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 令/图文
在新疆,无论你走到哪里,都可以见到馕,吃到馕。因为烤馕是维吾尔族人民家常食品,是一种烤制而成的圆饼面食品。“可以一日无菜,但决不可以一日无馕。”足以证明馕在维吾尔族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馕在新疆的历史很悠久,在我国许多史料中都有记载。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里,展出有吐鲁番出土的唐朝馕,说明在两千多年前,吐鲁番人就会做精细味美的馕了。吐鲁番的高昌故城的阿斯塔拉古墓群出土的干尸,陪葬品中就有干透了的馕。据考证,“馕”字源于波斯语,流行在阿拉伯半岛、土耳其、中亚西亚各国。维吾尔族原先把馕叫做“艾买克”,直到依斯兰教传入新疆后,才改叫“馕”。据说“馕”这个词来自于波斯语,是面包的意思。馕,古代称“胡饼”、“炉饼”。我国古代许多著名的诗人,在他们的作品中也描写过馕。白居易在《寄胡饼与杨万州》这首诗中说:“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出新炉。寄与饥馋杨大使,尝看得以辅兴无。”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摘录了“食经”关于做馕的技术资料。可见馕在我国食谱中占有重要的一页。馕,实则是一种特制的烤面饼,因做法不同,故品种很多,一说多达50多个。主要有肉馕、油馕、窝窝馕、希尔曼馕、片馕和芝麻馕等。常见的有大而薄的片馕,小而厚的窝窝馕以及油馕、肉馕、甜馕、芝麻馕等等。馕大多以小麦面为原料,也有玉米面做的,多为发酵的面。一般做法是在面粉中加少许盐水和酵面,和匀、揉透,面稍发即可烤制。新疆馕除了用发酵的面做的,也有不用发酵的面做馕的。
馕有许多形状,但大都呈圆形,其形态及大小不一,品种很多。大大小小有十几种,小的如核桃,大的如锅盖。还有金字塔形的,蛇形的,也有各式各样曲线连缀花纹独特的艺术馕。皆因和面和添加剂成分、面饼形状、烤制方法等各不相同,馕的名称也就相应而别。最大的馕叫“艾曼克”馕,中间薄,边沿厚,直径有40-50厘米,中央印有花纹,做一个这样的馕需要面粉2、3公斤,被称为馕中之王。最小的一种叫“托喀西”馕,有一般的普通茶杯口那么大,厚约10厘米多,是做工最精细的一种馕。做这种小馕,一般是要放牛奶、鸡蛋、植物油和糖等,常是出远门携带的,所以营养很丰富。最厚的一种叫“吉尔特或格吉德”馕,直径约10多厘米,厚约5-6厘米,中间有个洞窝,汉族人称之为窝窝馕,是馕家族中最厚的。这种馕以喀什地区的做工最精。南疆的维吾尔族人最喜欢吃这种馕。做这种馕技术要求很高,揉面功夫要到家,烤出的馕表面光滑,颜色焦黄,带有光泽,既悦目又可口。甜馕,维吾尔语称“西克曼”馕,它是在其馕表面涂抹一层冰糖化成的水,烤成后在馕的表面结成冰糖花,呈现出晶亮的光彩,在阳光下莹晶夺目,真叫人垂涎欲滴,食之香甜可口。肉馕,是在面粉中和入切碎的羊肉丁,加上盐、孜然粉、胡椒粉、洋葱末等佐料烤制的,俗称肉馕。“阔西”馕和“阔西格吉达”馕 这些馕都是肉馕,做法是把羊肉切碎,放上洋葱末、盐和孜然粉、胡椒粉、洋葱末等佐料,然后和在发面里或者是包在面里,再放在馕坑里烤。这种馕吃起来满嘴油香,久久不散。特别是和田地区的“阔西格吉达”馕,形状似馒头,外焦黄、里鲜嫩,吃起来更是肉面合一,别有风味。油馕,维吾尔语称“喀特玛”馕,是用死面和油,做工要精细些,用一层面一层油,擀薄后烤成,这种馕具有久放不变质的特点,味道香而脆。因其兼有香、酥、脆等特点,往往用在喜庆节日里招待宾客。芝麻馕,将芝麻与葡萄汁拌和烤制馕的叫芝麻馕。一般的馕在表面上要涂抹洋葱末、芝麻、“西亚旦”(黑草籽)后再烤。涂抹这些东西,不仅是为了悦目,增加芳香的气味,更重要的是为了增加营养成份。在乌鲁木齐据说最正宗的是阿布拉达尔曼的馕。馕面中含有鸡蛋、清油。由于含水分少,外干内酥,不怕干不发霉,久储不坏,便于携带、适宜于新疆干燥的气候,加之烤馕制作精细,用料讲究,吃起来香酥可口,富有营养,质地劲韧有嚼头,口感不错,越嚼越香,打一坑馕可以吃一星期,因此颇受各族人民喜爱。
