观”!而且,他行知合一!就是……不是那种“说一套做一套”。他觉得——禅宗,你们现在干的事情,就叫作“说一套做一套”!诸法平等?你们自己都不平等,你们自己都判教——我好你不好……你们叫什么“诸法平等”?所以,我“诸法平等”——我支持,而且都支持;我保护,而且都保护!所以,裴休在他的一生里,在他的权力和能力所及之内,他始终都给予禅宗各派合法地位……就是,所有的人都保护!而且所有的人,他都给予合法地位。

我们今天佛教史里讲禅宗——洪州禅、石头禅,包括禅宗前五祖、禅宗的法系……这就是裴休给定下来的!想不到吧?这是裴休定的。裴休首先肯定了——是由四祖道信传五祖弘忍;然后,同时四祖道信又传了牛头宗法融……传融为牛头宗;然后,承认了弘忍立慧能为六祖;同时,七祖传秀为北宗,慧能传神会为七祖……就是,神秀是北宗,慧能是南宗……就是,认了五祖弘忍禅宗传为南宗六祖,但是,北宗却是神秀……

同时,在慧能之下,我们说——神会是七祖嘛,这也是裴休定的;然后,又传怀让至道一而成江西宗……就是,把江西禅的禅系定下来。他没有定石头禅。

裴休这样儿……四祖道信传五祖弘忍,这是他定的。虽然有……因为四祖道信的学生很多啊!是不是嫡传法系算五祖弘忍?然后,牛头宗的法脉,他也归为了禅宗;南宗六祖,他也定下来了;北宗,他也定下来了!

大家不要小看这一段儿啊……就是这一段儿——四祖道信传五祖弘忍,融为牛头宗,能为六祖……秀为北宗……神会为七祖,怀让至道一为江西宗。这一段话虽然说着很小,但是它每一段的每一个传承,都是当时禅门争执不休的,对吧!道信徒弟多了,凭什么你弘忍就五祖啊?对吧!弘忍的弟子更多,凭什么“南能”、“北秀”?你……“南能”就是六祖啊?那“北秀”为什么不是六祖啊?对吧……

包括牛头宗法脉,这些都是当时禅宗里争吵不休的问题!呐,就被裴休定下来了——道信的地位问题;牛头宗是否属于禅宗;南宗、北宗分派之后各自的合法性;神会的七祖地位问题,包括怀让、青原的法系问题……这都是禅宗的核心问题……法嗣问题!没有一个大人物啊……就,这里没有一个小问题……我刚才说的!这没有一个大人物一锤定音,这些问题都解决不了!

裴休把他们定下来之后说“宗系虽有嫡旁,禅法并无尊卑”。哎!给了牛头禅一个很高的地位!就是说——你们传宗系是有嫡传和旁支,但禅法并没有尊卑!禅法都是一样的。

裴休一生,我们说——他出仕就是礼部侍郎……出仕就是“厅局级”干部,最后做到“国家總悝”,对吧……出仕最后是宰相嘛,做过很多地方的节度使。他们又是官宦世家,门生故旧遍及天下!用现在的话说——最后他是“總悝”,年轻的时候又做过很多“军区司令”,对吧?那这个……说话肯定好使啊!对吧?他就给禅宗的法系定下来了!他定下来,就相当于代表官方给定下来了!就……官方,这就算官方定的,就算正式确定了。因此,以后禅宗法脉,前面从四祖道信传江西禅、湖南禅,以后就没什么争议了。

因此,裴休,他作为一个白衣,作为教外的大护法,他是中国佛教史上一个非常重要、非常重要的人物!两点:一点,就是禅宗法系问题;一点,是“五家七宗”的禅理论开山祖——黄檗希运的思想问题。都是由裴休定下来的。而且,更重要的是什么呢?“坛经”很可能也是裴休编纂的!因为,我们前面说过——“六祖坛经”【《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它是经过多次修订、多次编纂而成的,它不是一次成型的……很多次!

黄檗希运思想里,尤其是他的“本无思想”……这是来自牛头宗的,有很多是和“坛经”相契的!就是,他的那个“本来无事”和“坛经”的“本来面目”是相契的。黄檗希运的这本儿核心书“传心法要”是由裴休写的……黄檗希运,他是江西禅;“本来无事”这是牛头禅!所以,牛头禅的思想,很可能是希运带进的“传心法要”,并且“坛经”……他(裴休)很可能也是参与修订的文人。

大家可以想一下儿啊……这件事情为什么是可能的?首先是——他们思想是相契的;另一件事情,就是……你站在一个“大佛学史观”的角度看啊——这本儿经书经过多次修订编纂,要作为一个正式书籍出版的话,当时的宰相……沙门宰相精通佛理!作为编纂的文人也好、禅师也好,送给沙门宰相审定一下,这不是合情合理的吗?不光是非常可能,简直是合情合理的!

