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阅读文章前,不妨先做做下面的小实验,看看你的呼吸能力如何?
李哲教你学解剖
,赞 75
我们每分钟平均呼吸14-16次,每小时呼吸800-960次,每天呼吸2万次左右。这些数字让我深思,让我意识到每天我们都有将近2万次机会让自己活得更好!一个身体健康的成年人可以在缺乏食物的情况下生存15~20天,缺水的情况下生存10天,但如果停止呼吸,数分钟内就会死亡。与食物和水的摄入不同的是,像我一样练习屏息的人,可以在水下潜入好几分钟而不用呼吸。
探索屏息:从身体反应到心肺功能变化
据科学研究,无压力状态下,我们的大脑使用了体内氧气的约20%。同时,大脑能够忍受4~6分钟的无氧状态,但超过这个时间,就会导致不可逆的大脑损伤。然而,即使我花费更多的时间进行屏息练习,我仍然感到身心愉悦,这究竟是怎样的神奇之处呢?
医学专家通过对屏息能力超群的潜水运动员进行测试,试图探索屏息与身体的关系。我本人曾作为意大利国家研究委员会(CNR)的研究对象,学者们通过分析我的身体在不同深度下的反应,以及在面对“极端”(尽管我更愿意称之为“非凡”)情况时,我的心肺功能如何变化,以期进一步理解这个神奇的生理过程。
屏息时,人体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肺是我们呼吸的重要器官,由微小的肺泡组成,它们的总表面积约为100至150平方米,相当于一个宽敞而漂亮的公寓。在这个小小的空间里,人体进行着气体交换,提供生命和能量的源泉。 当我们面对压力时,呼吸会受到干扰,肺容量减少,导致肺泡面积显著减少。当进行深潜时,肺部容量甚至会减少一半,这种“缩半”现象对于我们的身体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然而,人类拥有适应环境变化的自然能力,当我们再次浮出水面时,肺部会重新膨胀至原有容积。这种生理变化与海豚类似,帮助人体在海洋中承受压力。
屏息期间还有另外一个有趣的生理适应过程。著名的日本发明家中松义郎就曾通过在泳池里屏住呼吸来激发灵感。当我们屏住呼吸时,二氧化碳的含量会上升,大脑会解读这个信号并将更多携带氧气的血液流向大脑。只需要略微提高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就可以让更多氧气输送到大脑,从而提高大脑的性能水平。
请注意:
这并不意味着为了拥有一个卓越的大脑,我们所有人都需要进行屏息;也不意味着需要在家里配备一个泳池,或者还要在浴缸里进行屏息。(另外,这么做可能会相当危险:请记住,永远别独自尝试进行屏息!〕
压力下的呼吸成本大增
呼吸甚至会耗费身体的能量。在休息状态下,每升通气量中仅消耗1毫升的氧气(吸气0.5毫升,呼气0.5毫升)。如果每分钟通气量约为6升,那么呼吸过程的总氧气消耗量仅约为6毫升。对于整个身体的氧气消耗量而言,这种影响非常微不足道。
然而,在压力情况下,情况会发生剧变。压力不仅在精神上产生影响,还可能涉及物理、化学或热量方面。此时,通气成本显著增加,每分钟的氧气消耗量可达约150毫升。这些数字令人深思,因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这种重要变化。谁没有在课堂提问、大学考试或工作会议中感到焦虑呢?在各种压力的交织中,包括困惑、愉悦、恐惧和焦虑,人们会感到喉咙颤动、心跳强烈和思维不清。
3D立体式呼吸
我曾经也有过这种体验,现在依旧如此,但我学会了如何在面对困境时掌控自己,这都要归功于呼吸。既然我们身处于技术时代,那么我不得不提及3D式(立体)呼吸。事实上,普遍认知的是,运动的不同姿势可以提高特定肌肉的工作效能。在我们讨论的情景中,这个肌肉便是横膈膜(膈肌)。
一些科学刊物表明,改变肌肉空间位置就能突显出不同侧肌肉之间的功能差异。基于这一点,我们可以运用腹式呼吸法来进行姿势转换。
为此,我推荐你按照以下步骤进行至少2分钟的3D呼吸训练:
仰卧姿势
双臂放在身侧,专注于腹式呼吸。若要感受腹部,可将一手或双手放在脐部,感受呼吸的变化。
右侧姿势(右侧卧)
向右侧转身,弯曲右膝,右手放在头下。左手靠在腹部,尽可能向下,几乎与地面接触。因为胸部右侧与地面接触,横膈膜向下的幅度大于对侧;事实上,你会发现肚子的一边比另一边更鼓胀。
左侧姿势(左侧卧)
与第二步侧卧的方向相反,执行相同的动作。
俯卧姿势
腹朝下,双臂松弛沿身体侧放置,额头和脸贴在地面上。每次呼吸时,试着将骨盆抬高几厘米,然后轻轻放下。若感觉有轻微的压迫感,这是正常的,因为它是由姿势造成的。
请注意
双臂的姿势会影响呼吸训练的难度。对于想学会呼吸的人,建议将双臂放在身侧;对于以训练呼吸为主要目标的人,建议将双臂与身体垂直,自然地移动双臂,或者直接将双臂伸向头部后方。
这一系列训练持续约8分钟,有助于以正确的方式感知呼吸并在不同方向上增强横膈膜的力量。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文摘自《呼吸的力量》,全书在“李哲教你学解剖“微店中有售,欢迎有需要的学习者前来购买。
讲师培训风采
呼吸与减压体验课
长按下方图片二维码
即可了解更多课程内容
2023年
李哲功能康复团队最新课表
五月工作坊
六月工作坊
想了解有关李哲功能康复团队
课程的最新资讯
请联系
李哲团队资深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