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关注
《天回医简》清理出930支竹简
实证汉代中医已独立发展
2012年,成都北郊天回镇老官山发现了西汉时期的墓葬。考古人员在3号墓中发现了大量医学简牍,它们被称为“天回医简”。随后,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和湖北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组成联合考古队,对这一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2023年4月20日,《天回医简》整理研究新闻发布会现场,四川省文物局副局长濮新、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颜劲松介绍了《天回医简》的研究意义及目前的整理保护情况。
继三星堆、金沙之后 四川又一重大考古发现
据濮新介绍,受限于地理环境,四川地区古代的竹木漆器大多数保存较差。除1980年在青川郝家坪战国墓曾发现两件木牍外,《天回医简》是目前四川地区竹简类文物的首次发现,是全国发现的医学类简牍中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整、最具理论和临床价值的医学文献,其涉及中医理论、症后治疗以及针灸、脉诊等中医学的多门学科,说明中医至少在汉代以前就已经走向了独立发展的轨道。
在濮新看来,《天回医简》和髹漆经脉人像的出土,是四川省继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之后又一重大考古发现。
下一步,省文物局将会同相关单位,重点从两个方面推进工作。首先是大力支持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土木漆器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成都工作站与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等国内外顶尖的文物保护机构紧密合作,加快有机质文物的病害保护修复材料等相关研究。
此外,还要加强统筹规划和科学布局,推动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支持考古学、文献学和自然科学的联合攻关,拓宽医简研究的技术手段和覆盖领域,进一步推动四川中医药的传承创新发展,提升天府文化、古蜀文明的内涵与张力。
脱水加固是技术核心 目前已展出116枚简牍
发布会上,颜劲松介绍了关于《天回医简》的保护研究工作情况。
在清理过程中,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创新采用计算机正摄影像技术,对出土简牍进行实验室考古。他们以正摄影像为底图,通过CAD软件绘制记录了简牍的叠压关系,为简牍的编年复原提供了可靠依据。最终顺利清理出竹简共计930支,木牍50余枚。
颜劲松介绍,出土简牍作为饱水竹木器,保护修复流程主要包括清洗脱色、脱水加固、干燥定型、粘连修复等。技术核心集中在脱水加固环节。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采用了两种脱水加固技术,均取得了良好效果。同时在对变色竹简脱色处理前,考古研究人员就已经对简牍进行了红外摄影,最大限度地采集文物信息,确保清理工作的科学性和完整性。
目前,《天回医简》处于几个清理保护阶段。一部分处于浸泡保存中,状态稳定;一部分正在进行脱水加固过程中,待完成后再进行后续保护修复。目前已有116枚简牍完成了保护修复工作,正在成都考古中心和成都博物馆展出。下一步,工作人员将加快文物保护进度,完成剩余简牍的保护修复,尽快向大众展出。
值得一提的是,工作人员在针对天回老官山汉墓周边区域的考古中,又新发现了一大批西汉早期至新莽时期的墓葬,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老官山汉墓的认识。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刘可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