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军事 > 正文

战争以日本撤兵告终,但战争主战场所在地的朝鲜,援助朝鲜的明朝

1592年至1598年,在大明王朝、李氏朝鲜和日本丰臣秀吉政权之间爆发了一场大战,这场持续了7年之久的战争,是16世纪末影响中、日、朝三国走向的巅峰对决。战争以日本撤兵告终,但战争主战场所在地的朝鲜,援助朝鲜的明朝,以及发动战争的日本,很难说谁才是真正的胜利者。

关于这场战争的研究很多,专攻东亚14世纪至17世纪军事技术史的职业撰稿人梁晓天,凭借自己对东亚各国军事史、火器史以及城防技术的深入研究,充分吸纳引用中、日、朝三国历史史料,创作了这部《万历朝鲜战争》。

万历朝鲜战争,明朝称之为“万历朝鲜役”,朝鲜称之为“壬辰倭乱”,日本则称之为“文禄庆长之役”,立场不同,说法不同,但都是一回事。抛开字面上的不同,作者围绕战争如何爆发、怎样推进、因何结束这条主线,全面而系统地回顾了这场战争。从作者引用史料的翔实程度、对敌我双方战略筹划、战术运用的深入程度,说是对这场战争的全盘复原、情景再现也不为过。

战争如何爆发?这就不得不提当时日本的国内政治现状。织田信长在本能寺之变后灰飞烟灭,部下“猴子”羽柴秀吉笑到了最后。但是羽柴秀吉出身低下,不管是想要当上征夷大将军还是关白,还需要在自己的出身上做文章。羽柴秀吉四处认干爹,并宣扬自己是天皇的私生子,最终获取了日本天皇及朝廷的大义名分。1586年,天皇赐姓“丰臣”,从藤吉郎、木下秀吉到羽柴秀吉再到藤原秀吉,直至丰臣秀吉,丰臣秀吉政权正式确立,成为天下第一人。

但丰臣秀吉明白,丰臣政权是靠他个人卓越的政治才能、外交才能构建起来的,仅仅依靠平定天下的功绩,并不足以支撑丰臣这个姓氏乃至武家关白制的政权,还需要有更大的历史性功绩才能“使丰臣氏在日本国内取得超然的政治地位”,“以弥补丰臣政权先天上的不足”。

以上是丰臣秀吉从巩固自身政权角度出发,发动这场战争的理由。从外界因素看,明朝与外界交往不多,做生意也总是出口多、进口少,先进技术更是严加保护,像日本这种弹丸小国基本上被排除在正常邦交的范围之外。这让普遍信奉“日本是神国”的日本人备受打击。

在日本,“日本是神国”的观念深入人心,吉田兼俱将日本神道定义为“万物万法的根源”,“中国的儒教就是神道传入中国的枝叶,而印度的佛教是枝叶上结出的花朵、果实,在文化和宗教上,日本已经凌驾于已知的世界其他文明之上。”就冲着这样的“文化自信”,就必须要将日本的威风打出去。

再从务实一点的角度看,打仗之前总要评估一下对手的实力,朝鲜自不必说,丰臣秀吉根本没把他们放在眼里,而朝鲜背后的宗主国明朝,才是日本有所顾虑的对象。偏偏在日本传教的西方传教士一味地夸大日本武士的能力,贬低明朝将士的武力值,13个日本人在两三千名中国人的围攻下反杀大半中国人而仅死亡一人的言论让丰臣秀吉产生了严重的战略误判。

多种因素叠加,加上传教士在日本煽风点火、推波助澜,一份“唐国平定计划”新鲜出炉了。这与四个世纪之后日军侵华战争有得一比,都是想“建立以日本为中心的新朝贡体系”。明明地域狭小、资源匮乏,却偏偏自诩大日本帝国,迷之自信的日本军国主义自古有之,当下也要提防其死灰复燃。

丰臣秀吉政权假道朝鲜“讨伐大明国”的口号很狂妄,但他的军事部署在执行和规划上表现很稳健。为了打赢这场战争,他做足了准备,从兵力征集、将领选派到战术运用以及取得胜利后的注意事项都考虑得十分周详。反倒是朝鲜,自以为能够置身事外,战前准备的重心没有放在军事动员、武器准备、工事修筑、兵力扩充和粮草筹措上,也不及时准确通报宗主国明朝,结果导致仅仅一个来月的时间,就接连丢掉了汉城、开城和平壤三都,战火烧到了朝鲜和明朝的边界。

