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 > 正文

荔湾龙里携手奋进乡村振兴新征程

粤黔协作现代农业产业园湾滩河园区加工厂房。

受访者供图

粤黔协作现代农业产业园湾滩河园区俯瞰图。受访者供图

一入黔南,满眼皆是青绿。翠林环山公路盘旋,来往汽车穿梭在山间,拉近了贵州省黔南州与外界的距离。深山不再遥不可及,山里的资源更是通达四面八方。在位于广州市荔湾区的广东东西部扶贫协作产品交易市场,刺梨果汁、羊场生态米、辣椒酱等贵州产品供不应求,黔货出山入粤进入广东的千家万户。

千里之外山海之间,路路相连、物物相通、心心相印。粤黔东西部协作工作由来已久,两地合作领域全面开花,早已实现人、财、物资源的无缝对接。作为粤黔协作工作组的一部分,一直以来,广州市荔湾区高度重视东西部协作工作,常年将骨干力量派驻对口帮扶的黔南州龙里县,深耕一线与当地携手推进乡村振兴见实效。

聚焦荔湾优势、龙里形势,近年来,荔湾派驻龙里工作组以龙里所需尽荔湾所能,在产业帮扶、城镇建设、消费协作、劳务协作等多方面,与当地共同展开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的帮扶协作。2021年至今,荔湾累计投入广州市协作资金1.1亿元,实施项目83个,帮助当地5034人次实现就业,实现消费帮扶资金4.9亿元,引入东部企业13家,实际投资额7.4亿元……

南方日报记者 郎慧 洪钰敏

走向高产高效高质

现代农业

贵州省地处云贵高原,受自然地理环境影响,其农田易被大山分割,导致农地分布散乱、地块破碎、面积较小。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受土地条件制约,难以形成大规模化、高标准化的现代农业生产基地,更不必说实现农产品的高产、高质、高销。

以湾滩河镇羊场社区谷腰为例,该地原有农田167块、涉及农户37户,然而,其田地多为狭小弯曲的条状,地块死角多、高差大,无法开展大规模机耕作业,十分影响种植效率。此外,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龙里县还面临着农村劳动力流失问题,土地撂荒现象时有发生。

面对农业发展的长期瓶颈,荔湾派驻龙里县工作组与当地联手,多措并举“对症下药”,同步启动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土地综合整治,打造现代化农业产业园区,引入机械化标准化生产等措施,全方位提升龙里农地利用效率,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做优农产品附加值,直接带动当地农民增产增收。

通过实施土地整治,龙里工作组整合破碎散乱的小块田,及时收集撂荒土地情况,如谷腰原有耕地面积116.29亩,在实施土地整治后,耕地面积增加至121.58亩。测量放线、残渣清理、表土剥离、田块平整、犁底夯实……十大步骤推进土地整治加强耕地保护,为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铺平了土地。

今年2月,龙里县召开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专题会,初步拟打造省级示范点1个,县级示范点3个,湾滩河高标准农田项目便是其中之一。粤黔协作现代农业产业园湾滩河片区,是推进龙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突破口,青山脚下2500亩连片农田出产了豌豆尖、黄瓜、辣椒等精品蔬菜。协作至今,围绕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工厂房建设、采购生产设备等,广州市协作资金累计在湾滩河24个项目投入资金3200余万元,如该镇辣椒种植面积已达5000亩以上,形成了规模化特色加工产业链。

龙里县湾滩河镇副镇长王文静告诉记者,高标准农田与现代农业产业园形成了前田后厂的快捷链条,田里的农作物直接被送入产业车间加工包装,最终制成羊场生态米、昌哥辣椒食品等特色黔货。“荔湾龙里工作组多方联系品牌方收购湾滩河农产品,提高了本地农产品附加值,拓宽了产品销路。”王文静说。

特别考虑到广州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地位,经工作组牵线搭桥,由农业专家对产业园进行考察认定后,目前,湾滩河项目已正式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越来越多的广东人可以吃到来自龙里的高品质农作物。此外, 2022年,龙里工作组还在广东东西部扶贫交易市场开设了荔湾·龙里乡村振兴馆,主要销售和展示龙里的农特产品。

从整地到耕种,从加工到销售,荔湾龙里工作组助力当地打造全链条产销结合现代化农业,坚持以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推动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多方打开市场渠道助力农民稳步增收。

青山绿水带动

农旅融合“美丽经济”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暮归的老牛是我同伴……”这首耳熟能详的牧歌式歌曲正是龙里县田间地头的真实写照。龙里地处长江流域乌江水系与珠江流域红水河水系的分水岭地带,共有河流、溪涧102条,每当徒步岸边,遥见山、田、溪、涧相映成趣,钟灵毓秀的黔南美景出产又出片。

眼下,不少建设中的高标准农田就位于山谷与梯田间,小溪湍流而过,滋润了稻田、养育了鱼苗,也扮靓了风景。为全面促进农旅融合发展,如今,稻田边花海旁建起了滨水漫步道、骑行带,依山傍水而居的人们或将自家改造成民宿,或开起农家乐小吃店款待八方来客。