当然啦,这也是我按照“大佛学史观”做的假设……就是——“坛经”的编纂、修订,不能说都是裴休做的,裴休一定是参与过的。

“坛经”的重要特征,我们说过——前面讲过……在“楞伽净决”那课讲过(关联参考阅读 佛教通史第64课)!就是——要用“金刚经”的旗帜取代“楞伽经”【《楞伽阿跋多罗宝经》】的旗帜,代替禅宗作为传宗的核心经典。它要突出的是“自心是佛,法无顿渐,直下便悟”的主张。黄檗希运在“传心法要”里,对这三个主张都作了充分淋漓的发挥!就是“自心是佛、法无顿渐、直下顿了”……这个,我们前面都讲过。

特别是“传心法要”里,紧紧抓住了“坛经”慧能的那个“本来无一物”这个概念,对吧……慧能那个诗(偈)特别有名——“本来无一物”!希运仅仅抓住了“本来无一物”的概念……最终发挥到什么呢?最终发挥到我们上一课讲的那个四句,四句诗——“无一法可得,无一行可修,此是无上道,此是真如佛”。这就等于把“本来无一物”的概念发挥到了极致!“本来”只是“无一物”,现在发挥到了“无一法”、“无一行”……并且说——这是“无上道”、这是“真如佛”!这就等于——“传心法要”把“坛经”的“本来无一物”概念发展到了头儿!我认为——这很可能是裴休的思想。

希运和裴休,在推动晚唐禅宗理论的发展方向上,或者说趋势上,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是非常值得重视的一环!就是我们说“无一法可得,无一法可修”,他们反应出来的心态、思想和心绪,其实已经超出了希运和裴休他们个人的生平际遇!什么意思呢?他总结的,已经不是一个个人解脱的方向问题啦,对吧?他们已经不是一个小乘概念了!已经不是一个“个人是不是解脱”、“个人是不是生死”的问题了!他们推动的这个“禅”的方向,是一个大时代解脱的方向……已经脱离了个人解脱的方向!是时代解脱的方向。

我们想一想他的这个“三无”……禅宗的“三无”概念——无事、无依、无畏。挺好的生活里,大家互相有点儿事儿,互相依靠、依靠……啊,互相解脱、解脱……好不好?什么样的世道才是无事、无依、无畏?我们说——这已经是一个时代的折射了!这背后是一种绝望!嗯,当然也透着勇敢……欸!最后是“无畏”嘛,也透着勇敢!“无依”,这就是背后的绝望!

这个时代,我们说——“大中之治”是大唐盛世之末!风雨飘摇……嗯,中唐很乱!风雨飘摇……然后,又回光返照。每一个人,尤其是象裴休这种大知识分子、大官僚,包括希运这种宗师,他们都已经感受到了一个时代的行将结束!而且,也感受到了另一个时代的山雨欲来。

所以,黄檗希运和裴休合著的这三本儿书,我们说——它反映的禅思想既隐含着对大唐国运的一种谶语……一种预言!又反映出来——当时在佛教内部的……就,士大夫阶层普遍绵延的一种绝望!就是……另一个时代即将山雨欲来。这,不光有绝望,可能还有内心的一种不安……对于禅宗来说,还有内心的一种期待。

在同一个时代,就是在同时啊……裴休,他不光支持了黄檗希运,他还支持了另一位佛教巨人,就是沩仰宗的开山祖——沩山灵祐。黄檗希运,他传法的地区呢,是在江西、安徽一带……呐,当时裴休在这儿做官儿。沩山灵祐呢,他跟黄檗希运……师兄弟啊!他两是师兄弟——沩山灵祐跟黄檗希运是师兄弟,都是百丈怀海的学生,他们在同一个时代!但是,他在湖南传禅,就是……在湖南复兴禅宗的是沩山灵祐。他们俩同属于洪州禅系。

沩山灵祐,这在僧史的……嗯,里头有记录——《祖堂集》啊、《宋高僧传》里都有记录。他也福建人,欸!他也福建人啊……我们说——福建真的出高僧!他俗姓赵,他是长溪人……黄檗希运是福州人。嗯……长溪,就是今天的这个叫作——(福建)霞浦。他十五岁出家……少年出家,依本郡的禅师剃度的,但是,他的这个学习历程呢,是在杭州,是在浙江……他是在浙江的……在杭州隆兴寺受的戒。

