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孔子自称殷人、宋人,而不自称鲁人的根源

内容摘要:商丘是“至圣先师”孔子祖居地。孔子“少居鲁,长居宋”,自称“殷人”。 公元533年(鲁昭公九年),孔子19岁在宋国国都宋城(商丘)娶宋国大夫亓官氏之女为妻。一年后,孔妻亓官氏在商丘宋城的家里生子孔鲤,字伯鱼。至于亓官氏生子时“鲁昭公馈鲤“之说,后代学者多为质疑,应是后儒粉饰之辞。孔子青年时代长期生活在宋都商丘,在此学习工作生活达10余年。商丘是孔子结婚生子的家居之地,其儒家思想应“起源于曲阜,形成于商丘”。因此,商丘是孔子儒家思想和儒家文化的主要形成地。

孔子自称殷人的缘由

孔子及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随着孔子学院在全世界兴起,孔子作为儒家创始人也成为世界级文化名人,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山东曲阜作为孔子故里,很早就提出了打造“东方圣城”的文化名片,但因多种因素影响导致目前曲阜东方圣城的社会影响力远远不够。世人皆知孔子是“鲁人”,但孔子为什么不自称“鲁人”,一直称宋国为祖先之国,而自称“殷人”呢?

孔子自称殷人的文献出处,主要来自《礼记》的两篇,一篇是《礼记·檀弓》,孔子直接说:“而丘也,殷人也”。说这句话的时候,是孔子临死前的几天,可以说是临终遗言,也可以给学界盖棺定论,无可质疑,这说明孔子对商丘宋国“殷人”的身份认同更加强烈。司马迁在写孔子世家时进行了引用,不过改成了“予始殷人也”。

另外一篇是《礼记·儒行》。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夫子之服,其儒服与?”孔子对曰:“丘,少居鲁,衣逢掖之衣,长居宋,冠章甫之冠。丘闻之也:君子之学也博,其服也乡;丘不知儒服。”哀公曰:“敢问儒行。”孔子对曰:“遽(jù)数之不能终其物,悉数之乃留,更仆未可终也。”哀公命席。孔子侍曰:“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夙夜强学以待问,怀忠信以待举,力行以待取,其自立有如此者。以上大意是鲁哀公问孔子说,你们儒家是不是有自己的制服?因为当时可能是有很多所谓的儒家,用独特服装来标榜和彰显自己。孔子回答说,我是“少居鲁……长居宋”,即小的时候在鲁国居住,长大后则在宋国居住。然后说在鲁国住是就穿鲁国的衣服,在宋国住时就穿宋国衣服,入乡随俗。孔子随遇而安,对当时环境适应也是很快的。

孔子是宋国开国之君---宋微子的弟弟微仲衍的第14世孙,然后微仲衍往下4代,即孔子的第10世爷爷,也是宋国国君,有两个儿子。老大叫弗父何,他本来可以继承国君,但是让给了弟弟,他就成了公卿,封地土地肥沃,当时叫栗邑的地方。栗邑位于现在的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孔子的老家就是在这里,也是孔子长大后曾居住过的地方(“长居宋“)。

自孔子的第10世爷爷弗父何,再向下4代,叫孔父嘉,即孔子第6世爷爷,因为宫廷斗争,被杀了。孔父嘉的一个儿子,即孔子的第5世爷爷,就逃亡到鲁国。从上面孔子说自己“少居鲁,长居宋”看,孔子鲁国的家与宋国的老家一直在保持密切的联系,还经常回去居住。这是孔子祖籍的问题。但是孔子之所以更认同自己是殷人、宋人,原因可能更在于,孔子对宋国的文化更认同、欣赏,因为宋国的文化就是对殷商文化的延续和继承,是一种仁义文化。孔子更欣赏这种文化,同时他也被这种文化所熏陶,也正是因为如此,他提出了“仁”的概念。

总之,春秋时期的宋国文化比鲁国文化更坚持仁义,更坚持夏商周三代传统,尤其在社会普遍出现礼崩乐坏时。显然,孔子更欣赏宋国文化,而非鲁国文化。这才是孔子自称殷人、宋人,而不自称鲁人的根源。

孔子离鲁居宋的原因及居住地

查阅《礼记》《世家》等相关史料我们可以发现:孔父叔梁纥乃鲁国陬邑大夫,是个著名武士,力大无比。他在与孔母颜氏生孔子之前,已有十个儿女,公元月551年9月28日,孔子出生,鲁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49年),孔子三岁,父亲叔梁纥病逝,葬于防山(今曲阜东25里处),叔梁纥死后,孔母颜氏失去庇佑,被叔梁纥正妻施氏所不容,于是带孔子庶兄孟皮与孔子至曲阜阙里娘家人那里,过着清贫的生活,对于“没爹”的孩子,孔子的童年记忆可能更多的是苦难。鲁昭公五年(公元前537年),孔子逐渐成长,已意识到要努力学习做人与生活之本领,所以称自己“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为政》)。

