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6月17日,一颗蘑菇云在我国境内腾起巨大的烟雾,这一声巨响,让世界都觉得震惊。我国氢弹爆炸实验成功的消息刚刚传到美国,美国中情局就立刻展开了调查,他们认定一定是美国人泄露了氢弹技术。因为在当时,中国根本不可能自主研发出氢弹。
最后的调查结果让美国人有些不愿意接受,因为中国氢弹竟然真的是自主研发,主要的负责人是一个从来没有留过洋的物理学家——于敏。
氢弹爆炸之前,美国人眼里根本“看不起”中国,认定了这是一个落后挨打的国家。可随着蘑菇云的这一声巨响,世界都开始重新审视中国。由于我国自主研发的氢弹威力巨大,美国人甚至认为,于敏一个人可以抵得过十个集团军。
那么于敏到底是谁,为什么美国人会对他有这么高的评价?
于敏
悲惨的童年
1926年,在河北省宁河县芦台镇,也就是今天天津境内,一户普通职工家里,一个男婴呱呱坠地。因为父母都是普通的职员,所以每个月的收入非常少,一家人过得非常拮据。
于敏的童年,先是军阀混战,后是日本侵华。在于敏的童年记忆里,只有“民不聊生”、“兵荒马乱”八个大字。其中一件事,更是深深刻在了于敏的心中。
展开全文
童年于敏(右一)与小伙伴
12岁那年,父母给于敏买了一辆新的自行车。开心不已的于敏马上约上小伙伴,一起在路上骑车,结果却突然遇到了一辆日军军车。明明看到了小孩子,这辆军车不仅没有减速,反而横冲直撞了过来。
在那一瞬间,于敏感觉到了绝望、恐惧、错愕,不过更多的是思考,这是中国人的地盘,为什么日本人如此嚣张?于敏明白,因为中国已经成为了亡国奴,任谁都可以任意践踏。
这件事发生后,于敏更加努力读书。他希望能够像英雄岳飞一样,荡寇平虏,重振山河!
童年于敏
1944年,18岁的于敏顺利考入了北京大学,成为了工学院的一名学子。就在全家庆祝于敏金榜题名之际,于敏的父亲却突然失业。这意味着,于敏家里失去了主要的经济来源,生活都成了问题,更不用说负担于敏的学费了。
好在于敏有一位知己好友,在知道于敏家的情况后,因为心疼这位高材生,于是自愿出资资助于敏上大学,于敏这才有机会迈入北大的校园,也让他有机会成为改变中国命运的“功勋”。
于敏与父母合影
北大的求学生涯
寒门学子多勤奋,于敏在北大的校园里,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的营养。在别的同学打牌、游戏的时间,于敏总是抱着一本书,在景山顶上,迎着瑟瑟的寒风,安静地学习着。
功夫不负有心人,于敏的学习成绩在北大校园里首屈一指,成为了校园里的风云人物。
可于敏这个时候也开始思索,自己这么努力求学,究竟将来能给国家带来多少用处?学习是否无用呢?
1945年8月6日,广岛长崎上空捧起了一颗原子弹裂变的巨大火球。世界开始审视这种武器,竟然可以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将一座城市摧毁得如此严重!
这件事极大触动了于敏,他突然意识到,学习并非无用,只是要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向。于敏毅然决然跳到了物理系,希望走上科学救国的道路。
于敏(左一)和同学们
学霸的潜力总是无穷的,这个“半道出家的和尚”,竟然在物理系的考试中一举夺魁。三年后,于敏以状元的成绩考取了北大理学院院长张宗燧门下的研究生。
张宗燧是当时国内著名的物理学家,更是第一个在剑桥大学开讲授课的中国人。可是有能耐的人多少都有几分怪脾气,张宗燧也不能免俗。张宗燧对学生的要求可谓苛刻,一般的学生根本入不了他的眼。而且张宗燧上课从头到尾都是英文,内容深奥难懂,没有几把刷子,根本听不懂他的课。因此张宗燧的名声,在北大校园里,有不少学生望而生畏。
这位从来没有留过洋的学生于敏,因为怀揣着报效祖国的伟大志愿,专门找特别难的课题进行挑战,让北大的整个物理学院都为之惊叹。尤其是在一场代数考试中,因为题目实在太难,系里的平均成绩还不到20分,可于敏竟然拿了满分。这一战,让于敏在北大校园“封神”。
一向苛刻的张宗燧也露出了满意的笑容,毫不吝啬自己的赞美:“我教了一辈子学,都没见过像于敏这么好的学生。”
张宗燧
原子弹要有,氢弹也要快
自古以来,只有强者才能占据主动权。美国自恃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对世界上其他国家充满了威胁的意味。
1951年,研究生毕业的于敏留在了北大担任助教。某一天,他突然被带到了一个神秘的地方——近代物理研究所。这里聚集着全国顶尖的精英,邓稼先、黄祖洽、金星南成为了于敏的小组搭档,一起研究原子核理论。
邓稼先 (中国科学院院士、核物理学家)
短短数年的时间,他们在一起研究原子核,于敏也顺利写出了多篇重量级的论文,使得我国的原子核研究上升到了全新的高度。
不少人见到于敏都觉得不可思议,因为他从来没有接受到过任何国外名师的指导,也从来没有走出过国门,能够有今天的成绩完全靠的是独自钻研。这些物理学前辈半是打趣,半是惊叹地说:“于敏是中国的‘国产土专家一号’!”