俗语讲: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大自然赋予黔南天生丽质的生态环境,龙里也成为贵阳人首选的微假期打卡地。每到周末、假日,乡间的小路上支起了色彩斑斓的帐篷,户外露营活动让安静的大山热闹了起来。当前,龙里县文旅部门积极盘活闲置低效用地,倾力打造文旅小镇精品项目,让青山绿水的“美丽经济”助力龙里乡村振兴。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理念,荔湾派驻龙里工作小组协助当地文旅部门培育山地旅游产业,盘活闲置资产补足公共服务设施,为当地村民与游客提供便利服务。

在田垄密布的余下村,一间别具一格的村居小院掩藏在田野旁,木屋石院颇显当地少数民族风情。龙里县龙山镇党委委员、副镇长姬维介绍,此前,这座闲置的村屋由屋主人无偿捐赠作为公用,后因成功申请到120万元广州市协作资金,余下村开始对村屋实施微改造,在其中设立村史馆、图书馆、会议室、放映厅等功能室,村屋迅速晋级为乡村旅游打卡点,对外展示着当地的民俗风情与文化故事。“高峰时这里每天能接待五六个旅游团,随着余下村旅游氛围日渐浓厚,今年我们又吸引了更大的文旅项目落户,实现了相互带动的良性发展局面。”姬维说。

这样的协作项目依然在增加:谷冰村村史馆让外来游客身临其境感受当地布依族文化;大岩村采取社会资本运作、村社合作、农户参与的模式,打造原生态“生态农业+根雕艺术+民宿体验”深度融合的布依族特色村寨,自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以来,大岩村带动群众实现增收200万元以上,带动就业8000余人次。荔湾派驻龙里工作小组组长、龙里县副县长张宇介绍,广州市协作资金主要帮助当地开展公共配套设施建设,为乡村旅游融入多元便利的服务,既能惠及游客也可在平日利好当地人,打造村居便利生活圈。

走进新生活:

搬进来、稳下来、富起来

龙里县,因龙架山而得名,境内丘陵、低山与河谷槽地南北相间排列,呈波状起伏。此前,当地村居散落田间,民房无序建设,无法形成统一和规模化的住宅社区,更缺乏基本的社区公共便民服务。对此,2018年,龙里县规划建设“奋进社区”,作为县级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负责搬迁来自“五镇一办”的贫困人口。

这里是龙里县搬迁规模最大、安置人口最多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共安置群众1146户4627人,易地搬迁群众是防止规模性返贫的重点群体,搬迁安置区也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点区域。为进一步让搬出来的人们稳下来、富起来,荔湾龙里工作小组真金白银投入奋进社区建设,重点发力设施配套、就业安排、社区文化等工作,打造安置社区美好家园,提升当地群众的幸福感与归属感。

走进位于龙里县冠山街道的奋进社区,在感恩广场大屏上,一则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宣传片正在播放,屏幕的一旁,是一条宣传长廊,居民在长廊中休憩而坐好不惬意。近年来,广州投入帮扶资金258万元,在奋进社区实施人居环境提质改造项目,搭建民族文化百姓大舞台、社区文化长廊、民俗风情雕塑、公共停车场等,完善社区生活配套,让现代社区环境真正为大家提供便利。

基础先行,是搬迁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基本需求,更是社区居民正常生活、娱乐的重要保证。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就是为了改善群众生活、增进人民福祉。此外,丰富的社区文化生活是凝聚居民共识,不断产生社区向心力的“制胜法宝”。

依托广州市协作资金,荔湾派驻龙里工作小组对社区进行提质改造,利用民族文化一条街,感恩广场等场地每月度举办惠民文化活动,为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和开展各项文化表演创造条件。活动促进了搬迁群众间的交流,丰富了社区文化生活,提高了搬迁群众的社会融入感,激励他们在此开启新的生活。

“有了社区文化配套设施,大家的文化生活才有了平台和载体。”龙里县冠山街道奋进社区居委会副主任、驻村干部程群表示,通过文化引领开展多形式的文化活动,能够不断提升安置社区治理水平和服务能力,有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目前,在广州市协作资金和荔湾龙里工作小组的助力下,奋进社区已同步建设小学、幼儿园、农贸市场、文化广场、酒席办理场所、日间照料中心,并配套设置社区卫生室、警务室、银行网点、平价超市等便民服务设施20余项,打通了完整社区生活的“最后一公里”。

■延伸

“筑巢引凤”共育人才沃土

在龙里县奋进社区就业创业服务中心,水电工罗顺培刚刚处理完社区居民家中的漏水问题,回到中心,继续等待下一位居民的“求助”。“我是两年前搬来奋进社区的,在这边进行了几个月的技能培训,直接在家门口就业了。”罗顺培说,家门口就业方便照顾家人,每个月还能拿到4000余元的稳定收入,让他感到一技傍身的生活十分安稳。