鲁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孔子的母亲颜氏去世,孔子当时16岁左右。史载孔母去世之后,十六七岁的孔子,得知鲁国正卿季氏宴飨贵族下层之士,就凭着陬邑大夫之子的身份前往,遭季氏管家阳虎阻拦说:“季氏飨士,非敢飨子也。”孔子不得不默然忍辱而退,其士的身份,遭到如此质疑,乃至否定,这对当时还未成年的孔子精神打击很大。再加上孔母去世后,孔子生活失去依靠,估计连生存都成了问题,即使现在在偏僻乡村,在姥娘家长期生存生活的人也可能会被人“瞧不起”。精神和生活的双重压力,让年仅16岁的孔子不得不离开鲁国,另寻出路。这应该就是青年孔子离开鲁国的真正原因吧。

年轻的孔子离开曲阜,能够到哪里去呢?投亲靠友恐怕是他唯一的选择,毕竟活下来最重要。如上所述,孔子十世祖弗父何本是宋湣公长子,让君位于其弟而为卿,被封于栗邑,即今夏邑县。弗父何生周,周生胜,胜生正考父,考父生孔父嘉,五世亲尽,别为公族,遂以“孔”为氏。故夏邑县为孔氏祖籍。孔父嘉之后,第四代孔防叔“避华氏之祸而奔鲁”,乃鲁国孔氏第一代,二代伯夏、三代叔梁纥、四代孔子。孔子与夏邑孔氏仅隔三代,在当时还算得上至亲,投奔夏邑亲族名正言顺,也是切实可行的。

夏邑封地有弗父何以下孔氏历代先祖之墓,防叔奔鲁时,将有关族人留守夏邑供奉祭祀祖先,当是必须的,因为作为殷商继承者的宋国人最重视祭祀。夏邑孔氏家族作为殷商后裔和宋国王室后人,栗邑为孔氏家族封地,用以保证后代的富足生活当无问题。未及弱冠的孔子,虽然有陬邑大夫孔氏之子的身份,但为生活所迫,却自幼离开孔家而依附于娘舅家长大。当他失去母亲庇护,又遭曲阜当政者歧视之后,若在行冠礼之前回到陬邑,则有违母亲带他离开的初衷;故寻根溯源,回归夏邑孔氏家族以寻求支持与出路,遂成为青年孔子不二的选择。

河南大学高培华教授在《孔子“居宋“新考》一文中认为:依照孔子晚年自述,少年居鲁,穿鲁国流行的袖子宽大的衣服;长大居宋,戴宋国流行的“章甫之冠”,此乃入乡随俗养成的服饰习惯。由此看来,“长居宋”应当在弱冠之年前后。一个人穿衣戴帽的习惯,成为终身不改的积习,没有三年五载难以养成。故青年孔子“居宋”时间,少说也有三至五年。据以上分析,16岁左右的孔子为生活所迫,回到先祖封地宋国栗邑(今夏邑县)投奔孔氏族人讨生活,并在夏邑居住学习生活约4年时间直至成年是可信的。

结合相关史料进一步分析,青年孔子还乡宋国栗邑后,在宋国娶丌官氏之女为妻、生儿子孔鲤、举行加冠礼,从此以成人姿态步入社会等人生大事,也都是在宋国商丘完成的。孔子成婚后家居宋都商丘,孔子嫡系后裔至今仍生活在商丘孔集一带也是史实。

《孔子家语·本姓解》载:“至十九娶于宋之亓官氏”(专家骆承烈考证为”并官氏“)。无论亓官氏或是并官氏,孔妻是商丘人当是事实。有学者推断,孔子在商丘栗邑生活时已小有名气,品学兼优又是宋国王室后裔,被当时是宋国大夫亓官氏看中,遂将爱女嫁于“潜力股”的清贫孔子,让二人在国都宋城成婚,当然陪嫁一栋大宅院是必然的,孔子当时也买不起房呀。这就是孔子结婚的婚房,也是孔子成年后的立家之地,当在今天已考古发现的宋国故城或商丘古城区域内。所以,在今天商丘古城或宋国故城遗址保护区域内复建孔子故居(婚房)项目当是可行的。

