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 > 正文

湖北浠水:培育新青年 振兴新农村

湖北浠水:培育新青年 振兴新农村

来源:人民网-湖北频道

无奋斗,不青春。在湖北省黄冈市浠川县的大地上,一群“新青年”以田野为青春舞台,从躬身学习,到掌握农业生产要领,再到跻身农业生产的“带头人”,耕耘着属于“新农人”的田园牧歌。

小龙虾成就大产业

“每个村需要一个带头的‘新农人’,把闲置的资源盘活,带领村民增收致富。”浠水县汪岗镇陈河庙村从事生态稻虾养殖的退伍军人陈文说。

82年出生的陈文是一名退役士官,他主动放弃银行高薪职位,毅然决定回乡创业,成立农业公司,探索出了高效的“稻虾共作”种养模式,打破了传统的耕作方式,亩均收入可达4000余元,是原来单一种植水稻产值收入的3倍。

湖北浠水:培育新青年 振兴新农村

陈文操作插秧机。

“以前我们家的主要收入来源于种植水稻和养鸡养鸭,后来加入了公司,不仅能养小龙虾,还可以到基地务工,增加了家里的收入。”陈庙河村的养殖户陈学平说。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富。该公司从事农业种植和水产品养殖,建立了8700亩机械化智能化的生态综合种养基地。创新助农模式,推动“返租倒包”“分包管理”“技术帮扶”,年支付农户土地流转租金435万元,务工薪酬270万元,带领300名返乡创业人员走上了养虾致富的道路,带动周边县市3.5万村民人均增收5000余元。

“以前这儿都是泥巴路,没有一条像样的水泥路,通过这几年的发展和大家共同的努力,几个村民小组全部修通了水泥路,老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得到了明显的提升。”陈庙河村党支部书记周和平说,陈文带领大家自主筹资,先后捐资100万余元,为美丽乡塆建设贡献力量。

如今,陈庙河村产业兴了、道路畅了、村民富了。2022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7万元,2023年集体经济预计收入24万元。

小菱角成就大梦想

“农村是生我养我的地方,带着父老乡亲共同致富比在城市工作更有劲。我要用专业知识为乡村振兴添一把力!”某农业公司总经理彭达说。

彭达在2016年开展暑期调研实践来到了天井湖村,这个来自农村的学生娃对种菱角很感兴趣。在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彭达本科毕业申请到20万元大学生创业贷款在天井湖村菱角种植。

湖北浠水:培育新青年 振兴新农村

彭达(左一)和创业伙伴在天井湖村开展菱角种植。

这几年,浠水县农湖菱角专业合作社和农业公司把发展菱角产业作为村级产业发展的突破口,积极推广“菱-菱-鱼”种植模式,基地培养了种植能手200余人,生产加工能手20余人,电商销售人才5人,企业管理人才3人,辐射带动周边就业5000余人。

2022年,菱角销售额突破3000万元,村民人均增收2万元左右,村级集体增收10万元。前不久,浠水县组建了服务专班,筹备成立“菱角产业链党建联盟”,联合15个村庄,拓展菱角种植基地超万亩。

“乡村的发展,需要长期的探索和坚持。我们的梦想就在农村,虽然辛苦但也值得。”彭达说。

小葡萄成就大事业

沐浴着清晨的阳光,曹飞一边擦着汗水,一边和农户在葡萄园修剪、嫁接、施肥、灌溉,现场一派忙碌的景象。

曹飞大学毕业后返乡子承父业,跟随父亲种起了葡萄。初到金藤葡萄家庭农场,曹飞发现这里缺乏前期规划和整体的功能区域分布,就对农场建设进行适当改造。

曹飞通过改变单一的种植方式,引进了水肥一体化设备,全面采用双膜葡萄种植技术,建设沼气池,降低化肥的使用率,建立独立的冷库等方式,极大地提升了葡萄品质,延伸了葡萄供货期,满足了广大城乡居民对优质水果的需求。

湖北浠水:培育新青年 振兴新农村

曹飞进行葡萄种植管理。

“我已经在这里做了好几年,年轻人都出去打工,我们老人就在家里带孩子,有时间就在葡萄园做点事,一年有2万元的收入。”马桥港村民陈东枝说。

这几年,农场已建成500亩生态葡萄、草莓等种植基地和餐饮住宿、休闲娱乐场所,年产值300多万元,常年提供农民工就业60多人,其中脱贫户23人,户年均增收2万元以上,村级集体增收10万元。

近年来,浠水县各级党组织聚焦“抓党建、聚人才、促发展”,加强专业人才培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强化要素保障,优化创业环境,帮助“新农人”留在乡村、融入乡村。

“真正让‘新农人’成长为乡村振兴‘留得住、能战斗、带不走’的生力军。”浠水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林晓英说。

如今,随着农村创业环境不断地改善,青年农业科技人才潘新星、陈小野,青年返乡创业人才陈文、聂星星、曹飞,等等,像这些越来越多的“新农人”,他们“生”在泥土里,“长”在田埂中,正在浠水广阔的田野上绽放青春梦想。(图/文 涂勉 王一波 张财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