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5月20日讯(记者 王宏)今日在2023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上上,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党委书记、会长于华就保险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做出了发言。她表示,保险可以从经济补偿、风险管理、资金融通三方面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发挥着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的功能作用。
于华还表示,十八大以来保险保障功能显著增强,服务民生成效明显,服务社会治理全面推进。保险业还将在聚焦国家重大战略、落实普惠金融理念、服务社会治理体系、坚守行业风险底线发力,在服务中国式现代化中更好地发挥保险作用。
经济补偿、风险管理、资金融通 发挥“减震器”和“稳定器”功能
保险是现代经济的重要产业和风险管理的基本手段。于华表示,在金融领域保险虽然体量不大,但在经济社会中发挥着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的功能作用,可以全方位服务中国式现代化。
从保险功能来看,保险可以从经济补偿、风险管理、资金融通三方面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经济补偿是保险本源和基本功能,其核心是分散风险、转移风险。风险管理的核心价值是风险减量管理。保险通过市场化机制、差异化费率等,引导保险对象主动排除和降低风险。保险还可以通过事前预防、事中减损、事后赔付等专业化服务,实现风险减量。资金融通集中体现了保险的金融属性。规模庞大的保险资产,可以为实体经济发展、为国家重大战略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
从保险对象看,保险可以为个人、企业、社会提供全流程的风险保障。从个人看,通过健康保险、养老保险、意外保险、年金保险等,可以提供健康、养老、理财等保险保障,全周期呵护人的生老病死。从企业看,通过企业财产保险、团体人身保险、信用保险、保证保险、科技保险、保单质押等,为企业财产安全、员工人身安全、融资需求提供保险保障,基本覆盖了企业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
保险保障功能显著增强 服务民生成效明显
于华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保险保障功能显著增强,服务民生成效明显,服务社会治理全面推进,保险融资功能日益显现,保险业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质效不断提升。
数据显示,2017年到2022年,保险业原保费收入从3.66万亿元增加到4.70万亿元,增长28.4%;与此同时,为实体经济提供保险保障从4154万亿元增加到13679万亿元,增长229%。2012年至2022年健康险赔付从298亿元增长到3600亿元,赔付额占卫生总费用比重从不足1%增长到5%。积极承办大病保险业务,覆盖12.2亿城乡居民,累计赔付超过6000万人次。
此外,2012年到2022年,农业保险为农户提供保险保障从9006亿元增长到4.6万亿元,增长4.1倍。2022年住宅地震共保体提供风险保障1115亿元;责任保险为全社会提供保险保障超过5915万亿元。2012年到2022年底,我国保险资金运用余额从6.85万亿元增长到25.35万亿元,年均增长14%。截至2022年底,保险资金为服务实体经济融资超过21万亿元。
聚焦国家重大战略 坚守行业风险底线
“新时代新征程,深入践行保险的政治性人民性,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于华表示,保险业将在聚焦国家重大战略、落实普惠金融理念、服务社会治理体系、坚守行业风险底线等方面发力,在服务中国式现代化中更好地发挥保险作用。
于华指出,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和新型工业化建设,围绕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保险产品创新,提升保险保障能力。聚焦“双碳”目标,坚持绿色发展,践行ESG投资理念,助推实体经济绿色转型。通过债权投资计划、股权投资计划、保险私募基金等渠道助力新基建、大健康、新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于华还表示,要加强保险科技运用,积极推动普惠保险产品和服务供给,重点服务三农、城镇低收入人群、残疾人和老年人等弱势群体。创新保险扶贫专项产品,防止已脱贫群体因病因灾返贫。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商业健康保险,探索健康管理新模式。加快商业养老保险、长期护理保险创新,大力发展责任保险,积极推进巨灾保险,发挥保险在国家防灾减灾体系中的作用。
保险业还应坚守行业风险底线。于华最后指出,坚持将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健全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风险内控和关联交易治理。全面贯彻落实偿二代二期监管要求,提升风险管理能力,促进行业转型升级。培育风险为本的行业文化,完善三道防线,建立健全重大风险防范机制。发挥保险科技在行业风险防控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市场秩序,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做好重点领域风险防控与处置,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