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老辈人叮嘱的“做6事吃4物”,寓意健康家业兴,了解下。大家好,我是琦哥说美食,祝大家开心每一天。
在不知不觉间,我们即将迎来一年一度的清明节。清明节是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 ,也是我国重要的祭祀节日。清明节在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它大致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了。随着清明影响不断增大,到了唐朝,清明节又吸收了上巳节和寒食节的习俗,逐渐形成如今的清明节。清明是一个人们非常重视的日子,在农村,有着“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拖延”等说法,在城市也有“植树造林莫过清明”之说。到了清明这天,人们也会遵循一些传统习俗,尤其是老辈人会叮嘱一定要“做6事吃4物”,寓意健康家业兴,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做6事
第1事:扫墓祭祖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都非常重视祭祖。“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从这句孔子的话中,可以体现出保持淳朴厚道、宗族和睦相处的家风的重要性。清明节是最重要的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人们给坟墓铲除杂草,供上祭品,燃香奠酒,烧些纸钱等,磕头作揖、说些吉利话,或向去世的长辈汇报家中情况,这体现了出一种“孝道文化”,也是对已故长辈的敬仰和怀念,能使亲情兴旺、家族更加团结。
第2事:荡秋千
清明节荡秋千是由来已久的风俗。秋千的历史相当古老,古代的秋千多用树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于木架上悬挂两绳,下拴横板而成。荡秋千有两人荡秋千、单人荡秋千及立荡、坐荡等,各地都有不同的荡秋千习俗,尤其深受儿童和妇女的喜爱。清明荡秋千不仅能娱乐身心、增进健康,还可以很好地提高胆量,培养勇敢精神。
第3事:拜“城隍爷”
民谣有云:“神庙还分内外城,春来赛会盼清明,更兼秋始冬初候,男女烧香问死生。”这说的就是清明节拜“城隍爷”的习俗。每到清明节,人们都会前往城隍庙烧香、叩拜、求签、还愿和问卜。城隍庙里供奉的“城隍爷”,是百姓除了灶王爷、财神爷外最信奉的神佛,人们主要是为天旱求雨(多雨时求晴)、出门求平安等诸事焚香拜神。
第4事:互送麻糍
在清明节,一些地区还流传着儿女亲家互送麻糍的风俗,它是两家订婚后、嫁娶前的一种礼仪。一般是男方家在清明节时给女方家送去麻糍,意为在下一个清明节前就要娶新媳妇过门了。等到女儿出嫁后,女方家在清明节会给男方家回送麻糍,据说这样互送麻糍可以让小两口过得像麻糍一样甜甜糯糯、和和美美。
第5事:踏青
踏青,在古时叫探春、寻春等,清明时节春风和煦、阳光灿烂,到处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人们结伴踏青郊游的大好时机。到大自然中去欣赏和领略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徜徉于绿草之中,是一种绝美的生活享受,可以很好地放松身心,吸收天地阳气,呼去胸中陈积的浊气,避免郁结心胸。
第6事:放风筝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放风筝也是清明节比较流行的习俗之一。古时候,放风筝就是“放晦气”。古人相信,生病的人可将其病况画于风筝上,让风筝飞至高空,然后拉线剪断,疾病灾难便会随着风筝一起飞走。现在清明节放风筝更多的是一种娱乐活动,不仅能带给人们欢乐,还有益于身体健康,可以活动全身筋骨、血液。
吃4物:
第1物:清明粄
在清明时节,人们在出外踏青时,会采摘一些鲜嫩的、可食用的青草,如艾叶、使君子叶、鱼腥草、鼠曲草等,用来做清明粄。清明粄性温,味道芳香,民间认为可以祛风祛湿,如果再加入使君子叶,可驱除肠道寄生虫,具有一定的保健功能,特别适合在清明时节食用。
第2物:子福
子福是一种传统食品,一般由白面蒸制而成,面里包着大枣和核桃等,外层放一个鸡蛋,周围再盘上几条“面蛇”,有着“子孙有福”之意。以前子福主要是用于清明节祭祖上坟,祭完全家一起分着吃。还有一些地区,新媳妇过第一个清明节时,娘家要制作两个子福,上面捏有花鸟鱼虫,送给小两口每人一个,然后每年继续给已出嫁的女儿送一个子福。
第3物:发糕
发糕又叫碗糕,素有发家致富、安康幸福之意。发糕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望,是一种被赋予强大信念的食物。吃蒸发糕也是清明节的食俗之一,人们希望通过吃发糕能够发财和高升,所以蒸得是否够“发”、够“高”,显得特别重要。而判断发糕发的好坏,主要是看发糕表面的龟裂,口子越深越大表示越发。
第4物:鸡蛋
清明节吃鸡蛋的习俗,已经流传了几千年了,据说隋唐时已盛行。最初是为了婚育求子,人们将涂满各种颜色的鸡蛋、鸭蛋等投到河水上游,下游的人捞起食用后便可孕育。民间还有一种说法是,在扫墓时,将煮熟的鸡蛋在墓碑上打碎,蛋壳丢在坟上,象征着“脱壳”,表示生命更新,寓意后代子孙都能出人头地。现在人们在清明节吃鸡蛋主要是象征着团圆和平安。
清明节,老辈人叮嘱的“做6事吃4物”,寓意健康家业兴,了解下.大家好,我是@琦哥说美食,每天分享好食材给大家,丰富您的饮食知识,方便您的安全选购。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请帮忙点赞、评论、转发和收藏,对我来说是创作的动力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