在粤黔协作的大背景下,荔湾区与龙里县签订劳务协作对口帮扶合作协议,投入东西部协作资金300万元助力开创龙里“一园两区”的人力资源服务业新格局。其中,奋进社区就业创业服务中心作为“分市场”,主要服务易地安置点群众,打造以公共就业服务为基础的人力资源服务体系,提供线上线下招聘、劳务派遣、人力资源服务外包、职业技能培训、劳动纠纷咨询调解等全方位服务。

在规划设计上,产业园以县人力资源市场为核心,将快递物流集聚区、奋进社区就业创业服务中心打造为分市场,形成“一园两区”发展格局。其中,人力资源市场设置多种就业服务窗口,具备求职登记、失业登记,培训登记等功能。为有效带动当地就业,及时满足企业用工需求,“主市场”以周为单位,积极对接企业,收集最新的岗位需求,形成公开的招聘一览表提供给当地求职者。

“自人力资源市场建成投入使用以来,已经累计促成了5000余人劳动力就业,其中转移到东部地区的劳动力有1500余人,其余均在本地实现就业。”龙里县就业局局长李海介绍。其间,荔湾与龙里多次共同举办专场招聘会,合作开展“粤菜师傅”“南粤家政”等技能培训,让1500余名县内劳动力前往广州就业。

这是贵州省首个县级人力资源市场,也是黔南推进千亿级工业园区建设落下的“关键一子”,正为当地产业转型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不断书写着龙里人奋进新生活的生动故事。荔湾派驻龙里工作小组组长、龙里县副县长张宇介绍,劳务协作也为荔湾龙里共建工业园区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2022年,荔湾龙里共同打造的粤黔协作工业产业园揭幕,产业园区共建不仅拓宽了劳务协作渠道,也为两地双向招商引资、产业协作搭建了新平台。

工业产业园以龙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载体,围绕生态特色食品、商贸物流、大健康医药特色产业,装备制造、新型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鼓励东部龙头企业、商会企业、集团企业围绕上下游产业链融入龙里县,为建成千亿级重点工业园区奠定基础。

“能够在家附近的大企业上班是一件很幸运的事,龙头企业待遇好,发展前景也不错。”今年30岁的卡布国际员工陈先生三年前回到家乡就业,他表示,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进驻荔湾龙里共建工业产业园区,更多年轻人开始选择留在家乡就业发展。

■特写

山野小果子走向大市场

乍一尝有些酸涩,细细品味又回味甘甜。直到今天,廖丹妮仍然清晰记得第一次接触刺梨时的感觉。舌尖的味觉记忆久久不去,也让她从此爱上了这个山野小果子。渐渐地,在广州工作生活近20年的廖丹妮发现了这个远在千里之外的小果子更多的价值。

作为贵州省特产农作物,龙里刺梨是农业部认定的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是当地重点培育的农作物。龙里县全县现有刺梨种植面积10.5万亩,辐射全县全部行政村,覆盖农户7917户。目前,龙里已建成1000亩以上标准化刺梨种植示范基地4个,正在建设全省首个刺梨良种繁育基地。

远近闻名的刺梨产业3A级景区“十里刺梨沟”,成功举办8届刺梨赏花品果节、2届中国山地自行车公开赛,被誉为骑手心中的“最美赛道”。依托丰富的刺梨产量,宜人的种植环境和逐渐规模化的生产模式,龙里县刺梨产业走上一二三产精准融合发展道路,产业总产值达3.5亿元并持续攀升。

贵州洋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廖丹妮看到了刺梨产业的发展机遇,自2017年首次接触刺梨以来,她持续深入研究这一贵州省特色产业。2018年,廖丹妮带着以龙里刺梨为原材料的“千优谷”刺梨果汁产品来到消费者面前。“刺梨是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它不该被埋没在贵州的深山里。我感到应该让这个富含维生素C的健康果子惠及千家万户。”廖丹妮说。

为了让市场唤醒这个沉睡在乡间的山野小果子,廖丹妮认为,应该让更多人更容易地接受它的酸涩口感。她感到要想做到“黔货出山”,就必须要对这种“原始”山野小果子进行一番“驯化”。为了改善刺梨的酸涩口感,助力刺梨精深加工,廖丹妮初始就与华南理工大学协同创新研究院、广州香雪制药、贵州大学等机构和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共同开展刺梨营养研究,促进成果转化。

作为粤企入黔助力消费帮扶的头部企业,廖丹妮积极调动在广州的线上直播资源与线下文旅资源,开启刺梨产品及刺梨产地深度调研游览活动,将更多广东游客带入龙里十里刺梨沟,吸引了荔湾龙里工作小组的关注。

依托荔湾龙里工作小组的大力引荐,很快,小果子开始在大市场有了知名度,廖丹妮积极与小组展开刺梨产业帮扶合作,事业也由此做得风生水起。今年,龙里工作小组运用240万元广州市协作资金打造刺梨加工基地,同时投入145万元建设刺梨沟文旅中心项目,助力当地刺梨产业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形成品尝、购买、认知刺梨的一站式体验中心,为周边刺梨沟景区打造文商旅一体的配套服务。今年5月,刺梨沟文旅中心将对外营业,届时,廖丹妮受托作为文旅中心的运营者,将继续为她热爱的刺梨积极推广。