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武帝时代开始,中华文明通过各种形式加强了与西域的联系,并且建立了历史悠久的丝绸之路,成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典范。在这些交往的过程中,除了商贸和文化传播以外,战争永远是其中的主角。在汉武帝刘彻执政的中晚期,便派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兵西域,攻打西域强国大宛,并西域纳入了西汉朝廷的统治范围内。这一战的故事在中国民间流传很广,是大宛马传说的主要组成部分。很多人认为刘彻派李广利攻打大宛国是为了良马,其实是大错特错了。李广利两次出兵西域,攻打大宛国,其主要目的还是在于匈奴。
说刘彻派李广利攻打大宛国是为了马匹,这完全是民间传说误导的。后世的很多文人对当时的历史不太了解,而大宛马自古以来又被誉为顶级的战马品种,所以便在很多文章中引用了这种说法。从大宛马的故事来看,刘彻派人到大宛国求马,本质上是一种外交活动,而不是单纯为了马匹的。
按照史料的记载,事发最初是张骞通西域带回了很多西域的信息,刘彻听说大宛国以名马著称,便派出使者到大宛国求购良马。为此西汉使者不但带去了千金,而且还有用黄金铸造的战马塑像,表达出了刘彻求购的诚意。但大宛国国王毋寡珍惜自己的马匹,不愿意将马匹卖给西汉使者,双方发生了口角。
西汉使者威胁要派军队到大宛国夺取良马,毋寡大怒将使者杀死,于是引发了西汉与大宛国的战争。消息传回长安后,刘彻便派李广利出征西域。第一次李广利因后勤准备不足无功而返,第二次李广利攻打到大宛国城下,逼其签订城下之盟。毋寡在李广利围城时被大宛国的贵族杀死,贵族们推荐了与西汉交好的昧蔡为新的大宛国王。昧蔡代表大宛国与李广利和谈,提供了大量粮草和数千匹大宛良马,于是双方达成盟约。至此大宛国被西汉征服,国王派质子随李广利到长安。西域各国也因此而被西汉征服,纷纷向长安派遣使者和质子。
这段历史最为称道的便是各种稗官野史中对大宛名马中所谓“汗血宝马”地吹嘘,甚至说刘彻派出使者用了等量的黄金做金马与大宛国王毋寡交换。从史实来看着完全就是主观臆测的猜想,根本不是这么回事。汗血宝马固然宝贵,但一两匹对国家战事也没什么影响。刘彻不是贪图享乐的皇帝,让他拿等量黄金铸造马像来换,这完全是不可能的事情。真有这么多的钱,刘彻还不如用来打造他的军队呢。况且张骞第一次通西域就与大宛国达成了联系,刘彻二十多年后才派人去买马。如果他真这么喜欢汗血宝马,用得着等二十多年?