而且,沩山灵祐,他入佛门……上来入的这支很独特!啊,一般禅宗上来……禅宗都是一个放旷自由的宗派啊!但是沩山灵祐,他上来入的是律宗……就是南山弘一那一路的。他在游历浙江天台山的时候……啫!哎,遇见天台……我们一说天台山国清寺,有谁啊?那肯定就遇见了那俩个人了嘛——和合二仙!他遇见了寒山子和拾得。寒山、拾得……和合二仙,我们在佛教诗词课里讲过。

同样的一个授记故事……我们说——黄檗希运是在西安遇到了一个老太婆儿,说——你将为天人师,哎……去找百丈怀海吧!欸,沩山灵祐也一样!他在天台山遇到寒山、拾得的时候,也说……你去找百丈怀海吧——“当事大志者洪州百丈”。就是……跟黄檗希运走了同一条路!就指点他去了百丈怀海那儿。所以,二十三岁的时候,沩山灵祐就投奔了江西百丈山,依止于百丈怀海大师!哎,一直跟着怀海大师……最后,那肯定是悟了嘛!对吧……

所以,在法系上,沩山灵祐跟我们前面讲的黄檗希运,同为百丈怀海门下的亲师兄弟。我们说——黄檗希运的法系有两个来来历:一个是百丈怀海;一个是庐山智常。但是,即使是庐山智常,沩山灵祐跟黄檗希运两个人,他们也是堂师兄弟……啊,就关系很亲!

唐宪宗元和末年,沩山灵祐跟这个赵州禅师一样——四处行脚,随缘路过长沙……啊,宁乡……实际长沙的宁乡市……宁乡县吧!因“过大沩山”,风雨……就大沩山它……长沙那个地儿大家知道啊……就一……老,冬天老有雨……“遂庵于山上”【原文:过大沩山,遂结庵于山上,凄风苦雨中默坐,为人敬仰,于是徒众渐聚为之结构庐室,以至于千有余人,自为饮食纲纪。如此十数年,言佛者天下以为称首】。就是……就住在那个山上了,避避雨。这个大沩山,实际是湖南雪峰山的一个支脉——雪峰山的一部分。

湖南冬天的那个大雨啊……就那个……不叫“大雨”,那个凄凄小雨……凄凄风雨之中,大师就默坐而已,什么也不干!他就坐那儿!这种坐法,是洪州禅的一种修持方式,就是“洪州禅”的“默坐禅”;到宋朝就发展成了“默照禅”。这就是“洪州禅·默坐禅”的风格。

灵祐就这么在凄凄风雨之中坐着,呐!僧徒渐聚……啊,这有名啊!聚了多少人呢?书上说“以致于千有余人自为饮食纲纪”——我就在这风雨的山上坐着,就来了小几千人……实际,这还是百丈山的那种风格……就是,自行成为农禅。

沩山灵祐,他在“会昌法难”之前就非常有名了!对吧?然后,他这又、又在那儿坐着,又聚了千、千把人……嗯,千余人……小几千人!当时管理湖南的,是湖北襄阳率……就是,它(这个地方)归湖北管。湖北襄阳率,当时叫作李景,统摄湖南!于是,就奏请山门,为他盖了庙,号“同庆寺”。

“如此数十年,言佛者天下皆为首”。因为,他是百丈怀海的嫡传弟子嘛!就是……在“会昌法难”以前,作为百丈怀海的嫡传弟子,其实沩山灵祐已经是天下佛教领袖了!对吧?他就在这儿一直……沩山传法二十年!就是说——他路过那个长沙,他就、就盖这个“同庆寺”,他在这儿传法了二十年!一直传法传到哪年呢?传到会昌二年……就是公元842年。

你看,到法难了!我们前面说……一到法难,当时裴休大哥在江西顾不上他——他在湖南,管湖南的是李景,李景都顾不上自己!法难从天而降……那,寺庙就被捣毁了!那,沩山灵祐就“裹首为民”……什么意思?就是……就,留着头发,就……就藏起来了!就……就、就还俗了!这一还俗,就还俗了小十年吧……对!整十年,应该是。

唐宣宗,大中解禁以后呢……呐,裴休就从江西调任了湖南,任湖南观察使。那时候儿,湖南、湖北就分治开了啊……当时是湖北襄阳率管。裴休就再次找到沩山灵祐,“迎请出,乘之以己舆亲,亲为其徒列”。就是……专门找到到他——大师,请你回来吧!

