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平乐古镇“登上”火星
天文科普学者解读天文地名如何命名
我国首次火星探测火星全球影像图发布。新华社发
成都邛崃平乐古镇古石桥。张海摄
爱神星上的“宝玉”和“黛玉”。
“平乐古镇‘登上’火星了”“以后到火星上的漠河、周庄旅游”……4月24日中国航天日,中国首次火星探测火星全球影像图公布时,网友们这样“畅想”。
据了解,科学研究团队通过火星高分影像,识别了着陆点附近大量的地理实体,国际天文联合会根据相关规则,将其中的22个地理实体,以中国人口数小于10万的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加以命名,成都邛崃平乐古镇也位列其中。
为什么要以这些古镇命名?天文学上这类命名遵循怎样的规则?类似有意思的命名还有哪些?4月25日,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就此采访了四川省天文科普学会副会长曾阳。
命名传统始于伽利略
不同地貌命名规则不一样
曾阳告诉记者,1608年,伽利略用望远镜观察月球,亲手绘制了著名的六连幅月球水彩画,并把月球山脉、环形坑等一些显著地物用他家乡的亚平宁山脉命名。随着望远镜性能的提升,月面上越来越多的细节被观测到并被命名。
此后,为了防止命名混乱,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成立了行星系统命名工作组。当第一次获得一颗行星或卫星表面影像时,行星系统命名工作组就会根据行星或卫星的主要特征命名。
那么,火星上的命名规则又是什么?曾阳表示,根据行星系统命名工作组的规定,火星上不同的地方命名规则不同,反照率特征用神话名称,如阿西达里亚平原名字来源于神话中的维纳斯之泉;而60公里以上的撞击坑用人名,60公里以下的撞击坑用小城镇名;大峡谷用不同语言的火星发音命名,小峡谷用地球上的河流命名。
火星22个中文地名
离不开“天问一号”功劳
曾阳介绍,我国的天问一号探测器于2020年7月23日成功发射,经历202天的奔火飞行,成功进入环火轨道。2021年5月15日,着陆巡视器降落在目标着陆点,祝融号火星车开始巡视探测。我国根据规则,对天问一号着陆区附近区域进行命名。国际天文联合会于2022年3月9日正式批准位于天问一号着陆点附近以及可能的巡视区域内的16个环形坑、3个穹丘、2条沟和1座方山的地名。
曾阳表示,我国命名的所有环形坑都是以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主要诸侯国都城存在关联性的、人口小于10万的镇或村一级地名,或是以全国历史文化名镇中按地区覆盖多样性的原则进行命名,其他类型的地理实体名称均继承自附近的环形坑名称。
“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相信今后太阳系的各种天体上会出现越来越多由中国命名的地名。”曾阳说。
“宝玉”“黛玉”早已“上天”
“李白”“杜甫”相遇水星
1898年,德国天文学家威特发现了一颗小行星,并以希腊神话中爱神厄罗斯来命名。在爱神星地形命名中,采用了历史上和文学艺术作品中一些爱情人物来命名,其中就有“宝玉”和“黛玉”。
贾宝玉陨石坑位于爱神星表面南纬73.2度,西经105.6度附近,半径约400米,2003年被命名为贾宝玉坑。林黛玉陨石坑位于爱神星表面南纬47.0度,西经126.1度附近,半径约700米,2003年被命名为林黛玉坑。
此外,水星上的撞击坑则主要以已故的艺术家和文学家的名字命名。这些名字中,就有李白、杜甫等中国古代名人。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陈彦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