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 > 正文

守孝三年的由来

守孝三年的由来

父母去世后要守孝三年是中国古代的风俗传统。

一,守孝三年的来历;

说法一:父母亲去世要在灵堂停放少则七天,多则过“五七”(三十五天)后下葬,下葬后其儿子要住在墓旁守孝三年。防止墓中亲人活,以便及时解救。

说法二:“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人生下来一般要由父母怀抱两年才能生活自理。加上在娘胎中的一年,共三年。儿女要报答这三年的怀抱之恩。

二,如何守孝;

1,三年内不办嫁娶喜事。直系子孙,即便定好了婚期也要更改,有的在老人弥留期间,匆匆把事情办了,还有个说法叫“冲喜”,办喜事能把老人的病灾冲走。还有的因各种原因等三年有困难,就在老人入土后立即办喜事,不贴“喜”字,不放鞭炮不听响(喇叭)。如果是后来要办喜事,也可以迁就着挂三个年头计算。

2,三年内正月十五不蒸灯。淮北有正月十五蒸面灯的习俗,面灯上分别捏出一到十二个褶子,对应着一年的十二个月,掀锅后,从灯里所蓄的蒸汽水推断月份的旱涝,预测年景。人在三年守孝期间,没有蒸灯的利,但可以点灯。乡邻们用笼布包三个五个面灯送去,说给孩子点个灯吧。主人答谢。不在于几个面灯的价值,在于人家能想到自己,与自己共同怀念老人。人缘好的能收到数十上百盏面灯。

3,三年春节不贴门对子(春联)。过春节时,不贴门对子不听响。从门前过路的人一见便知这家有变故,也会为之叹惋,念一声:这家子老的去世了。到第三个春节可以贴黄色或蓝色门对子。亲属的门对子也有讲究,哥哥嫂子死,弟为幼,为长者执礼,大爷大娘死,其父为幼,自己父母健在也当执父母礼。弟弟弟妹死,兄为长,叔叔婶子死,若父母健在,其父为长,均可贴红色门对子。有时堂兄弟之间处理不当,也会反目。

4,三年没有好时运。说父母去世三年内做事不顺利,凡事要格外谨慎,不冒险,不经营大生意,不与人斗恶。这大概是因为心情极度悲伤,情绪不稳,做事易出差错。有时孝子与人斗恶,人们便用“三年没有好时运”相劝,孝子很容易接受,斗恶的对方也会谦让。

回答于 2023-01-14

孔子所倡导的思想,是围绕着西周之“礼乐”而提出的。由此可见,守孝三年由来已久,至少可追溯到西周时期。这种规矩,贯穿了整个封建王朝史,直至民国时期才被废止。

         在中国的古代有着“守孝三年”的风俗。这是因为在孩子自出生直到三岁这个期间是父母十分的辛苦的时期,因此父母离世之后,子女要守孝三年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在守孝期间,不能参加聚会和应酬,夫妻不能同房,家属不能生小孩,如有违法者要交官办治罪的。

一、守孝三年的由来

        关于这个说法,我们的孔圣人有过解释:当我们每个人自从出生以来,在最初的三年以来一直是在父母亲的怀抱里面成长的,而这三年也是父母亲哺育孩子最为劳累的一段时间。如果父母去世之后,身为子女至少要报答父母养育的这三年的恩情。所以要守孝三年来亲自体验一下,父母亲当时三年所养育孩子的辛苦。

二、守孝三年的规定

        古代人们在守孝的三年时间内不可以参加宴会,不可以串门,不能同房、不能穿颜色鲜艳的衣服,家属不能生小孩等等的要求,如果有违反被告发是要治罪的。因为当时人们的交通条件比较差,许多人回家奔丧大多是靠步行,来往路上大约最少会花几个月,有时路上走个一年半载都是正常的情况。再加上古代的通讯比较落后,往往收到书信都在一两个月之后的事情。所以守孝三年的时间,其实在家待的时间并不是很长。

        中国人是以孝为先的国家,尊重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人们将孝顺和尊重父母放在第一位。特别是在中国的古代把孝道放在在一个至高的位置。古代孝顺父母的人会得到社会上人们的尊重,也有些人因为这个优点而成为了官员,可以看出,古代人对于孝道是十分重视的。而守孝三年这个风俗是按古代中国人们的社会条件和背景所制定的,也是当时古代制度的一个缩影和产物。

服丧期能不能结婚

最好还是别结婚吧。

我们常说“孝当先,和为贵”,孝从古至今都是我们国家重要的文化,古时候家里父母去世,都是要守孝三年的,以表对父母的养育之恩对亲人逝世的沉痛哀悼,虽然说现在社会没有那么讲究古礼了,但是守孝期间什么能做什么不能还是有必要了解的。今天就来跟大家聊聊守孝期间可以领结婚证吗和守孝几年不能结婚,相信对大家有所帮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关于守孝期间结婚的讲究

1、其实就是说,家里老人走了,孙子们要为去世老人守孝三年。老人走了不久,晚辈们如果就办喜事,有一种对去世者的不敬重的意味。

2、当然,这只是旧礼教的说法。时代不同了,现在不足作为行为准则。客观地说,孝与不孝应该是体现老人在世时其儿孙是怎样的尊重和关怀,而不是等老人死后让活着的人自我折磨。

3、但话也得说回来,如果老人去世不久,晚辈就办喜事,显然是有点说不过去的。所以,一般而言,老人走后的短期内,晚辈是不应该办什么大的喜事。像笔者老家农村当地,老人去世后,戴孝者多半要跨过一个春节才办喜事,这也是人之常情。