因此,城镇的饭馆、食堂都有馕卖,而且烤馕的作坊、摊点布满街巷,几乎是十步一铺、五步一摊,边烤边卖,生意红火。据说唐僧取经路过吐鲁番时,穿越沙漠戈壁时,身边带的食品就是馕。是馕帮助他走完充满艰辛的旅途。维吾尔族的烤馕设备最主要的是馕坑。馕坑可设在庭院或家门口,其燃料大都用柴,现在也有用无烟煤的。馕坑也别具一格,由于地区的不同,馕坑的式样和材料也不同。馕坑的大小是根据人口来定的,一般分大中小三种型号。在农村、集镇,几乎家家都有烤馕的馕坑,妇女个个都会烤馕(维语称为打馕)。一般馕坑是用羊毛和入粘土砌筑成的,它高约一米左右,肚大口小,形似倒扣的宽肚大水缸。底部架火,通常是夯土结构,馕坑四周围用土坯垒成方形土台,以便烤馕人在上面操作。馕底部留有通气口。南疆一些地区则选用硝土做馕坑坯,乌鲁木齐地区以及一些城市的居民则用砖块做馕坑坯。烤馕前,先将干柴(木炭或煤炭)放在坑底燃烧,待明火消失时,坑壁已烧得滚烫,即可把擀好的馕面胚贴在坑壁上,十分钟便能烤熟。馕坯上可以抹点食油、撒些芝麻、葱花,烤出的馕更脆更香。维吾尔族人除了用馕坑来烤馕外,还用馕坑来烤羊肉或羊腿。新疆少数民族,特别是维吾尔族,除了用馕坑烤馕外,还用大铁锅油炸肉馕,用蒸笼来蒸“奥尔”馕,用热柴禾灰烤馕。
用烧过的热柴禾灰烤馕虽然是古老的方法,但用这种方法烤出来的馕却别有一番风味。有趣的是南疆一些地区的维吾尔族在土炉子的壁上烤馕。一般是烧完茶,做完饭,利用炉壁的热量来烤馕,这种馕一般较薄,维吾尔人称它为“乌恰克”馕(炉子馕),其味道同样香脆可口。2004年4月20日,号称“世界上最大的馕坑”在吐鲁番市葡萄沟瓦孜风情园内建成,这个馕坑建在山坡上,直径为10米,高8米,看上去有一间房子大小,不仅能打馕,还能同时烤制一匹骆驼、两头牛和十只羊,可供上百人同时进餐。在维族人有句民谣:一天不吃馕,心里就发慌;两天不吃馕,腿子如筛糠;三天不吃馕敢骂老达当(爹);四天不吃馕,准备拆房梁;五天不吃馕,就拜麻扎(坟墓)王。这说明了馕在维族人心目中的地位。维吾尔人吃馕有个很重要的规矩:无论你吃什么样的馕,都必须先把每个馕掰成几片,大家一片一片地分着吃,绝不可以拿起一整个馕就往嘴里塞。馕也不可以用刀子来切开吃。这其中原因据说是,一个馕掰开大家吃,表示一家人(或一伙人)将会同心同德,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维吾尔人还把馕看做吉祥物和幸福的象征。例如,男女双方情投意合,准备结婚时,男方向女方提亲的礼物,除了衣料、盐、方块糖等物外,还必须要有5个馕。
在结婚仪式上,还有一个抢馕的风俗。即要安排一位姑娘,站在新郎新娘中间,双手捧着一个装有盐水里泡馕的托盘,让新郎新娘抢着吃下这两块象征着情爱融洽、甘苦共尝的盐水馕。此时,新郎新娘都会争先下手去捞碗里的馕,因为谁先捞到馕,就表示谁最忠于爱情。抢馕,成为婚礼中的一个有趣特色风俗。在新疆一些地方,在小孩出生40天左右,要举行一个祝福仪式,这种仪式只让小孩子们参加。在祝福仪式上,主人给所有小孩子们吃“托卡西”馕(就是那种最小的馕),在馕中间的小窝窝里面,装满了蜂蜜。孩子们把馕贴在嘴上,用舌头先把蜂蜜舔净,然后一边玩耍一边把小囊吃完,带着满脸的蜂蜜回家。馕吃时特别方便,一杯茶就馕吃是最简单常用的方法;讲就的,可以要一份红烧羊肉汤,然后连汤带肉倒到馕的窝窝里,让汤把馕浸透了,这时馕里有了肉香,味道相当不错。我听说过有人在户外是这样吃馕的:找条小河,把馕像掷飞碟一样,抛到水的上游,然后人在下游不紧不慢地洗手洗脸,等洗完了,这时的馕也随着流水飘下来到身边了,于是乎,顺手捞起被水浸软了的囊,就可以开餐了,吃时连杯水都不用了,有趣吧。^_^
我们一家在和田买的第一个馕,三块钱一个。香脆可口,好吃得很。
馕坑看上去是口小井,里面装的是炭火。
馕遍布新疆的大街小巷,大小店铺。
在和田,为了街拍这位美女我们买了她的馕。
作者简介——汤令,笔名令子,资深小学语文教师,语文学科带头人。青年时大量写诗歌,中年改写散文,近年主要写游记,作品见诸各地报刊和网站,以优美文笔吸引读者和众多粉丝。
作者汤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