1952年11月1日,太平洋马绍尔群岛的一个小岛上发出了一声震天巨响。美国研制出了世界上的第一颗氢弹,按照美国人的一贯做法,如果不能尽快研制出氢弹,我国就只能成为“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对此,主席下达特别指示:“原子弹要有,氢弹也要快!”
1962年,苏联也研发出了氢弹,其威力比当年美国在日本扔下的原子弹,威力还要高上3946倍!加上当时中苏关系破裂,我国头顶上悬着两把锋利的刀,一把是美苏的霸权主义,一把是原子弹和氢弹的两块乌云。
默默耕耘数十载
当于敏接到院里通知,开始参与氢弹研究的时候,他可一点也不轻松。因为于敏研究了十年的原子核理论,而且在专业领域上已经有所建树,眼看着马上就要有所发现。可组织上却在这个时候让他转行,于敏多少有些始料不及。
不过于敏用掷地有声的话回答:“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不能有另一种选择!”自此,于敏转向研究氢弹原理,从1960年到1988年,于敏的名字和身份都是严格保密的。
别觉得这两种核武器没什么区别,实际上可有着天壤之别。原子弹属于核裂变,氢弹却属于核聚变,研究方向也是完全不同的两种。
为了完成祖国交给的任务,于敏隐姓埋名,常年在外奔波,就连老婆孩子都不知道他究竟在干什么。曾经在物理界展露天才的国产土专家1号,仿佛一夜之间销声匿迹,再没有发表过任何论文。
于敏和妻子的结婚照
世界上只有英国,美国和苏联三个国家成功研制出了氢弹,他们恃强凌弱,杜鲁门还跟艾森豪威尔毫不避讳地讲到:“决不能让中国搞氢弹!”
这些事深深刺痛了于敏,他说:“是可忍孰不可忍,我过去学的东西都可以抛掉,一定要全力以赴研制出氢弹来!”
因为中国在这方面完全没有任何经验,所以于敏手头的资料非常少。怎样制造氢弹?核心问题又是什么?这些完全都要靠研究者自己研究。
有人这样评价:“于敏的工作完全要靠自己,因为他没有任何老师。”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件事让世界重新审视了中国,也让于敏有了前所未有的信心和动力。
核弹实验在遥远的大西北,这里的条件异常艰苦,就连大白馒头都没有,里面总是夹杂着沙石,喝的水也是苦碱水。这里的气温非常低,尤其是到了冬天,甚至达到了零下30°,风一刮过来,就好像在人的脸上刮刀子。
研究员们从来没有任何的抱怨,因为他们的心中都憋着一股劲儿,只有敢在法国面前突破氢弹研究,才能长中国人的志气,中国在世界上挺直腰杆说话!
终于,1967年6月17日,新疆罗布泊上空发出了一阵雷鸣般的巨响。在这片荒漠上,腾起了一朵巨大的蘑菇云,天空上方瞬间升起了两个太阳。比起其他国家的研究,于敏设计的氢弹更加适合实战。就连美国军界评价说:“这家伙可以抵得过十个集团军!”
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美国用了足足七年三个月,前苏联用了六年三个月,就连英国也用了四年七个月,法国用了足足八年六个。
我们的祖国,却只用了两年八个月!
这不仅是世界研制氢弹全新纪录,更是一代研究工作者殚精竭虑的付出。他们行走在最恶劣的环境,做着最艰苦的工作,可在成功后会心一笑,继续当一个普通人。
他们才是真正的明星,真正的英雄,一如李白笔下的侠客: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