因为法难之前,沩山灵祐已是天下佛教领袖了,对吧!所以,沩山灵祐就重新削发,回到了同庆寺。但是呢……时间不长,嗯……这经历了这一,这波磨难,时间不长……大中七年,没几年就死了。八十三岁。谥号“大圆禅师”。他这个谥号特别好记!这些禅师的谥号啊,都是有所指的!比如说黄檗希运那个——断际禅师,他断的是什么?什么“际”呢?洪州禅到临济禅的这个“际”……边际的“际”。而,沩山灵祐,他的谥号叫“大圆禅师”,“圆”、“圆”……就是那个“圆”……画那个“圆”!他……为什么?因为他这辈子的爱好就是画圆!这,我们后面会讲过……后面会讲——为什么他一生就是画圆?

沩山灵祐,他经营的这个大沩山,延续了他师父——百丈怀海的风格,是南禅宗的一种典型的自营结构……典型的自营禅宗结构!什么意思啊?就是,一方面,居山聚徒!就,我把这山给“霸占”了……也不叫“霸占”了啊……我“居山聚徒”。然后,“居山聚徒”呢……我“自给自足”!百丈怀海大师不是说嘛——“佛是无求人,佛是无事人”!对吧?我们就不求人,我们要自给自足!而且,自为纲纪!当年,百丈(怀海)大师不是定过《百丈清规》嘛……这就是纲纪!我们就按照《百丈清规》来!

沩山的常住人口到什么地步呢?常住人口达千百五十人!就是,一千五、六百人!这个规模就比百丈怀海那个规模还要大!而且,沩山灵祐呢……他比百丈禅师这个……就是,情商要高一些——百丈禅师那个“无求人”啊,是真的不求人!我谁都不搭理你!但是,沩山灵祐,他就是属于这一个……啫,有点儿“南师”这种风格——他特别善于跟文人和官府保持关系……这是后来禅宗的宗师的一大特点!就……不象最早的宗师。

最早的宗师——马祖道一也好呀、百丈怀海也好、南泉普愿也好呀……对官府和文人都不爱搭理!我根本就不想理你们!但是,从灵祐开始,禅宗确实是……包括裴休!可能是因为这种法难的刺激啊……他们开始跟这个晸俯和官场保持一种密切的关系。

当然啦!保持这种关系的目的,是为了争取从地方到祌秧各级官员的支持,取得一个合法地位!为什么呀?因为这法难打击实在是太惨痛了!所以,始终要保持跟官员和文人的这种密切的关系呢……文人,主导的是舆论!在舆论上给他赢得一个好的空间。官员呢?就是为了能取得一个合法地位!

这样,有官员和文人的支持,呐!这就是禅宗后来一直……宗师发展的一个方向啊!要保持这种关系……同时,也可以增强禅宗对社会的一个影响力。

【资料】

【灵祐(唐大沩山)《宋高僧传》卷第十一】

释灵祐。俗姓赵。祖父俱福州长溪人也。佑丱年戏于前庭。仰见瑞气祥云徘徊盘郁。又如天乐清奏真身降灵。衢巷谛观耆艾莫测。俄有华巅之叟。状类罽宾之人。谓家老曰。此群灵众圣标异此童佛之真子也。必当重光佛法。久之弹指数四而去。佑以椎髻短褐依本郡法恒律师。执劳每倍于役。冠年剃发三年具戒。时有钱塘上士义宾。授其律科。及入天台遇寒山子于途中。乃谓佑曰。千山万水遇潭即止。获无价宝赈恤诸子佑顺途而念。危坐以思。旋造国清寺遇异人拾得。申系前意信若合符。遂诣泐潭谒大智师。顿了祖意。元和末随缘长沙。因过大沩山遂欲栖止。山与郡郭十舍而遥。敻无人烟比为兽窟。乃杂猿猱之间。橡栗充食。浃旬有山民见之群信共营梵宇。时襄阳连率李景让统摄湘潭。愿预良缘乃奏请山门号同庆寺。后相国裴公相亲道合。佑为遭会昌之澄汰。又遇相国崔公慎由。崇重加礼。以大中癸酉岁正月九日盥漱毕。敷座瞑目而归灭焉。享年八十三。僧腊五十九。迁葬于山之右栀子园也。四镇北庭行军泾原等州节度使右散骑常侍卢简。求为碑。李商隐题额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