作者综合运用历史文献,从朝鲜兵制、武器装备(弓箭、火器、格斗类刀剑等)以及防御工事等方面,深入分析了朝鲜初战失败的原因。个人以为,这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客观原因、外在原因,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同样面临这样的困境,但小米加步枪到底打败了武装到牙齿的美帝国主义军队,归根究底,还是人的因素,作者对此也有清醒认识和深刻分析。

当时的李氏王朝,朝廷内党争不断,两班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王权毫无尊严威信可言,即便是在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也几乎没有人为了国家而暂时放弃个人利益或党派权力。初次出使日本的正副使报告内容南辕北辙,正使黄允吉认为日本“万无不犯之理”,副使则认为黄允吉之言“张皇论奏,摇动人心,甚乖事宜”。就连对丰臣秀吉的看法也大相径庭,正使认为“其目光烁烁,似是胆智人也”,而副使却称他“其目如鼠,不足畏也”。黄允吉为西人党,金诚一为东人党,朝堂之上两党不共戴天,产生分歧自然而然。后来东人党首领柳成龙责问金诚一万一有兵祸怎么办时,金诚一回答:“我怎么能确定倭寇一定不来?只是担心大家惊慌,特意这样说。”实在是把国之大事当儿戏。

朝鲜节节败退,国王李昖一路西逃。这幅场景,可以脑补八国联军入侵大清、慈禧太后西逃的狼狈情形。昔日辉煌的清朝尚且没落破败如此,当初的朝鲜又能好到哪里去。李昖做出了前往义州的决定,群臣皆退而不应,宁可去咸镜道,也不愿随国王到鸭绿江畔,临行前的名单只有三个人愿意陪同。临行前,李昖写信诀别世子,让大臣送信给世子,结果这位大臣自称寻母,不回禀国王,也不找世子,径直回家了。人心散了,国家还怎么统治?

而且,朝鲜君臣在对待明朝外援上一直心存顾忌,对明朝的顾虑比对日本更甚。既想向中国求援,又怕“天兵渡江,蹂躏我国”;明军来了之后,又不提供粮草保障;分析战争初期失败的教训,朝鲜不怪自己荒废武备、麻痹大意,胡乱指挥且隐瞒战况,反说是因为日本要打中国,朝鲜才被日本进攻。这种诡异的心态,是万历朝鲜战争两国合作的重要障碍,也是影响两国军力作用发挥的最大因素。

总之,在各种别别扭扭的合作中,明、朝两国合兵一处开始反击了,有胜利也有失败。在攻守交错中,日军因为丰臣秀吉的死而终止了其攻占大明国的计划。这场战争,死亡的士兵只是一个数字,对东亚局势的影响却是永远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可以说是日本幕府时期军国主义的“重现”。时至今日,这股妖风余孽依然没有根除。当然,现在我国的综合国力已经不是当初明神宗时可以相提并论,朝鲜也已经分裂为两个独立的国家,但是始终保持警惕却非常必要。

与同类作品相比,梁晓天的这部《万历朝鲜战争》胜在对于战争细节的详实描述。这种描述,既有对历史史料的综合运用,不是自说自话,而是用彼国的史料讲述彼国的历史,增强了论述的可信度;也有详细的数据论证,不管是兵力、武器和装备,还是工事建筑、火器优劣等,都有详细的对比,战争失败到底是器不如人,还是另有他因,读者看了之后自然明白。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专攻军事技术史的学者,作者对火器、工事等战争因素的研究十分精细深入,既有概念上的解释,又有尺寸大小、制造工艺等方面的解释,全彩的武器、城防历史图、复原图,让读者对当时的军事发展水平也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

兵者,国之大事也。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回顾这场发生在16世纪的“地区局部战争”,既有助于我们了解东亚地缘政治的历史由来,也可以让我们时刻铭记历史教训,看清对岸岛国的复杂心态,时刻掌握战略主动,坚定不移沿着复兴之路奋勇前行。

#以书之名#

#2022书单#

#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