公元533年(鲁昭公九年),孔子在宋国宋城娶宋大夫亓官氏之女为妻。一年后,孔妻亓官氏生儿子孔鲤,字伯鱼,当时应在商丘宋城的家里,而不是曲阜,当时曲阜也没有孔子的立足之地呀。至于亓官氏生子时“鲁昭公馈鲤“之说,后代学者多为质疑,在当时汉后独尊儒术、孔子被神化的时代背景下,应是后儒粉饰之辞,不可信。如晋杜预《春秋左传集解·桓公六年》“取于物为假”注:“若伯鱼生,人有馈之鱼,因名之曰鲤。”唐孔颖达即以杜预此注无涉昭公为据,作疏文对《孔子家语》“昭公馈鲤”提出质疑。(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本《十三经注疏》下册)清儒周寿昌反驳孔疏曰:“杜注称人、不称昭公者,或偶有遗忘……孔子年二十,其德已足感人,生子而君馈之鱼,不必定无其事。”(周氏《思益堂集》“日札”卷一,清光绪十四年王先谦等刻本)。近现代屡有学者指出:鲁昭公七年,南宫敬叔尚未出生,而孔子正遭受歧视,“季氏飨士”且不能参与,20岁生子怎能引来鲁君馈赠?至于孔子生子、昭公馈鲤之事,《史记》无载;杜预《左传·桓公六年》之注文无涉昭公,也并非孤证。《太平御览》卷九百三十五引《风俗通义》逸文曰:“伯鱼之生,适有馈孔子鱼者,嘉以为瑞,故名鲤,字伯鱼。”也只字未提昭公,可与杜注孔疏互证。今本《孔子家语》虽说经孔安国整理,但是直到三国王肃整理、注释,才行之于世。所以,鲁昭公馈鲤之说,应为后代儒生所夸赞粉饰之辞,孔子在宋国都城的家里得子,鲤鱼当是宋国亲友所送,至于谁送的就不好考证了。但至今商丘一带仍有生孩子送大鲤鱼的习俗,有“富贵有余”之寓。

孔子家居宋都商丘的时间考证

《论语·为政》曰:“吾十有五而有志于学“,说孔子十五岁才立志好好学习做个大学者,十六七岁就来商丘栗邑学习生活了,十九岁在宋都宋城结婚成家,二十岁就有了儿子。按有关史料和《孔子大事年表》记载,孔子有儿子之后,曾在鲁国任管理仓库和牛羊的小官,22至26岁之间几无记载,至孔子27岁,在商丘“老岳”亓官氏家族大力支持下,孔子回鲁国曲阜开办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家“私人学校”,是年郯子朝鲁与孔子会谈。28至29岁记载极少,至鲁昭公二十年(公元522年)孔子30岁,其私人学校已成规模,在曲阜已站住脚,故云“三十而立”。三十而立首先要“立家”,才能更好立身立言立命,也就是说,孔子本人30岁时才有经济基础置办家宅校舍,才真正在鲁国立家立身。那么,从孔子19岁在宋国结婚成家,到30岁回鲁国立家立业,孔子一家在商丘宋城立家居住约10年时间,再加上在夏邑(栗邑)生活的3-5年,孔子一家学习工作生活在宋都商丘至少10年以上。当然,这期间去鲁国当小官挣钱养家或外出游学,以及去洛阳问礼老子等当属正常,但孔子19至30岁本人唯一有房产产权的家居之地在宋都商丘当是史实。从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至“三十而立”,这时孔子的儒家思想基本形成了,这一时期孔子居家商丘,工作学习生活多数时间也在商丘,因此,孔子儒家思想“起源于曲阜,形成于商丘”也是史实,商丘是孔子儒家思想和儒家文化的主要形成地。

孔子儒家思想形成于商丘的旁证

查阅孔子后期周游列国示意图,从地理方位上来看,是以宋国商丘为中心进行的, 宋国国都还有他结婚的家和房产呢,这期间回家看看当属正常。唐朝时孔子的33代嫡孙孔德论被李世民封于古宋地宁陵,据1992年版《宁陵县志》记载,宁陵共有孔氏子孙2579人,主要分布在孔集、孔大楼一带。据史料,商丘周边也发生了很多与孔子有关的重要历史事件:如孔子微服过宋,文雅台讲学(宋人伐木),永城芒砀山避雨(夫子崖),夏邑还乡祭祖(还乡祠),虞城石门寓贤(子路宿于石门),柘城子路问津,睢县匡城被围,民权孔子寄岗鼓瑟、外黄让道等。此外,孔子东回鲁国,南去陈国、蔡国,西赴洛阳,北过曹国、卫国等,这些地方的地理中心正是宋都商丘。(贾建涛/文)

来源:商丘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