事实上刘彻派使者去大宛国,也不是为了良马,而是为了与匈奴的战争在外交战线上的争夺。事情的起因还是来自于对匈奴的战争,在卫青和霍去病时代西汉对匈奴取得大胜,匈奴王廷被迫转移到漠北。但卫青和霍去病死后,匈奴便出尔反尔,不但拒绝向西汉派驻使者和质子,而且联络西域和漠南各部反攻西汉。在刘彻嘉奖李广利的诏书中写得很清楚,“匈奴为害久矣,今虽徙幕北,与旁国谋共要绝大月氏使,遮杀中郎将江、故雁门守攘。危须以西及大宛皆合约杀期门车令、中郎将朝及身毒国使,隔东西道。”
大宛国是西域强国,其地理位置非常之重要,可以说是西域的枢纽地带。它北邻康居,西南邻大月氏、大夏,东北临乌孙,东行经帕米尔的特洛克山口可达疏勒。如此重要的地理位置,让这个国家非常富庶,也是匈奴在西域的重要盟友。刘彻派张骞通西域除了联络西域诸国外,也有瓦解匈奴盟友的意思。卫青和霍去病死后,西汉和匈奴的战争进入低潮,匈奴便又蠢蠢欲动起来。他们联合大宛国隔断东西通路,就是要断绝西汉与西域的联系,寻找从侧翼进攻长安的战机。而刘彻派使者去大宛国,也就是要断绝大宛国和匈奴的盟约。
尽管西汉的使者带去了千金和金马,但还是谈崩了。中国自古又不杀来使的传统,而大宛国不讲究这个,所以把使者杀了,还抢走了千金和金马。这个事情就惹怒了刘彻,于是他派李广利出兵西域。李广利第一次出兵铩羽而归,并不是因为汉军战力不如大宛军队,而是西域诸国采取了坚壁清野的策略。这些国家都不给汉军提供粮食,最终导致汉军粮草不继,李广利不得不退兵敦煌。从这个细节来看,当时大宛国和匈奴的盟约在西域很有统治力,使得西域诸国不得不听从他们的指示,与西汉站在敌对阵营。
西域不是一个国家,实际上是风俗习惯相近的一系列国家群体。他们一边与西汉做生意,一边又与匈奴暗中勾结,这成为西汉西路战线上巨大的隐患。刘彻派李广利攻打大宛国,除了报复大宛国杀了西汉使者外,也是要在西域立威。只有通过军事手段立威,才能让西域诸国不敢在西汉和匈奴之间首鼠两端。俗话说,战场上得不到的,谈判桌上也不可能得到。在外交谈判失败时,刘彻果断采取了军事手段,并且连续两次出重兵攻打西域,就是为了断绝西域与匈奴的往来。只要完成这个战略操作,匈奴侧翼就被砍掉了一大半的战力。
这是因为匈奴军事虽然强大,但毕竟是游牧民族,在经济上非常的薄弱。他们处于漠北的酷寒地带,生产和生活都无法自给自足,只能南下劫掠汉地,或者与西域贸易进行物资的补给。如果能够断绝西域诸国与匈奴的贸易往来,这将使物资匮乏的匈奴雪上加霜,战力也就被极大地削弱。而西域诸国也不是铁板一块,只有大宛国这样的强国与匈奴交往不太吃亏,大多数国家都是常常被匈奴欺辱的。而西汉在丝绸之路与西域诸国贸易比较发达,大家愿意到长安贸易,这是经济上双赢的事情,所以刘彻将西域战略作为削弱匈奴的重要方向之一。
在解决了大宛问题后,刘彻在敦煌以西至盐泽,沿途修筑烽燧亭障,并在轮台、渠犁一带实行军事屯田,置使者校尉管理,为去西域的汉使提供住处和食粮、饮水。在西域都护正式设立之前,使者校尉实际上成了代表西汉政府领护西域各国的官员。有了西汉屯田军队的掣肘,西域诸国不敢再毁弃盟约,也没有再支援匈奴各部,这相当于断了匈奴一臂。匈奴失去西域的资源,对西汉在军事上处于绝对的下风。尽管他们来去如风,军事上依然强大,但在长城以外也很难与西汉军队正面作战,只能利用骑兵的机动性发动突然袭击。
可以说刘彻派李广利攻打西域和大宛,是对抗匈奴的外交战略的重要部分。他通过这种以战促和的方式,瓦解了西域诸国和匈奴的联盟,强化了西汉对西域诸国的管理,削弱的匈奴的战斗力。这也为后来西域都护府的建立,和彻底将西域纳入西汉的统治,奠定了基础。而西域诸国通过丝绸之路到长安朝贡,也加强了汉文化地区与胡人文化地区的交流,加快了中原社会的发展和成长。因此站在整个历史的角度看,刘彻派李广利攻打西域是有着很超前的战略部署的,而不只是为了汗血宝马。吹嘘汗血宝马的故事,只是爱马的文人的一厢情愿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