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士洲专栏】
诸葛亮之憾
原创作者| 沈士洲(重庆忠县 教委退休教师)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发明家,是民间智慧的化身。其对蜀汉忠心耿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楷模千秋,励志万代,感动后辈唏嘘涕零,顶礼膜拜。《三国演义》把诸葛亮未出茅庐的“三分天下,出使东吴的”舌战群儒,赤壁之战的“草船借箭”、“七星坛祈讨东风”,“智算华容道”、“柴桑吊丧”,以及协助刘备父子夺取西川的捉张任、降马超、取汉中,五次火攻、七擒孟获,以及六出祁连的骂王朗、破曹真、唱空城、辱仲达、射张邻、造木牛流马,创十箭连弩中的智谋,神机妙算,未见先知,识天文,知气候,熟地理、懂人生,通透对手心理、熟谙帝王权术、洞悉朝代兴替,辩证把握刑法宽严之度,惠驭军民百姓之尺,惩奖将士之律的种种形象,描绘得唯妙唯俏,栩栩如生。但在《三国志》中,却记述平平,赞贬兼有,作者陈寿将诸葛亮排除于三国八大谋士之外。陈寿眼中的谋士,东吴四人,周瑜、鲁肃、吕蒙、陆孙。曹魏三人,荀彧荀攸、贾诩。蜀汉仅有庞统。且评诸葛亮说:“应变将略,非其所长”。
为官蜀汉和西晋的陈寿,虽未亲历诸葛亮时代,但距其时间极近(诸葛亮殁于公元233年,陈寿生于232年),所以对三国时期的历史真相远比千余年后的《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和批注、定版《三国演义》的毛伦、毛宗岗父子更真实、准确、全面。在《三国演义》对诸葛亮形象塑造中,确实是可以找到一些记述描写诸葛亮局限性的佐证的。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是高大丰满的。他有远大抱负和忠贞不渝的节操,经天纬地的才干;有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献身精神;有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气候、灵活应用古今知识的天赋;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谋略;有深入虎穴、临危不惧的胆气;有把握战与和、进与退、得与失、输与赢、利与弊的大智大勇;更有“臣死之时,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的高尚清廉品德。包揽国权,却无篡逆之野心,执掌生杀大权却无徇私枉法、滥杀无辜之例。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为国为民的殚精竭虑、对蜀汉刘备父子的忠心耿耿、恢复刘氏天下的吐哺精神,确实是前无古人。但客观的、历史的、从上下五千年中华历史的教训总结看,诸葛亮仍留下一些值得后人长叹的教训,下面仅谈几点个人见解。
忘却刘备遗言,错用马谡,失掉蜀汉首伐曹魏的良机。
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时,特意屏退马谡,问孔明:“承相观马谡之才如何?”孔明曰:“此人亦当世之英才也。”先主曰:“不然,朕观此人,言过真实,不可大用,承相宜深察之 。”诸葛亮首次北伐,面临司马懿的凶凶来势,在选派守卫“咽喉之路”街亭的将领时,被马谡的自诩(自幼饱读兵书,颇知兵法)、狂言(休道司马懿、张郃,便是曹操亲来有何惧哉)、军令状担保(若有差失,乞斩全家)所惑,无视刘备之提醒,固执己见,委派马谡当据守街亭主将,结果让一个搬用兵书、死守教条、言过其实、目空一切、刚愎自用、违令拒谏、狂傲自信、不知天高地厚的书生葬送了首次北伐的大好时机,诸葛亮虽然挥泪斩了马谡,且自降三级谢罪,但丧失了兴复汉室的良机。造成蜀汉无可挽回的巨大损失。诸葛亮之自罚,亦是罚不当罪,若非诸葛亮身为承相,执掌国家大权,岂能“军家胜败,仍兵家常事!”
用人不当,痛失荆州,葬送蜀吴联盟,加速了蜀汉灭亡。
自三顾茅庐,火烧新野、赤壁大战、共守荆州后,诸葛亮对关羽的性格是了解的。关羽自恃武功高强,久经沙场,温酒斩华雄,白马杀颜良、文丑,过五关斩六将,水淹樊城,活捉于禁,加之是蜀汉王刘备的盟弟,所以,心傲气昂、目中无人,老子天下第一,把曹操、孙权不放在眼里,其它曹军吴营的大将谋臣更不在话下。明知关羽不会执行联吴抗曹之大计,仍然硬着头皮委任关羽守荆州,即使有刘备之暗示,但其任人不当、用人不明之责是难辞其咎的。关羽后来侮辱孙权、拒绝吴国婚约结盟而分兵抗吴曹,蔑视陆逊年幼,渺视吕蒙智谋,空虚荆州,撤兵助攀城,招致尚未大战即一败涂地,失荆州、走麦城、中埋伏、遭生擒。关羽之败不仅仅是个人之败,而是蜀汉之败,且是半壁江山。再望后看,蜀汉江山之败,即由荆州之败始。诸葛亮在明知关羽守荆州有隐患,却硬着头皮任用,且在关羽不服马超时,为安慰关羽,还写信贬评马超,吹赞关羽“绝伦超群”,更助长了关羽骄横意气,历史地看诸葛亮任人不当之责是勿庸置疑的。
