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勘误:仓夷的弟弟郑贻源是基于什么找到萧殷的

仓夷的弟弟郑贻源根据什么找到

《桃子又熟了》的作者萧殷?

陈家基

笔者曾在2022年5月16日的一篇题为《纪念仓夷烈士8:引出仓夷亲属寻找到仓夷下落》的文章中引用了仓夷(郑贻进)烈士的小弟弟郑贻源在写个萧殷的女儿萌萌的信中所说的一段话:

“广州文艺刊登了一篇黄宗英同志写的《青山着意化为桥》——记肖英同志与青年作家的谈话。而谈话的主题也是以《桃子熟了的时候》作为例子谈写作方法。我如获至宝,一九七八年七月廿(二十)七日我陪同母亲到北京总社玩(总社邀请)时,我把广州文艺带去,总社同志看见文章后,也很感动,因为接待我们的几位同志虽知仓夷的事迹,但没有您父亲知道的那么清楚。总社同志把《青山着意化为桥》拿去影印了几份。总社干部处留下一份。5月20日回到福州,福建分社也留了一份。经过总社电话联系,得知您父亲确实在广州作协(文联),并告诉了我。”

1953年回来寻找兄长仓夷的郑贻源(照片由仓夷和郑贻源的侄儿郑卫建提供)

根据郑贻源这封信提供的情况,郑贻源以及他的母亲才知道了萧殷曾经是仓夷的战友,在仓夷遇害当天曾经和仓夷在一起,因为国民党反动派和美军的刁难,仓夷被迫与萧殷分开,后来在转乘飞机是被反动派骗到大同杀害。根据萧殷的《桃子又熟了》提供的线索,郑贻源后来找到了哥哥仓夷遇害的地点以及仓夷的遗骨。

笔者以及河源萧殷文学馆的工作人员根据郑贻源的信这封信提供的两个个关键信息:1.黄宗英的文章《青山着意化为桥——记肖英同志与青年作家的谈话》;2. 此文刊登在1978年5月份以前某一期的《广州文艺》,试图寻找黄宗英的这篇文章。但经过多方的努力,包括查询1978年上半年各期的《广州文艺》,查询四卷的《黄宗英文集》,以及网上输入关键字搜寻“黄宗英《青山着意化为桥》”,遍寻不获。直至2022年5月2日,河源萧殷文学馆的工作人员扩大了搜索范围,才终于查获了郑贻源提到的这篇文章!

原来是刊登在1978年第5期《广东文艺》上的黄伟宗的文章《青山着意化为桥——记肖殷同志谈散文的写作》。原来是郑贻源在1984年写信时的记忆有误,把两个关键的信息记错了:文章作者是黄伟宗而不是黄宗英(可能是黄宗英更出名,因此郑贻源记错了是黄宗英),以及文章是发在《广东文艺》而不是《广州文艺》上。

1978年第5期《广东文艺》上黄伟宗的文章《青山着意化为桥——记肖殷同志谈散文的写作》

难怪先前怎么努力都找不到!

说明:1935年出生的黄伟宗是中国当代著名文化学者、作家、文艺理论批评家、文学研究家、社会评论家。黄伟宗曾经在以下三段时间与萧殷共事:1959年至1967年,任羊城晚报文艺副刊《花地》编辑;1975年至1976年,任广东省文艺创作室《广东文艺》编辑;以及1977年至1978年,任广东作家协会《作品》编辑部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