不能结婚。至于时间的长短,各地有差异,我们这服丧期是百日,过了百日后可以结婚,但是不能摆酒席。丧家三年内不能给亲朋好友拜年,过年也不能放鞭炮,贴对联,以示对故去亲人的尊重和追思。家中子女还要给前来拜忌的人磕头,孝子女还要戴孝字。

服丧期从法律角度上完全可以结婚的,但是从民俗角度上讲一般情况下是不会结婚的,而且我们大部分服丧期是三年时间,这主要还是要看当地的民俗情况。

因为很多人会认为服丧期间结婚是对亡者不尊重,不孝顺的表现,其实现在也有很多变通的办法,比如先简版订婚等等。

服丧期间可以结婚。

但我国的习俗,家有丧事,是三年不办红事的,意思就是不能摆酒席大操大办,不能娶新媳妇过门,尤其农村极为看重。不过领结婚证倒是可以,不办酒席就行,因为在农村只有办了酒席才算是真正的结婚,所以服丧期间可以领证结婚,不用办酒席。

传统习俗服丧期是不能结婚的,比如为父母守孝要三年,这三年里面不能结婚,不能吃荤,但即使在古代也有变通的,以老人临终遗嘱或者其他方法变通,也达成了服丧期结婚的目的,理由往往是为了子嗣后代之类,但现代没有那么多必须遵照传统习俗,社会发展变化,我们不能用老习俗和规矩束缚自己,对亲人长辈的孝心并不需要用服丧期不结婚来表达

最早守孝都是怎么守的

所谓“守孝”,指的是尊亲(一般指父母)去世后,子女必须呆在家中,在一定期限内停止一切娱乐和交际,表示对父母深切的哀悼。

古代的守孝时间统一定为三年,为何要三年?这来源于孔子的一句话:“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意思是说,你出生之后,至少三年离不开父母的日夜呵护,所以把守孝时间定为三年,这是对父母恩情的回报。

古人认为人死了但灵魂还在人间古代奉行“三日而殓,三月而葬”的习俗,遗体入殓后要三个月才下葬。下葬之后,子女开始守孝,通行的守孝时间一般是三年。子女孝不孝,关键看守孝。守孝这个环节是体现子女有没有孝心的最大考验。

在三年的守孝期间,孝子要在父母的坟前搭一个简易棚,晚上睡在棚子里面。吃饭要以素食为主,也不能喝酒,不准洗澡,不准更衣,不准剃头,不准听音乐,不准与妻妾同房。如果孝子在守孝期间生病,在饮食上则可以放宽,允许喝酒吃肉增加营养。

在古代还有一项专门针对官员的守孝制度,叫做“丁忧”。如果儿子在外地当官,无论官职多高,在他得知死讯的那天起,必须马上辞官回家,奔丧守孝,时间也是三年。如果隐瞒不报,一旦查获,将会受到严厉的处罚,轻者革去官职,重者将永不录用。

宋朝的丁忧制度更为严格

随着孝道的发展,逐渐开始出现一些新的规矩。例如父母还在世的时候,子女不能随意的分家住。家中子女,必须奉养父母到老。而且一旦双亲去世后,就必须在家守孝三年。

不然是不允许,回到原本的官职的。守孝的概念其实一直都是存在的,只不过到了宋朝更加的上纲上线。直接与朝堂内,进行挂钩。甚至直接由国家制度进行规定,不论是官员还是平民,必须对长辈的生老病死负责。养生除了基础的赡养义务以外,还需要天天问安。而办理丧事的时候,不管多远都需要回去。

同时还有一些习俗出现,祭奠曾经列祖列宗等等。宋代的时候太常礼院当事,甚至还把将如果父亲去世,那么重孙子也必须要辞官回家也给纳为条例。

守孝期间怀孕可以结婚吗

要是你男友搬到你工作的城市做生意,可能就简单些啦。嘲笑,是小事。与母亲的矛盾是大事。最大的事,是你肚子里的孩子,首先得确定是要还是不要,小孩是无辜的!

结婚证肯定是可以领的。只是一张纸而已。要是讲守孝的话,同房就算违例了。其实,对故人,心里有、好好活就很好了。只是,母亲那边不好过关罢了。

什么叫守孝三年

早年在丧事中有许多陈规陋俗:做官的要告“丁忧”回乡守孝,孝服满后再陈请复职。

“三年”守孝中不能参加宴会应酬,夫妇不能同房,家属不能生孩子,否则经人告发就要办罪。

民间虽没有这许多限制,但在守孝中是不能婚娶的,周年之内也不喜欢参加喜庆。如遇必须婚娶的,可在百日之内操办,叫做“借孝”。

官家也有借孝之例,如当年曾国藩守孝挂帅,就是由咸丰皇帝下旨借孝的。

实际上在“三年”守孝之中,有逐渐淡化亲属思念的含意,由七七到六旬,由六旬到百日,由百日到周年,由周年到三年,逐渐拉长,也就逐渐淡忘。最后只有每年的“忌辰”(逝世纪念日了)。

凡事要重实质,但形式必须与时俱进。论语里说守丧三年意思是孩子在出生三年以后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为了铭记与报达父母这三年之恩,圣人才规定守丧三年。所以最重要的是时时铭记父母之恩,形式要符合时代的需要。

以上是问答百科为你整理的5条关于古代守孝不能同房的问题「守孝三年的由来」希望对你有帮助!更多相关的内容请站内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