蜀国后继无人,与诸葛亮代替年幼皇帝大包大揽朝政军务是分不离开的。
蜀后主刘禅昏庸无能,无所作为,《三国志》之《后主传》记,只有其年谱,无任何朝政帝业建树记载。诸葛亮死后,刘禅宠信宦官、疏远大臣,残害忠良,无德无谋、忠奸不明、稂莠不分。当兵临城下时,毫无气节,不顾尊严,自缚乞降,丢尽其父枭雄之颜面。
诸葛亮作为刘备托孤之臣,刘禅的相父,“自比管仲、乐毅”,既有道家哲学智慧,又有儒家治国为民的进取精神,肯定明了国君和谋臣良将对国家的重要性,然而无论是《三国演义》还是《三国志》皆无诸葛亮对刘禅的引领、指导的记载。在《诸葛亮传》中却说“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诸葛亮把对刘备知遇之恩的报答,转移到对幼主的爱护,大包大揽了后主前期的朝政,忽略了对蜀后主治国主政能力、品质素养、帝王权谋、驾驽文武官员的权术培训,更没放手历练。在“降中对”时,刘备即对诸葛亮请教,对刘禅当然有帝师资格资职,但诸葛亮却失职了,以至后主不知朝政,不懂朝政,不理朝政,不但平庸,而且愚蠢,荣辱不分,以耻为乐,甚至当了魏国俘虏,还闹出“此间乐,不思蜀”的千古笑话。
同样,诸葛亮以“事必躬亲”包揽了文武官员的职责,甚至“罚二十以上皆亲揽”,“整顿武装,工械技巧……事无巨细”,皆不放心他人管理,纵观蜀国中期,人才济济,却得不到重用和历练。诸葛亮打击了他们的积极性,剥夺了他们历练的机会,使他们不能成为独挡一面的人才,到刘备时期的著名武将如赵云、马超、黄忠、关兴、张苞等死后,就再无令人闻风丧胆的大将了。以至在诸葛亮死时,只用两个文官杨仪、蒋婉主持军务,到姜维主军时,出现“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年轻武将断代现象。后来虽然出现了一个姜维,却因时间短,资历功勋不够,又不得朝庭信任,还受宦官陷害,招至蜀汉无人防御,招架不住曹魏的偷袭,姜维还在前线剑阁浴血奋战,却接到蜀主命令投降的敕书,何其悲哉!
诸葛亮在用人上还存在着先入为主的问题。
主观武断,不实事求是,凭印象下结论,对魏延的认识、任用就是一个典型例证。
《三国演义》中,魏延为投刘备,在襄阳城杀守门将士,开城门迎刘备,在关羽战长沙大战中,为救黄忠保长沙百姓,斩杀了残暴不仁、轻贤慢士的韩玄,为关羽夺长沙立下大功。当关羽向刘备引见魏延时,诸葛亮却喝令推出之,刘备惊问其故,答曰:“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的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故先斩之,以绝祸根。”这显然是主观臆断、毫无根据的,岂不知魏延是为投刘备而来?魏延归刘备后,对刘备忠心耿耿、屡立战功,深得刘备信任、重用,被刘备任命为汉中太守、汉中都督。魏延守汉中,把远离成都的汉中建设成固若金汤的边城。魏延曾向诸葛亮建议从汉中经子午谷出奇兵偷袭长安,诸葛亮因谨小慎微没有采用。当蜀国那些名将相继死后,魏延自恃武功高强、有胆气谋略却不被诸葛亮重用而有怨气,瞧不上诸葛亮宠用的一些智囊文官,这就引得诸葛亮、杨仪等人反感,所以诸葛亮临死之前以锦囊密谋诱导魏延喊:“谁敢杀我!”安排马岱在背后袭杀了魏延。魏延之反,不是生有反骨,而是诸葛亮主观臆断、轻视打压、打击逼迫的结果。如果诸葛亮不先入为主,象刘备一样信任重用魏延,说不定魏延会成为蜀国后期担当重任、独挡一面的中流砥柱。
公元219年,刘备攻下汉中,力排众议,排除张飞、赵云、马超等,委派魏延首任汉中太守。可见魏延在刘备眼中的地位是超过众将的,从一些资料看,魏延还在刘备逃难新野时就投身刘备了,三国演义中,魏延是在关羽大战长沙时(208年),救黄忠、杀韩玄正式投刘备的,到233年被杀,亦是忠心耿耿效劳蜀汉15年了。诸葛亮临死前后,以密谋暗杀魏延,名不正、言不顺,手段不光明正大,这确实是诸葛亮一生最大污点,而不是未来先知的英明智算。
本文说“诸葛亮之憾”,其实是表达作者对诸葛亮这样一个光辉伟岸的历史人物(或文学形象)不足的遗憾。客观的、历史的、辩证的分析、评价历史人物(或文学形象),是不可能有完人的,更何况以现在的观点、理念去挑剔近两千年前的诸葛亮!
读史、读古典名著,评名人、名家,如能白璧觅瑕,获一教训,受一启示,足矣。
2023年4月25日
作者简介:沈士洲,1946年生。原重庆市忠县教研室主任、支部书记,重庆市中学特级教师,中学语文研究员。
延伸阅读:
沈士洲:六考识英雄 三论分天下
沈士洲:曹操刀下的可悲文人
忠州·三峡风赋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
打开过去的日记
我的老庚王疤子
谭家小学赋
改变教育,从这里开始——校长传媒(我们唯一的微信号xzcm888)
第一时间获取教育行业最新资讯和深度分析
分享“教师卓越发展智慧”与“学生健康成长方案”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们
投稿邮箱:
xiaozhangchuanmei@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